中式家具由于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影響,無論在國內或是國外家具市場上都處于一種窘迫的局勢,引起這種境況的最終原因不外乎是設計師的設計手段保守,導致中國元素家具與現代生活方式不相適應,最終導致與廣泛的家具市場不適應。
本文從研究現代人生活方式和對家具新的需求方面入手做深刻探討,分析真正該復蘇的中國元素,賦予中式家具新的定義,改變中國元素家具的設計動機、理念和方法,尋找能使中國家具發展的一條嶄新道路。
緒論
1.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發展,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產品與設計,然而這種行為卻使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斷層,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養成中國消費者普遍崇洋的心理,從而導致中國的設計師不得不不斷學習西方,而在學習別人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我國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文化產品在世界的舞臺上受到廣泛歡迎,然而中式風格家具產品的發展卻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形成當下的一種窘迫的局勢,如何摒棄外形、從中國傳統家具中汲取精髓和精神境界,尋找中式家具的另一條與現實相適應的新中式發展道路成為擺在設計師面前的緊迫問題。
2.前景展望
中國的古老元素擁有各自的寓意和美感,寓意深厚,表達了人們對于生活的各種期望,從文化底蘊上來講,要遠遠高于西方。摒棄之前中式家具設計思想中的固步自封與保守,不再僅限于用現代的東西做中式家具,而是要用中國的元素做現代家具,在材質、造型、人機和使用方式上做創新設計,將中式家具進行一次真正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復蘇。
3.中式元素家具的再生方法
針對于中式元素家具的創新設計,在材料上,要有相對性,不要求昂貴木材,甚至不要求木材作為中式的代表,選擇其他材質作為表達的載體;在外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傳統的中國符號,而是將符號本身的精髓和精神內涵帶到現代生活中,用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體現傳統中式符號所代表的寓意和愿望,并使之富有美感;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摒棄崇洋的心理,接受和喜愛新中式家具,新的設計必須在使用方式上做創新,使其在家具固有的形式之外充滿設計的藝術特色。
現代與古代生活方式的不同
隨著社會的變更,人們的生活速度加快,出現了“快”文化,自此之后,個人修養程度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然而古代的中國到處彌漫著“禮教”,人們更注重的是自身的文化素養,有著森嚴的階級制度,對于“修養”的追求使中式家具的造型及紋飾具有了復雜美觀并富有寓意的特點,比如在客廳會客時主人與客人使用的桌子與椅子造型是都相互區別的。
在過去的紋飾及造型上,其更多使用的是語言的象征與比擬表達人們對生活的向往,例如通過形象、色彩、數字、諧音的比擬,形成了古代人們的一種信仰。然而,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代,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中國古老文明文化中的信仰、禮數以及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判定已經嚴重缺失,沒緣由的追尋西方文化使生活更趨于膚淺,極少數人能靜下心思考各種原因,這也導致了中國古老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
能夠彌補文化的設計
1.通過產品語意彌補文化缺失
產品語意可以借助產品的形態特征,使使用者可以通過產品的造型和紋飾形象的了解一件產品的使用方式及文化內涵。長期以來,中國家具設計師一直在進行著中國文化的復蘇,但他們僅僅是將中國符號進行“形”的復制,卻沒有充分將中國符號中的寓意傳承下來。文化是精神層面的物質,繼承中國符號的“意”,創新其形態,塑造產品語意,通過適應現代生活的產品形態復蘇長期以來的文化缺失。
2.通過使用方式彌補文化缺失
除了產品的造型特征之外,使用方式也可以作為一個文化的復蘇點,例如傳統的中國建筑結構——榫卯。榫卯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產物。對于室內家具來說,榫卯的嚴實度足夠,并且可以模塊化自行拼接,同時在拼接過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富含傳統的現代化形式再生
中國文化的缺失在年輕人群中表現的極為明顯,并且年輕人對于事物的接受能力遠遠強于中老年人,所以,立足于年輕人,降低家具產品成,能夠使文化的再生實現迅速、大面積的推廣。
定位在年輕人的人群中,就必須使產品的形態、造型、紋飾等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然而,中國古老的紋飾所蘊含的寓意并不受廣大年輕人追求,例如長壽、福氣等,蝙蝠之類的動物紋樣也過于寫實,將之與現代家具結合會互相沖突,所以,新的中國元素家具具有的應該是充滿當代特色,蘊含現代年輕人愿望的紋飾,例如表達美麗、帥氣、快樂的花朵和卡通等。
結論
新的中式家具是現代生活方式下的產物,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行為而設計的,所以,它必須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消費觀念等相符合;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新的中式家具要與時俱進的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針對于新的中式元素家具的創新設計,運用設計的理論和家具設計原理,提取它適應現代的一面,根據現代人對家具使用功能的新需求做功能創新設計,根據現代對人體工學研究的新成果改良家具的尺寸要求。不在外在形式上拘泥于中國符號,要具有相對性的選擇制作材料,使其形態適應現代的社會時尚和審美時尚,并且必須與現代住房空間的各個要素相適應,在新時代運用現代家具演繹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作者簡介:劉婷婷,學校:大連工業大學,專業:設計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