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典?孫虹
高速消費時代的壓迫逐漸讓人喘不過氣,人們開始從“慢”中重新找尋自我,“慢時尚”應時而生。高新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動為慢時尚的時代背景;以綠色環保、極簡主義、以人為本為主的慢時尚理念,在服裝品牌中可體現為綠色可持續設計、生活哲學的打造以及以功能性為主的本質回歸,是一種立足于環保理念的綠色思潮。
何謂慢時尚
從一戰起,服裝迎來了充滿了流行符號與機械元素的后工業時代,高速度、高頻率、高消耗的快時尚品牌成為消費主義社會中??的新生代力量。“快時尚”以“快”“準”“狠”為核心,產品新穎時尚且物美價廉。但其做工粗糙、面料差、穿后繼扔的特質使其加速地球消耗,尤其是近年來面料多次被查出不達標,甚至含有害物質等,成為快時尚的詬病。
慢時尚是相對于快時尚而言的一種時尚理念。是指一種簡單化、自然化、生態化,以品質和功能性為著重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慢時尚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以經典設計和綠色生態為主的可持續設計,以高質量、高耐久和功能性為主的可持續生產,以及致力于培養環保意識、在購買過程中減少污染的可持續消費。慢時尚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能力,正如“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慢時尚的時代背景
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使全民進入到了零距離的信息時代,普羅大眾對時尚的認識逐漸加深,關于可持續理念、環保價值和慢生活概念的信息逐漸從國外滲透入我國消費者生活之中,長期浸泡在高速消費時代的消費者逐漸厭倦表層膚淺、華而不實的快時尚與奢侈品,開始趨向于理智思考,追求人性關懷與情懷回歸,注重品牌的價值與文化、增值與保值。可持續價值這一概念逐漸成為評判品牌的好壞標準之一。同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面料研發可提供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能力,使服裝選擇多樣化,滿足消費者對服裝的高層次要求。
一般服裝多用人造纖維、滌綸等快速消耗能源面料,對自然資源和能源有著巨大消耗。因此服裝生產是最大的生產生活消耗品的傳統工業之一,尤其以快時尚為首的服裝品牌頻頻爆出資源消耗嚴重、黑心工廠、面料安全保障等問題。為了脫離這一困境,服裝產業必須進行改革。
慢時尚理念分析
首先,慢時尚立足于地球生態,以”緩慢“的心態來進行設計,以環保理念為主進行可持續設計,追求人、社會、自然的和諧。慢時尚有效減緩市場新陳代謝,在設計和生產商秉持5R原則——reduce(減少廢棄物產量),reuse(再利用廢棄物),recycle(循環利用廢物),re-design(重新設計以及)re-imagine(重新想象),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延長“衣服”壽命。
其次,慢時尚是對于事物本質和實質的再認識,是對于服裝功能性的重新理解,對于中華文化的重新解讀。慢時尚代表著守恒、不變與懷舊的哲學觀,褪去繁瑣與累贅,追求簡約極致,貫穿了后現代設計的“極簡主義”美學,在產品上落實了“形式追隨功能”,是一種可持續的時尚哲學。
最后,慢時尚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講究人性關懷的時尚理念,為人民服務,重視平民設計,設計出人人都可消費著裝的服裝。以人為本,契合時代精神,設計出合體、舒適、高功能性的服裝。
在服裝品牌中的具體表現
1.基礎設計——綠色與可持續
慢時尚以綠色設計、再生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為主。綠色設計表現為服飾面輔料的綠色倡導和穿著方式生態化,象征著良好的可持續設計理念。綠色生設計多用天然面料如棉、麻、絲、毛等,且對具有污染、有害的服裝產品進行原料與技術加工的替換,力求做到從設計到生產之中對環境減少負擔。例如素然手語系列從服飾到家居用品,堅持以環保為基本理念與手段,除有機面料外,還使用再生紐扣、環保紙質吊牌、可降解包裝袋等物品,從服裝設計生產到銷售過程中都做到最低消耗。
再生設計包含了舊衣改造、一衣多穿和拼布設計,通過解構面料,賦予二次服裝生命最大化發揮資源價值。例如將服裝某部位設計成可拆卸模式、內外反穿或在相同版型上進行多變造型設計等,鼓勵消費者自由創造風格。三宅一生的A-poc,Martin Margiela的Artisanal Martin Margiela均通過設計多種穿著方式的變化使服裝具有可逆性,實現了真正的再生設計。
可持續設計的本質是由內提升服裝生命力,通過保持設計主題和風格的穩定性,塑造經典,形成一種相對恒定的風格。正如香奈兒的那句名言“時尚瞬息萬變,而風格永存”,縱觀成功品牌都擁有獨屬自己的穩定風格,如香奈兒的山茶花、LV的獨特印花和三宅一生的褶皺等。但可持續并非意味著陳腐不變,可持續要求品牌在秉持自身風格的前提下迎合時代需求,與時代共同進步發展,才能不被瞬息萬變的市場洪流所淹沒。
2.品牌打造——生活的哲學
慢時尚品牌表達的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藝術主張,消費者在購買其產品時更多的是對品牌哲學、精神和文化的認同,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追求。生活藝術化與當代藝術的特征緊密相連,強調藝術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甚至孕育于大眾文化的瑣碎之物及地位低下的日常消費品之中,而服裝作為生活的消費品恰恰具備成為藝術蒂聯的載體。當代服裝品牌應肩負起改變消費者習慣、塑造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責任,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強調慢速度體會生活的真諦與美好。
例外在廣州開設全新的文化生活概念店“方所”,是涵蓋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在內的一體式全新文化空間。“方所”旨在要為懂得文化創造生活的所有人,打造一個內在渴望歸屬的地方,要讓中國的文化得以延續。
3.回歸本質——以功能性為主
歸根到底,慢時尚還是一種尋根問本的理念改變,將品牌貼上低碳環保的標簽只是單純制造噱頭,應將慢時尚理念作為文化一以貫之。服裝并非僅是一種視覺感受與審美,其初衷是“以人為本”的功能性設計,這也解釋了近年來像無印良品這種“非審美性”“無設計”品牌在中國的流行原因。所謂的無設計并非沒有設計,而是在設計理念、美學主張中去除不必要與繁瑣,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致力于追求簡潔而純粹并賦予美感的設計,是對材料的一種極致尊重。
這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純粹美學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我國儒道文化中的“有無”、“虛實”也追求這種事物的形式和功能性的統一平衡,老子的道教就是以慢為核心,講求尊重自然規律,提倡清靜樸素、柔弱不爭之風,這些就是“慢”的最深層的意義所在。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形合一,在服裝審美上注重和諧與理性之感,追求神韻之美,這種中式審美早已深深契合在我國消費者心中。
慢時尚并非極端的反對經濟社會與即時消費主義,其初衷是追求人、自然與社會的究極和諧。慢時尚包含了理性與感性,仍處于發展階段,既需要我國服裝企業加強探究,也需要國家與媒體的關注支持,是一種有益于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時尚思潮。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作者簡介:張玉典(1992-),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運營、品牌管理;
孫虹,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時尚營銷、服飾文化、品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