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古城是米脂縣最大的文化資源,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復制,作為米脂文化的象征更不可再生。古城的窯洞民居等傳統建筑遺存以及依托其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該地域風貌環境的關鍵要素。在發展經濟、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做到合理開發利用,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更好地傳承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米脂古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城,古城擁有的近百十個明清和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的民居窯洞大院、套院等傳統建筑遺存至今保存完好,百姓在此安居樂業。古城獨具特色的傳統建筑環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空間,形成了米脂古城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與發展又使得這里的傳統建筑環境更具生機和活力。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日常生活中很多傳統建筑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需要全社會提高保護意識,依法保護,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統建筑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1.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古城傳統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但建筑環境比較混亂
歷史古城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好需要重點保護的建筑本體,還要保護好古城完整的建筑遺產體系,維護好古城整體建筑環境。米脂古城“枕山面水,負陰抱陽”的整體空間環境特征保存較好,近千年形成的歷史格局風貌猶存。古城的建筑主要是由不同形式的窯洞院落組成,民居建筑的特征主要是“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的窯洞。古城內的歷史建筑以一或兩層的傳統風貌建筑為主,仍保持了古城傳統風貌和平緩開闊的天際線。近年來,文物保護單位對一些傳統建筑進行了修繕,雖然局部存在使用現代材料進行更換,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傳統風貌,總體保存現狀較好。
隨著米脂古城社會經濟發展和舊城的建設開發,古城內出現了許多新建和改建的建筑,或建于重點保護建筑周邊,或在古城內部“見縫插針”式的點狀分布。新建建筑缺乏傳統元素與色彩,在建筑風格、式樣、色彩、體量、高度等方面與傳統建筑不協調,既影響了古城的整體建筑風貌,又造成窯洞建筑里包羅萬象的各種文化傳承隨之退出人們的生活視野,部分傳統建筑原有的平面格局已經不完整,部分院落內部亂建亂搭,內部環境雜亂。
(2)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及保護初見成效,但保護措施有待完善
米脂是陜北原生態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的地域,米脂古城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米脂縣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與保護工作,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將米脂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列入全縣城鄉發展規劃,同時加大了對米脂古城建筑文化等保護項目的建設投入,先后投入1000余萬元,修復了李自成行宮,投入200萬元對柔遠門進行修復?!督椕讍顓取讽椖苛腥雵曳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鐵水打花》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米脂干爐烤制技藝》等四個項目列入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米脂窯洞建筑藝術》、《米脂民歌》等25個項目列入米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米脂窯洞古城一條街入圍全國十大文化歷史名街,數十部影視劇在古城拍攝。雖然米脂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和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但是,現階段仍然面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和威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米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保護措施還不完善。比如,人們的自覺保護意識不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平臺欠缺等,這些都應引起重視。
2.保護的措施
米脂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居建筑環境共同構成了米脂古城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們代表著這一地區的特色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保護過程中,我們要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促使它們共同保護和發展。
(1)優化古城的生態環境
保護好古城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古城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米脂古城是由建筑、街巷、水系以及周邊山體組成的綜合系統,優化古城的生態環境必須根據古城的空間結構,通過對周邊山體、街巷、水系和公共空間進行綠化,形成景觀生態系統。首先要保護盤龍山、文屏山的山體形態,疏通無定河、銀河和飲馬河的河道,營造濱水環境,防止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改善和優化古城自然山水空間,杜絕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非自然的隱患因素。通過控制建筑高度保護古城平緩且延綿起伏的天際輪廓線。充分結合街、巷、庭院的格局,結合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營造宅旁綠地,將歷史古城的建筑群落、街巷肌理有機地融為一體,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古城景觀環境,體現米脂古城的歷史文化。
(2)保護古城傳統民居建筑的整體風貌
米脂古城別具一格的窯洞民居,兼具歷史與藝術的價值。窯洞院落布局巧妙,工藝精湛,照壁、抱石鼓、門窗欞等建筑元素反映出米脂古城輝煌的建筑文化。對米脂古城民居建筑環境的保護,不只是單純地保護建筑物本身,還必須結合建筑空間環境、歷史價值、百姓的生活方式等從整體上予以保護,不能使它脫離特定的地域特色環境而孤立出來,不能破壞它的傳統歷史格局。失去了原來的聚落環境,傳統建筑的原真性就會受到損害。
歐洲國家制訂了一項規定,當傳統建筑及其環境需要進行修復或擴建時,所用的材料、工藝應與原來有所不同,或者標上記號,同時在規模、色彩、尺寸等方面跟傳統風格取得和諧。米脂窯洞古城建筑歷經幾朝幾代,建筑本身多多少少都難免有破損,在修復過程中,應遵守以上規定,不追求“天衣無縫”,不做假,不可偽造歷史的準確性。
在清理整治不協調的建筑環境時,應該以米脂古城的傳統建筑風格為依據,以典型的窯洞民居為參照,從建筑材料、建筑高度和建筑裝飾等角度進行。對建筑內部設施可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改動,靈活劃分室內空間,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對嚴重影響古城文物建筑本體安全和重要節點景觀風貌的建筑則必須拆除。
(3)保護古城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我們認識自身文化歷史的重要窗口。千百年來,米脂地區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贏得了“文化縣”的美譽。米脂古城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就有十三項。為更有效地保護古城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充分發揮義務教育機構、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媒體等各方面的作用,建設系列米脂文化展示窗口和重點展示區域,展示米脂文化的魅力,提高米脂文化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把米脂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作為展示宣傳的主要對象,激發并鞏固米脂新生代對于米脂文化的興趣與自豪感,自覺參與到米脂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創新中來,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和參與感,使保護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同時要積極做好米脂文化及其生態結構的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將最能體現民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來,進行登記、分類、整理,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制度和運行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完整的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生與存在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活動空間。米脂古城應建造或者定期開放文廟、娘娘廟、李自成行宮等歷史文化場所,組織社火、秧歌、鐵水打花等傳統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吸引更多的百姓和游客前來觀賞。既宣傳了當地的旅游文化,又更好的弘揚和推廣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保護與旅游業有機結合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旅游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一種常見方式。發掘和保護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要把它們放入博物館,而是要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性文化空間,充分展示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開發旅游業一方面可以為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產提供更加廣闊的宣傳展示空間,促使其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們通過旅游,真實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大家有一種認同感、歷史感和歸屬感。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讓文化旅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既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能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比如,將米脂古城的干爐、驢板腸等制作成當地的特色飲食;剪紙等手工藝品做成旅游紀念物;米脂大秧歌等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起來進行大型活動的即興演出,表演給游客,既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傳播當地的傳統文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處理好保護利用與旅游開發的關系,避免因盲目開發和輕率遺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開發性破壞。
(5)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作為一種特殊的珍貴資源,在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時,應該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法律規范為依據,完善現有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相對完整的法律保護制度體系,運用法律法規來規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讓保護過程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督和約束,使危害文化遺產的行為受到有效的打擊。此外,全民都應該樹立依法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理念,使文化遺產能夠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米脂古城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環境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載體,而古城孕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又促進了米脂古城傳統建筑及民居聚落人文特色的延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在發展經濟和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如何從物質與非物質層面進行更為有效的保護,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郭艷敏(1990-),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