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區承受著城市變遷的巨大壓力,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即使政府對此做出了不少的規劃,可是還是較難解決舊城區面臨的問題。本文截取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而修建的立交橋與現推行的垂直綠化相結合,以湖南省郴州市舊城區中同心路立交橋為例,在明確垂直綠化概念的基礎上,介紹垂直綠化的作用。并借鑒反響較好地區的立交橋垂直綠化設計,再結合郴州市的氣候條件選取適合的植物,對該立交橋提出了垂直綠化設計方案并借此推動城市垂直綠化的發展。
垂直綠化概述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許多重點項目都集中在新城區。可是在新城區發展到成熟這一個時期中,舊城區依舊承受著人口、交通和綠化的壓力。舊城區人口基數大,面積小,道路狹窄且綠化面積小。在許多交叉的路口,立交橋已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同心路立交橋為例,將立交橋與垂直綠化相結合,不僅推進城市垂直綠化的運用,而且通過綠色的立交橋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并為舊城區增加一道綠色的生命力,同時也能通過植物的環境作用降低立交橋的噪音。
1.概念
垂直綠化是指攀援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其植物的自身或者借助其他的材料附著在建筑物或者其他結構上的一種表面上的綠化方式。這些結構包括立交橋、河道的堤岸、花架、廊架、柱等。
立交橋的綠化是垂直綠化當中的主要類型之一。在立交橋的綠化上大部分做的是橋兩側的掛籃綠化,而在橋下的綠化主要是圈出綠地種植喬木、灌木以及地被。而忽視了橋墩以及橋背面的空間。而垂直綠化恰好能很好的利用這一空間,增加城市的綠量,讓橋體變成一個生態的綠色體,這樣也可以更好地降低噪音污染、吸收汽車尾氣,在夏季橋體的垂直綠化可以減低橋周邊的溫度,改善局部環境。
2.同心路立交橋綠化設計
(1)郴州市基本概況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因南北氣流受南嶺山脈綜合條件(地貌、土壤、植被、海拔)影響,太陽輻射形成多種類型的立體分布,垂直和地域差異大。屬于而熱帶季風濕潤季候區,光熱水充沛,且基本同步;山地廣闊,土壤肥沃;樹種繁多,種源豐富。
(2)場地背景與現狀
同心路立交橋位于郴州市郴桂路與107國道交接處,是通往郴州市汽車總站的主要交通節點。在90年代的郴州,這座橋曾是進城出城的重要干道,現如今由于城市的發展,橋經過幾次的規劃和設計,基本能承受高峰期的交通壓力。
由于當初條件的限制,上部分的國道與下部分的道路高差相差比較小,而形成橋的橋墩低矮。橋的主要綠化為兩側種植稀疏的迎春花。橋下的綠化較少,周邊環境的綠化率也比較低。由于城市道路寬度有限,加之交通壓力增大,道路被拓寬,從而減少了植物的種植面積,街道的綠化僅有原有的行道樹。在立交橋上增加垂直綠化則可以改善該周邊的綠化環境,軟化橋體。
(3)植物的選擇
立交橋一般處于城市交通要道,交通繁忙,廢氣、粉塵污染嚴重,土壤條件也差,因此應選用那些適應性強、抗污染并耐蔭的藤本種類,如五葉地錦、常春油麻藤、常春藤等對立交橋進行綠化,從而美化城市環境,提高生態效益。
郴州市當地適合的藤本植物有桑科的薜荔、蝶形花科的紫藤、雞血藤、葛藤;衛矛科的扶芳藤;葡萄科的葡萄、爬山虎;五加科的常春藤、洋常春藤;夾竹桃科的絡石;紫薇科凌霄花;忍冬科的金銀花;忍冬科的金銀花;海金沙科的海金沙等。
根據郴州市的氣候條件和現場的條件,比較合適藤本類植物為葡萄科的爬山虎和五加科的常春藤。
關于舊城區實施立交橋垂直綠化的幾點建議:
在大部分城市建設當中,舊城區的修復或重建會使綠地率減少,對于平面上的綠地減少,垂直綠化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如今垂直綠化尚在發展階段,尤其是大部分的橋體周邊都是簡易的種植忽視了橋體的綠化。而立交橋的垂直綠化正在被大家所認識和接受,可是要提高其工作水平,使之形成一個城市當中的景觀亮點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立交橋的垂直綠化是城市綠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部門加強立交橋的規劃,對城市公共綠地進行系統地規劃,也要對適合種植的植物材料進行培育以及推廣。同時也要把好城市建設項目垂直綠化方面的規劃審查,對立交橋應要求其預留足夠的垂直綠化位置。
綠化材料的培育。我國尚處于基礎綠化階段,垂直綠化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從植物學方面垂直可利用的垂直綠化材料有很多,但是綠化部門能直接應用的苗木品種卻很少。應該依靠科技,大力引種,通過實驗真正培育出適合本地區生產的藤本、攀援植物。增加立交橋垂直綠化植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植物的養護工作。對立交橋的垂直綠化最大的考驗是惡劣的立地條件和貧瘠、干旱的土地。除了在植物的選擇上面選擇速生、耐貧瘠、耐旱的品種之外,也要加強后期養護管理工作。根據季節施肥。還要及時的修剪、除草和預防病蟲害等一系列的工作。
結論
城市迅速發展,舊城區也相應得到了改造與建設,道路的拓寬、立交橋的翻新與建造,大大的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狀況。立交橋在方便人們生活的時候也能給人們帶來新的景觀視野。將垂直綠化運用于立交橋上也是大勢所趨,以立交橋的表面為綠化空間,節約了土地、增加了綠量、提高了生態質量和美化了生活環境,在城市園林事業發展中有著廣闊的前景。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作者簡介:劉婷艷,女,碩士,福建農林大學,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