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yè)核心能力是適用于各種職業(yè)、伴隨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基礎能力。培養(yǎng)技工院校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將為他們提供最廣泛的就業(yè)機會和終身發(fā)展基礎。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在技工院校政治教學中與人交流、自我學習、與人合作、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職業(yè)核心能力;政治教學;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2-0034-02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簡介:李娜(1973-),女,廣州市公用事業(yè)高級技工學校公共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德育教育教學與研究。(廣東 廣州/510100)
職業(yè)核心能力是從一切職業(yè)活動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來的、具有普遍適應性和可遷移性的一種核心能力,是從事各種職業(yè)和進行日常生活必備的方法能力,適用于所有工作崗位和人員,對人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成就影響極其深遠。職業(yè)核心能力是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除專業(yè)崗位能力之外獲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讓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選擇和應用。培養(yǎng)技工院校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將為他們提供最廣泛的就業(yè)機會和終身發(fā)展基礎。
根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技能鑒定中心組織制定的試行標準,職業(yè)核心能力分為八大項:與人交流、數字運用、自我學習、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和外語應用。在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在技工院校政治教學中與人交流、自我學習、與人合作、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與人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離不開與人交流,與人溝通。與人交流的能力在學生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論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這一核心職業(yè)能力。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課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與人交流、與人溝通的這一職業(yè)核心能力呢?在此,筆者通過例舉舉辦小型辯論會這一方法來說明如何培養(yǎng)這種能力。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則不如無師”。在政治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辯論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首先在學生中征集辯題,然后由教師和學生代表最終確定辯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進行準備,辯論的整個過程從主持人、辯手、記時員到評委全部由學生擔任,教師只負責組織、管理、確定評價標準和做最后的點評。所選的辯題有關于盜版問題、早戀問題、學生打工問題、成功與失敗問題等,都是學生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理不辯不明,經過辯論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加強,而且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學生自由辯論,各抒己見,辯論內容只要不違反原則,一律予以肯定。在辯論課上,教師完全給予學生平等、信任、尊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大膽探索、暢所欲言、積極討論 、互相辯論,不知不覺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與人溝通、與人交流的這一職業(yè)核心能力。
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他在學校求得的知識和技能遠不能滿足其參加社會實踐的需要,必須“要自學,靠自己學”,才能獲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識及技能,自學能力是今后解決新問題和“終身教育”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個人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能力之一。
筆者在多年政治課教學中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自學法。自學法是學生與教材的直接對話,我們要解放學生的眼讓她們去閱讀,要解放學生的嘴讓她們去討論,要解放學生的腦讓她們去思考。我們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按照其內在體系羅列出來,列出提綱;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自學課本,而且教師和學生一起重新編制課本,使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更適合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尋找答案,使教材具有了嶄新的意義;我們還要求學生在教師未上新課前,完全靠自學獨立地完成相應的作業(yè)。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關注學生在理解教材的過程中冒出的大量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鼓勵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形成自己的看法,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來“保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進一步燃燒、擴展,使學生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
二是在實驗、實踐方法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直覺力和想象力,養(yǎng)成研究思考的習慣。自學方法指導分三個層次加以訓練:第一步,由教師分析精讀教材的步驟與方法,指導查閱資料;第二步,列出問題式自學提綱,指導學生根據提綱自學歸納;第三步,由學生經過精讀教材和查閱必要的圖冊文獻,獨立思考,列出自學綱要或畫出知識框架圖。讓學生自覺學習,必須首先調動其積極性,強化思維動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與人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與人合作能力,是指根據工作活動的需要,與小組其他人員一起制定合作目標,相互配合工作,并調整合作方式不斷改善合作關系的能力,它是從事各種職業(yè)必備的社會能力。
與人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在一個充滿個性化的年代,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有些人過于突出自己的個性,不能在合作中適度地磨平自己的棱角,做到互利共贏。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實現雙贏,需要我們在與人合作中有妥協(xié),有協(xié)調,有自我犧牲的精神。
與人合作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培養(yǎng)主要有“三大”基本教學應用模式:即專題討論式、雙方辯論式、專題調研式。
(1)“專題討論式”主要就是依據教學大綱和目標,擬定學習專題,分小組查閱資料,最后討論,代表發(fā)言。這是一種最為基本的教學應用模式,這種方式可以適用于資料比較多,內容容易理解和討論的專題,例如《毛澤東生平》《鄧小平生平》等,可將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主要以寢室為基礎,寢室長為組長)。教師可提前1~2周布置專題,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匯總,選出代表進行發(fā)言交流。課堂上由學生主講,教師引導和糾錯。
(2)“雙方辯論式”主要就是根據觀點的不同,將學生分為觀點對立的兩方,把課堂變成辯論賽的現場。進行辯論的過程中也可以參照辯論賽的形式,由雙方選出幾名辯手進行對決,教師成為辯論賽的主席。讓學生在思想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說服學生,學生教育學生。這種方式適用于容易產生不同觀點的專題,尤其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大量運用,例如《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人生觀、人生價值觀》《社會公德》等。
(3)“專題調研式”主要就是利用學生社會實踐和調研的機會和方式,開展專題合作學習,形成小組調研報告。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而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種方式適用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專題,例如: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分組分專題提前布置任務,準備調研提綱,讓學生分組擬定調研方案。
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思想政治課是中職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更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創(chuàng)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標志,知識經濟的成敗取決于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養(yǎng)全民族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呢?筆者的做法主要是開展時政性專題研究,純粹的知識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識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再向前跨出一兩步或更多才會邁向創(chuàng)新。政治學科是與現實結合很緊密的學科,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下一步便是創(chuàng)設情景,利用現實生活鮮活的材料,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中,根據當年的時事熱點,如2004年把修改憲法、三農問題、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稅費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弱勢群體、三個代表、城鎮(zhèn)化建設等,通過文字、圖片、表格、柱狀圖、曲線圖、漫畫、地圖等展現出來,配合巧妙的發(fā)問,讓學生思考,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挖掘。提煉材料中的問題,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這些現象,最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我們提供的材料是最新的,又是社會上的“熱點”,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呈現出情緒飽滿、精神愉快、充滿自信、聯想豐富的最佳狀態(tài),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體現出來。同時,教師結合教學的需要,只給學生專題的名稱,而專題資料的搜集、整理,知識的運用分析都必須由學生親自來完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完全處于獨立思維、開放民主的狀態(tài),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職業(yè)核心能力是適用于各種職業(yè)、伴隨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基礎能力。在知識經濟社會,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世界職業(yè)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fā)的發(fā)展趨勢,是我國能力建設的重要內涵和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必然歸宿。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長期在教學中實施,只有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王飛.合作學習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教學應用初探[J].職業(yè),2010(8).
[2]楊國峰.淺談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與人合作能力[J].職業(yè),2011(11).
[3]彭翀.商務英語課程的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4(3).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