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
【摘要】以20世紀40年代美國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分界線,闡述美國早期“贈地學院”的成功經驗,即:充足的政府資助與健全的法律保障;因地適宜的課程設置及緊密聯系實踐的科學研究;培養農業專業人才與提高廣大農民科學務農素質相結合的辦學方向;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多樣文化娛樂活動等。美國農業正是得益于早期“贈地學院”所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才以最快的速度處于世界先進農業發展行列。早期“贈地學院”的成功做法,可對我國農業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贈地學院”;成功經驗;農業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3009203
事實上,從獨立戰爭后到19世紀初,美國的農業生產一直非常落后。“19世紀初葉,殖民者在糧食種植、收割和脫粒技術方面比《圣經》時代好不了多少。”[1]1812年以后,隨著國外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西進運動”的持續展開,美國農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耕地面積激增、勞動力極其缺乏、農民文化素質低下、農業技術落后、農產品需求持續上漲。困境之下,“贈地學院”應運而生,在隨后的一個世紀中,“贈地學院”以四兩撥千斤之勢成功解決了美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并最終推動美國農業實現現代化。“‘贈地學院的農業研究,幫助拯救了處于困境中的美國。”[2]美國內政部曾宣稱:“‘贈地學院對現代美國的建立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致使人們難以想象,假如沒有他們的出現,我們的國家會是怎么一個樣子。”[3]
一、“贈地學院”的緣起
19世紀中期,落后的美國農業及其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極大地阻礙了社會其他行業的發展,社會穩定也因此受到影響。于是,志士仁人紛紛出謀獻策以求解決農業問題,推動美國社會的發展。來自佛蒙特州的眾議員賈斯廷·莫雷爾(Justin Morril)認為發展農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推廣科學務農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產量,而且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并因此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1862年,已是國會議員的莫雷爾將自己的想法擬成議案再次提交國會,最終得到林肯總統的認可,并將此議案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莫雷爾法案》(“Morril LandGrant Act”)。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以1860年各州的國會議員人數為限,按每名議員三萬英畝的標準向各州撥贈土地,各州政府須將獲贈土地售出,并將所得資金用于資助主要講授農業和工藝教育的學院,以扶持這些學院的發展,從而培養出工農業發展所急需的人才。所有得益于《莫雷爾法案》的這類學院后均被稱為“贈地學院”或“農工學院”。除了常規專業,這些院校均開設有農學、動物學、農產品加工學、農村經濟學等課程,且大都以農、工為主要專業和特色。188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哈琦實驗站法案》(Heath Act of 1887),主要授權聯邦政府每年向擁有“贈地學院”的州撥款1.5萬美元,以資助該州在“贈地學院”內設立農業實驗站。三年之后,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二個《莫雷爾法案》(Morril Act of 1890),以授權聯邦政府對每所農工學院每年最低撥款15 000美元,并逐年遞增1 000美元,以保證這些學院有充足的財力來運轉。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的生活質量,《史密斯—利威爾法》(SmithLever Act)于1914年出臺。該法案規定,各州“贈地學院”如果可以拿出與聯邦政府資助額相匹配的資金,就可以和國家農業部合作,在本州開展農業知識傳播和實用技術推廣工作。
所以,如上所述,“贈地學院”雖緣起于1862年的《莫雷爾法案》,但后續其他幾個重要法案保證了他們的發展壯大。據統計,從1862年《莫雷爾法案》實施到2009年,美國共建立了109所“贈地學院”。[4]如今許多知名高校,像加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等都是在當初“贈地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早期“贈地學院”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農業高等教育的啟示美國農業之所以能迅速地在20世紀40年代基本實現現代化,“贈地學院”的成功創辦與發展功不可沒。他們不僅幫助解決了當時美國農業面臨的諸多問題,而且也推動了美國農業科學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凸顯美國“實用主義”的特殊院校其成功經驗主要有如下幾點:
1充足的政府資助與健全的法律保障
從第一所“贈地學院”開始,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似乎特別偏愛這類具有特殊“使命”的高等院校,資助、扶持從未間斷,而且幾乎每種資助政策的實施都會有相關法案來保障其順利進行。這些法案一方面保證了“贈地學院”得到充足的運轉資金,另一方面也約束了撥款的“專款專用”,從客觀上杜絕了腐敗的產生。例如,為了推動農業科學研究,1887年的《哈琦法案》以聯邦每年撥款1.5萬美元的方式來資助各州在“贈地學院”內設立農業實驗站,以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撥款得到了有效使用,“農業實驗站在美國迅速發展,成果累累,到19世紀末,此類實驗站已達56個,其總收益不下100萬美元。”[5]
相比之下,我國的農業高等教育大多數時候總是處于資金匱乏狀態,尤其是一些開展農業技術教育的二本和高職院校。雖然近年來政府的資助力度有所加大,但卻存在高校所獲資助不平衡現象。一些重點高校的農林專業不僅有國家撥款,更有社會各種機構的捐助和投入,而大多數二本、高職院校的農林專業所獲資助卻寥寥無幾。眾所周知,在二本、高職求學的學生占全體高校人數的一多半,他們的專業素質直接決定著該專業整體水平的高低。因此,應該增加這些院校農林專業的撥款,加大扶持力度,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和先進技術水平的農林人才。另外,我國的撥款資助等往往是政策性的,缺少相關法律的保護。有些省區雖然也出臺了無償貸款或無償撥地等扶助高校發展的政策,但大多由于缺少法律保障而無法真正展開。因此,要加強高等教育資助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建設,以確保資助的目標明確,杜絕挪用、貪污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2因地適宜的課程設置及緊密聯系實踐的科學研究
1872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新任校長丹尼爾·吉爾曼(Daniel Gilman)在其就職演說中指出:“我們所依照的摹本既不是柏林大學,也不是紐黑文的,它應該是這個州的一所特定大學,它必須適宜于這里的人民,適宜于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適宜于這里新的社會和這里未得到開發的資源的需要。”[6]正如丹尼爾校長指出的那樣,早期的“贈地學院”都非常注重與所在州的緊密聯系,它們以解決本州工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己任,強調為本州的經濟建設服務,因而各州“贈地學院”的專業及課程設置均凸顯出濃郁的本州特色。例如,在礦石資源豐富的州,其“贈地學院”在采礦、地質研究等專業發展方面就優于其他農工學院;在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的州立學院,學生可以學習到畜牧業方面的最新技術與知識。
同現代大學教師一樣,早期“贈地學院”的教師除了授課也要開展科學研究。他們的科研課題時刻圍繞著當地的生產實踐,以求能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各種難題。像玉米種子改良、蔬果的病蟲害研究、牛奶的奶脂測定等均是當時比較成功的科研成果。1887年后,各“贈地學院”中農業實驗站的建立更促使了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農民實實在在的問題,而且也避免了“高而空”的學術研究,生產與科研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從“贈地學院”時期開始的這種優良傳統使得美國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極高,達到了85%,居世界各國首位。[7]
我國當前的農業高等教育除了一些重點高校的特色專業外,大都千篇一律,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為了獲得更多生源或升級為更高級別的高校,摒棄了農、林等專業,反而開設一些不切實際的課程。教師們似乎也覺得搞農業方面的科研沒有前途,即使有些教師開展農業科學研究,也大都只追求數字指標式的科研成績,因而理論成果大于實踐效果,科研轉化率極低。“我國每年大約取得6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實際轉化率只有1/3左右,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滯留在實驗室或實驗田地”[8]。因此,高校和教師應轉變觀念,重視農林專業的設置與發展。科研成績的衡量也不可再以論文、實驗數據等理論形式為唯一標準,而應看其實際轉化率與貢獻大小,從而真正發揮出高等教育在農業科研中應有的作用。
3培養農業專業人才與提高廣大農民科學務農素質相結合
早期的“贈地學院”由于低廉的學費和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高級農、工專業人才,為美國農工行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當時生源中的大部分來自農村,這些學生畢業后也大多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因而先進的農、工業知識得以有效傳播開來。在“贈地學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持續增長,從1882年的在校學生2 242人達到了1910年的135 000人,占全國高等院校學生總數的1/3。[9]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農業大學還紛紛建立了研究生院,為培養更高級的農工人才做好準備。
除了專業的人才培養,“贈地學院”還特別重視為廣大農民普及先進的農業知識與技術。1904年,愛荷華州立大學在該州農業區開行“玉米種子信息列車”,為沿途農民發放技術材料,講授最新的農業知識。“信息列車在1904年和1905年在該州運行10 000千米,沿途停車1 235次,接觸農民145 363人,深受當地民眾歡迎。”[10]許多農工學院還定期為廣大農民發放科普讀物或小冊子,并依照實際需求為農民開辦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或推行函授教育。
比較而言,我國的農業高等教育過于強調培養高級的農業專業人才,缺乏“接地氣”的農業教育。一些本該和當地農業、農民緊密聯系的院校和專業由于經費、師資、觀念等原因逐漸忽略了農業教育,反而轉向其他更花哨、更能賺錢的專業,致使農業發展與農業高等教育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即:農業發展越落后越需要農業人才和知識,而農業越落后越沒有人靜下心來開展、接受農業高等教育,從而專業的農業人才就越缺乏,農業就更加落后。因此,發揮農業高等院校和專業的智力優勢,密切聯系當地農業發展是所有農林院校和專業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國家和相關機構可以制定一些制度或政策以督促、確保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業、農村、農民的緊密結合。
4提供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以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早期的“贈地學院”常常為所在地的民眾舉辦歌舞、藝術品展覽等娛樂活動,學校的圖書館、體育場館等也會定期向社會開放,因而獲得了當地群眾的好感與支持。各式各樣的文娛活動不僅拉近了高校和普通民眾的關系,從客觀上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農民素養。
在我國,近年來,為了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也常常有文娛表演、圖書電影進農村等活動。但是相比之下,高校在這方面所做甚少。事實上,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知識技術層面,還可以在提高全民素質等其他方面有所作為。尤其是和農業相關的院校應承擔起幫扶農民的社會職能,無論是從專業上還是從精神生活方面應給予農民切實的幫助。
三、結束語
“近代美國農業乃至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進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近代美國農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一切正是得益于《莫雷爾法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引領以及‘贈地學院的模范帶頭作用。”[11]充足的資金、健全的法規、緊密聯系實際的課程設置和科學研究等優勢不僅保證了“贈地學院”自身的健康發展,更為美國農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和技術支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重大,它決定著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進步。我國的農業高等教育須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其自身也應密切聯系實踐,切實發揮好高校在“科教興農”戰略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詹姆斯·M·麥克弗森.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南部(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李素敏.美國贈地學院發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3]廈門大學高教所.高等教育文集[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4]NIFA LandGr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ttp://www.csrees.usda.gov/qlinks/partners/map_lgu_all_front_12_9_09.pdf.
[5]趙紅亞.美國農業合作推廣服務計劃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1):97—101.
[6]楊光富,張宏菊.贈地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8—11.
[7]陳福祥.美國“農業推廣運動”簡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12—14.
[8]蘭建英.“贈地學院”的創建對美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啟示[J].農村經濟,2009,(10):126—129.
[9]劉惠林.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9):68—70.
[10]續潤華.《莫雷爾法案》的頒布及其對美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00—102.
[11]徐繼寧.贈地學院:美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開拓者[J].中國農業教育,2008,(5):51—54.
(編輯/趙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