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文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到來,高新技術與科學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將日益成為企業未來市場價值的動力。在高新技術企業中,衡量企業價值多少的不再是物質資源的多少,而是無形資產的多少。本文將對現行企業財務會計中的無形資產存在的問題作一些簡單的思考。
關鍵詞:無形資產;計量;范圍;減值轉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12-01
一、無形資產的概念及確認條件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確認的條件為: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準確地計量。企業自創的商譽以及未滿足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其他項目不能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核算。
二、企業會計中無形資產存在的問題
(一)無形資產確認范圍不夠寬廣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予以確認為無形資產的僅包括商標權、專利權、土地使用權、著作權、特許權以及購入的商譽。而企業自創的商譽則不能加以確認。除此之外,互聯網的各種域名,各種認證標識使用權等也未列入無形資產進行確認。然而在高新技術遍地的今天,若不將這些都列入無形資產確認,企業的價值得不到真實的體現。
(二)無形資產的計量方法不夠精確
1.我國企業會計中無形資產的計量主要運用歷史成本法。歷史成本法的優點是簡單可靠地將無形資產的過去價值體現出來,然而如今在這個高新技術飛速發達的經濟社會中,無形資產的價值也會隨著科技的變化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僅僅利用歷史成本的計量已代表不了無形資產的真正價值。
2.關于企業內部自行研發無形資產的計量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企業自行研究開發時會發生研究費用和開發費用。研究費用期末轉入“管理費用”;開發費用中符合資本化的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如果只將開發費用中部分進行資本化,而研究費用不予資本化。雖然這樣能防止企業虛增無形資產的價值,但其實其賬面價值會遠遠低于其實際價值,不能確認揭示無形資產的經濟實質。
3.無形資產種類繁多,我國一般以貨幣計量,但貨幣計量假設的同時不應排斥那些非貨幣計量,某些無形資產難以用貨幣進行精確計量并不代表不可計量。因此,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無形資產中所提供的“主要”以貨幣計量的財務信息而不是“僅是”以貨幣計量財務信息,如果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僅是以貨幣性來計量是不合理的。
三、無形資產中相應問題的改進措施
(一)擴大無形資產確認的范圍
對于企業無形資產確認的范圍,不應局限于《無形資產準則》中規定的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而應該從實際出發,把自創的商譽、網絡的域名、認證標識的使用權等加以確認。因為如今社會信息網絡越來越發達,企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來宣傳自己的產品,來樹立自己的品牌。企業特有的官網標識都代表著企業本身的形象。企業各種認證標識比如ISO質量體質認證、環境管理認證、綠色食品商標等等也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因此這些琳瑯滿目的“資產”也應納入無形資產進行確認。從而全面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
(二)轉變無形資產的計量方式方法
1.我國無形資產的計量主要運用歷史成本法。雖然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提到使用公允價值,但其計量環境尚不成熟,在實際操作中利用較少。在無形資產計量方面我國需要逐漸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健全完善相關的會計準則,建立良好的公允價值計量環境。我國長久使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反映的是無形資產過去的價值,而無形資產的價值隨著科技的發展會出現很大的變動。因此,為了能更加準確地計量無形資產未來可能取得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企業應逐漸將歷史成本法向價值法轉變!
2.無形資產研發費用的改革。無形資產研發過程中,我國將研究費用計入當期損益,開發費用中的資本化部分計入成本。這個舉措存在著很大的不合理性。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相關準則先將開發階段的支出放入“在建工程”,如若研發失敗計入“管理費用”如若研發成功則轉入“無形資產”。
(三)減值問題逐步趨同國際會計準則
關于無形資產的減值是否轉回問題我國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的會計期間不得轉回。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允許企業對己計提的減值準備進行回轉,計入當期損益。它的具體規定是:“當且僅當用于確定資產可回收金額的估計在上次確認減值時發生了變化,才應轉回以前年度確認的商譽外的資產的減值損失”。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必然要在經濟貿易中不斷融合當今社會體現的全球性的視角。理所當然,我國會計準則趨同于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于當今全球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歐盟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不斷興起,大量跨國公司的不斷出現,這些要素都不斷推動著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前進的腳步。雖然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但在經濟領域中,我國作為重要的新興力量,也該積極融入這一趨勢當中。
參考文獻:
[1]周曉英.無形資產的確認與計量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 2011,(12).
[2]彭進軍.無形資產確認計量中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會計之友,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