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傳統的閱讀教學重視知識的獲取,學生囿于“標準答案”,缺少生活感悟,其生命成長被漠視。有效閱讀關注學生的生命個體,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靜態開花”中成長。本文著重從順應兒童天性、加強師生互動、閱讀回歸本真的角度闡述了有效閱讀的策略,讓生命在閱讀中得到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93-02
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發展思維、獲得體驗的過程,也是與文本、與作者之間通過對話實現心靈交流、思想碰撞。在生本視野下的閱讀教學,課堂還給了學生,班級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難以走出機械灌輸的現狀,教師困于教材,學生受限于“標準答案”,以講代學,以問替悟,學生靜心讀書、親近文本的機會不多,大多是模仿式的閱讀,其個性受到壓抑,難以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命個體,開展生本教育,要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全面發展、關注個體差異、關注主動發展、關注持續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擺脫束縛,使個性得到張揚、生活得到激揚,使課堂煥發活力。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巨大潛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得到自主、幸福、快樂的成長。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開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營造具有“生活味”的課堂。教師要以生長為本,尊重生命的發展規律,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在學生“靜態開花”得到成長。
一、“喚醒”生命,順應兒童天性
教師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兒童的天性,不壓抑個性、不控制兒童,通過激勵、鼓舞,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潤澤其精神,讓他們獲得審美的愉悅。
1.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擺脫“師威”,過多地干預學生的閱讀活動,包辦學生的學習,以自己的講授替代學生的閱讀,以自己的領悟替代學生的感悟,學生的表達欲望受到阻滯,使本應充滿好奇、疑問的童真受到扼殺。教師要向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文本,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詞語的描述、文字的解讀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期待,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如在《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中,教者首先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小組合作,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接著由學生自由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能讀得出彩,想想這首詩歌寫了什么?再盡情朗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學生再進行點評。教者將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讀”“議”“評”的基礎上進入了詩歌的場景,感受其豐富的內涵,從而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
2.喚醒學生的生命感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本是學生站在不同的知識視野,運用不同的生活閱歷去解讀文本的過程,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極度張揚的空間,讓學生不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在《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教學中,學生提出一系列的疑問:“一場橫禍”是什么橫禍?這場橫禍是怎樣引起的?其受刑后又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為什么又打消了輕生的念頭?學生在搜集資料、品析關鍵詞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學生只有與文本“零距離”對話,才能被文本打動,才能感受文字中流露的真情,才能發現生命的真諦。
二、和諧共生,加強師生互動
生,既是生命,也是生長。生本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是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純凈的空氣,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呼吸,為學生提供一個“腳手架”,讓他們勇于攀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呵護童心、善待童真,要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放飛兒童的天性,讓他們探尋未知的領域,對閱讀產生深厚的興趣,在閱讀氛圍中得到茁壯成長。教師要避免過度分析文本,將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失去了該有的“文味”。教師只是引導者,幫助學生掃清障礙,引導他們親近文本自主感悟,感受作者的情感,聆聽作者的心聲。如在《草原》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見面的?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隨老舍先生進入蒙古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在感受草原風光美的同時,也從“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等詞感受到人情之美,領略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教師還要留出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間,要了解學生的困惑,要巧妙引導主動發現,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如在《放飛蜻蜓》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孩子們為什么要放飛蜻蜓”自由讀課文,師生交流如下:
生:因為蜻蜓是我們的好朋友,所以孩子們放飛了蜻蜓。
師:你從哪兒知道蜻蜓是我們的朋友?
生: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蜻蜓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所以蜻蜓是我們的朋友。
師:孩子們放飛蜻蜓僅僅是因為它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嗎?閱讀七至十自然段,看看你對蜻蜓有哪些了解?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我了解了蜻蜓的眼睛結構復雜,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生2:我了解了蜻蜓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調整方向。
師:在平時的學習中,你還了解蜻蜓的其他知識嗎?
生:……
師:聽了陶行知先生談有關蜻蜓的知識后,你對蜻蜓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生:我們會更加喜歡蜻蜓。
三、回歸生活,閱讀回歸本真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才能敦本務實,讓教育回歸本真。在閱讀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感悟文本,體味文本的真實情感。語文教學一旦與生活彼此割裂,脫離了生活實踐,教師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學生的理解、感悟,就會出現問答機械、課堂死氣沉沉的狀況,學生必然會失去學習興趣。閱讀教學要從文本走向生活,讓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能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知識源于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情趣。部分文本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存在理解的障礙,教師要創設生活化課堂,建立文本與生活聯系的紐帶,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活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去親近文本,將自己的生活閱歷融入文本中,才會產生語言的交流、情感的溝通、思想的碰撞。如在學習《黃果樹瀑布》內容時,瀑布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由于學生缺少生活閱歷,親眼看見瀑布的學生不多,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其形、聞其聲,如臨其境,感受瀑布聲音“漸近漸響”與形態壯美。
教學內容要指向生活,才能讓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參與教學活動,才會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詞義,才會體會詞語的使用語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思考。
2.教學回歸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文本經歷生活化的處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閱讀教學,才能不囿于文本,讓學生享受生活、學會生活,去探尋生活的本質,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在《荷花》教學中,教者不急于與學生分析詞句,感受荷之美,而是先出示“荷塘圖”,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美景,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描繪的,再自讀第二自然段,找出認為美的句子,并圈出重點的詞句。有學生圈出了“挨挨擠擠”,表明其數量多;有學生圈出了“碧綠”,并結合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感受顏色之美;有學生圈出了“冒”,是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其可愛,有活力。
總之,閱讀教學要開展生本教學,與學生發展和諧共生,才能彰顯生命活力,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在閱讀中快樂成長,使精神得到潤澤,文化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1]杭義壽. 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轉向[J]. 教育導利,2012,(9).
[2]曹鴻飛. 生本理念下閱讀教學設計的取向[J]. 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2).
[3]張濤. 由生本教育的明晰性、堅決性和徹底性帶來的反思[J]. 中小學管理,2009,(16).
[4]劉彩云. “生本”教育理念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J]. 中學語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