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忠
摘 要:中職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適應型的實際性應用人才,中職教師除了教授給學生相關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質進行培養。而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都是精華,學生可以通過對一些較深奧的問題進行討論,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因此,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探究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92-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層層深入,對中職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中職語文教師迎接了一個新的挑戰。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領域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因此,中職教師在教授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授。語文是一項多功能性的基礎性課程,是學習其他課程必備的一項過關工具,其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學生以后走上社會能夠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探究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具有現實性的重要意義。
一、中職語文開展課堂討論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在中職各專業的教學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是一項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個教學環節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只有通過師生與生生之間熱烈的交流、互動,才能營造出熱烈、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課堂制造充實的生機與活力因素,提升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較高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現已成為新型素質教育的核心精神之一。探究式教學是將學生被動的學習位置轉換為主動位置上,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出來,積極地、自覺地去汲取豐富的知識及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式教學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探究式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優勢:
第一,提升了學習質量和效率,充實了學習環境和教學氛圍。由于探究性學習提倡放開學生思維和動作進行自主性學習,學生在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模式下,學習更會感到輕松、快樂、豐富、有趣,學生自主能力充分發揮會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揮發,故此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之間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會相互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將自身獲得的知識理論經過不同思維的系統改造從而創造出較為完善的思維及行動成果,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求知欲望方面,探究式教學是一項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徑,探究式教學轉變了學生被動求學為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語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其中蘊含的感情與藝術是需要學生自主去感知和領悟的,教師只有將學生引入其中,其他就只能交給學生去自由探索,只有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才能受益匪淺。而教師的傳授能力往往是無從至極的。
二、中職語文有效開展課堂討論的實踐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競爭日愈激烈,新時期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都是理論知識非常豐富,而實際動手能力較弱。再加上學生在課堂上很少和教師、同學一起討論、研究問題,導致了學生的思維往往固步自封,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而探究式教學是主張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研究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氣氛更加豐富、活躍,讓學生充滿激情地進行學習。探究式教學主要以開放式的模式為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積極交流、討論、探究和學習。
中職語文教師要做好探究式教學中自身的主導工作,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如今,市場對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也是由于當今社會的創新人才極度匱乏。因此,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需要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素質,端正教育理念,樹立起高度的責任心,教學時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法;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帶入良好的開放性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地、積極地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探索,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與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中職教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起高度的教育教學責任心,不斷進行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及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全方位搜索有效的教學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課堂討論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質能力,從而為新世紀社會輸入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素燕.淺談中職語文教學新策略[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2).
[2]李奕慧.中職語文課堂口語交際教學及評價探究[D].廣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