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亮
【摘 要】結合具體案例,提出英語語音基礎不牢、詞匯量儲備不足、缺乏聽力技巧、欠缺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是引發高中學生聽力理解困難的主要因素,而重視語音教學、攻克詞匯難關、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豐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高中學生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 英語聽力 聽力困難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127-03
英語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在我國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位置。在英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聽”是排在首位的,是人們日常交際中傳遞語言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Rivers明確指出,在一般的語言交流活動中,聽占整個言語交際活動量的45%,說、讀、寫分別為30%、16%和9%。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始于聽,聽是其他語言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進入高中階段后,英語學習的難度加大,聽力材料更為復雜化和綜合化,對聽力的要求也更高。語音、詞匯、聽力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聽力理解造成困難,聽力成為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一道障礙,這給教師的聽力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對引起高中學生聽力理解困難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提高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教學舉措,期望提高高中學生聽力理解水平。
一、引起高中學生英語聽力理解困難的因素
(一)英語語音基礎不牢。根據美國心理學家Campbell的觀點:如果在認知結構中儲存的語音資料不準確,那么感知到的有潛在意義的聲音信號則無法被確認,更無法被理解。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缺乏天然的英語語言環境,所接受到的語音訓練僅限于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系統學習的時間短。由于初學者的學習能力有限,在學習英語音標的發音時對發音方法、發音部位、舌位和嘴形的理解和運用不到位,再加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以讀和寫為主,對語音知識也不夠重視,最終導致學生英語語音基礎不牢,發音不標準,不能準確辨別所聽到的詞匯,影響對聽力內容的理解。例如,摩擦音[θ,?]是一對清濁輔音,發音時,舌端靠近上齒背面,形成一條縫隙,氣流經舌端和上齒背面,發生摩擦,由口腔而出。漢語中是沒有這一發音現象的,許多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一對音標,經常把[θ]發成[s],把[?]發成[z],當然也辨別不清sink[si?k]和think[θi?k], close [kl?uz]和clothe[kl?u?]。
語音學習中更重要的部分是重音、強讀、弱讀、連讀、省音、同化、輔音連綴和失去爆破。學生并不會在自己的朗讀中去刻意運用這些發音規律和技巧。在聽的過程中有時即使聽到了已經學過的單詞和詞組,也會誤聽為其他詞。或是聽起來覺得似曾相識,可第一時間反應不出來這個詞的確切含義而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在看到錄音文字后就立刻恍然大悟。這就是對正確語音的忽視而造成的。例如:相鄰輔音與元音之間的連讀,all of us ['?:l ?v ?s]。前一個詞以字母r或re結尾,后一個詞以元音開頭,這兩個詞往往連讀,中間加一個[r]音,as a matter of fact [?z ? 'm?t?r ?v 'f?kt]。虛詞和人稱代詞of,us,as一般采用弱讀式。受到母語漢語的影響,中國學生在朗讀時習慣把一句話里的每一個詞都清晰地讀出來,每一個詞都是強讀式,這樣朗讀出來的句子和錄音播放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學生出現聽力障礙。
(二)詞匯量儲備不足。詞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聽力理解的水平。聽力材料中出現過多的生詞和詞組會對學生的聽力理解造成極大的障礙。《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七級目標要求學生學會使用2400-2500個單詞和300-4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八級目標要求學生學會使用3300個左右的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九級目標要求學生學會使用4500個左右的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但學生對詞匯表的基本單詞和詞組記得不熟,對一詞多義、熟詞新義、口語化表達不清楚,導致了聽力理解困難。
【案例1】(選自《百朗英語聽力風暴》)
W:What are you looking at?
M:Theres a dog sitting in my driveway.Maybe I should feed him.
W:No,you should call an animal shelter.You have no idea what he might have picked up living on the street.
Q:Whats the womans concern?
A.The dog might not be friendly.
B.The dog may have a disease.
C.The dog might prefer living on the street.(答案:B)
本段對話的關鍵詞為pick up。這個詞組是典型的一詞多義,它有“撿起、學會、用汽車接人、情況好轉”等多項詞義,在本文中意為:“患病、感染”。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一層意義,則很難選出正確選項。
(三)缺乏聽力技巧。在聽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習慣于逐詞逐句地聽,對每個詞、每個句子平均分配注意力,一遇到聽力中的生詞就停下來猜或回憶是否知道其意,唯恐漏掉任何信息,不善于抓住主題句和關鍵詞。有些學生往往只會關注去聽表面信息,僅憑借所聽到的部分內容或是幾個自己最熟悉的單詞和詞組來對整篇聽力材料進行主觀的推斷,妄下結論,選出錯誤的答案。
【案例2】(選自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英語全國新課標Ⅰ卷)
W:Did you hear that Mr.Peterson is coming next week,Gordon?
M:Yes,so I called all the department heads to my office this morning.We need to give him reports on our program.
Q:Who might Mr.Peterson be?
A.A new professor.
B.A department head.
C.A company director.(答案:C)
這道題是典型的推理判斷題,學生普遍反映本題難度大,錯誤率高。就題目本身而言,本題貼近生活,詞匯量簡單,信息量少,應該不屬于丟分題。但很多學生沒有合理運用聽前預測、抓關鍵詞和排除法等聽力技巧。相當多的學生根據在原文中聽到的the department heads而選擇B選項。在聽前,學生要有意識地按照各選項進行預測。如選項A:“A new professor.”預測聽力過程中可能會出現teaching,student,homework等詞,但聽力材料中沒有出現,所以排除A選項。錄音中男士所說“We need to give him reports.”中的We就是指上文中的all the department heads,也可以排除B選項,最終認定答案為C選項。
(四)欠缺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Anderson and Lynch指出:對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史實、背景知識的缺乏會成為聽力理解中的一個障礙,因為語言本身就是用來傳遞文化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語言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識貫穿始終。聽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理解文字語言信息的過程,而是輸入信息與聽者頭腦中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相匹配的過程。聽力材料源自生活、反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起居、人文地理、文化科技等。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往往注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忽視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的了解,跨文化意識淡薄。對聽力材料中出現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準備不足,在聽完聽力材料后仍然是一頭霧水。
【案例3】(選自《百朗英語聽力風暴》)
M:Are you having another pool party for your birthday this year?
W:Im not sure.Im trying to decide if I should do that or rent a nightclub and throw the party there.
M:Based on what I know about your friends I dont think of them as a late night crowd.Besides,everyone had so much fun last year.
Q:Where does the man think the woman should have the party?
A.At her dorm.
B.At a nightclub.
C.At a swimming pool.(答案:C)
Pool party是指“泳池派對”,泳池派對在美國非常普遍,常在私人后院的泳池或公共游泳池舉行,幾乎每個美國的孩子都有過參加這種派對的經歷。父母們會提供食品、游戲以及水槍等玩具,成年人則有音樂、跳舞等活動。而中國學生幾乎是沒有這種親身經歷的,他們只是在電影電視中見過這一場景,在聽力測試時也不會往這方面想,結果學生只聽到原文中有nightclub一詞而誤選B項。學生在聽力方面所反映出的問題很多是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所導致。因此,教師應該分析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消除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障礙,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重視語音教學。聽力理解源自正確的發音,語音基礎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聽者的辨音能力。因此,良好的語音基礎對提高高中學生的聽力水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使用英語教學,并確保自己的發音標準。在聽完錄音后,讓學生跟讀錄音,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對于學生中出現的語音語調錯誤,教師要立即指出并予以糾正。教師可利用早讀的時間,重新復習48個音標的發音要領,讓學生真正領悟發音部位、舌位和嘴形的正確運用。務必保證每個音發音準確、飽滿、動作到位。在學生形成正確語音語調的基礎上再進行辨音練習。要注意發音相似、容易弄錯的音素、單詞和數詞等。例如[i:][i],[e][?],[?][a:],[θ][s],[?][z],[n][l],[i?][ε?]等音素,deed/did,bed/bad,met/mat,duck/dark,light/night,cheer/chair等詞,以及數詞16/60、9:30/9:13、1990/1919的讀音區別。
“聽”和“讀”是相輔相成的,很多聽力材料就是很好的朗讀素材。在早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跟著錄音大聲朗讀聽力材料,訓練學生朗讀的節奏感。在大聲朗誦中有意識地運用節奏和語調清晰地把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通過朗讀訓練,強化讀音規則,使學生領會和理解連讀、強讀式、弱讀式、輔音連綴和失去爆破等發音現象,使正確的發音儲存在學生的記憶中,從而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二)攻克詞匯難關。攻克詞匯難關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在學習新詞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跟讀錄音,充分模仿詞匯的發音,學會劃分音節,根據音節來拼寫單詞,要把新詞的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記憶,做到眼看、口念、心記。在記憶單詞時,不能只關注字典詞條中列出的前幾項意義。英語單詞大都不只有一個意義,各項意義之間會有一定的聯系和引申。因此,要抓住單詞的中心意思,并展開聯想,用聯想法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課外閱讀是擴大詞匯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題材的文章,積累豐富的詞匯量。在閱讀中可以復習最近學習的詞匯,詞匯在一定故事情節中也更易于理解與記憶。通過多次的復習來加深記憶,從而記住單詞,達到擴充詞匯量的目的。學生在讀書讀報中遇到生詞時先不要忙著查字典,可以根據構詞法和上下文自己先猜,讀完文章后再去查生詞,并準備一個生詞本,把生詞集中記到本上,方便以后復習和使用。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說”和“寫”的訓練中大膽運用新學詞匯,多用已經掌握的詞匯。詞匯使用得越多、見得越多,記憶才會越牢固。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
1.聽前預測。預測是一種重要的聽力技能,能幫助學生積極調動大腦參與聽力理解過程,成為主動的聽者。在開始聽力訓練之前,教師應介紹聽力材料的相關背景知識,指導學生注意材料中出現的能起到正確理解全文或具有提示、暗示、聯想作用的一些詞或詞組,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聯想相關的詞和聽力場景。并指導學生通過快速瀏覽題干和選項,預測題材、場合、人物身份和主要內容。以此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聽前進行思考和預測,使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聽力訓練活動中去。
2.聽中抓主旨、關鍵詞、做筆記。聽中階段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原則。教師要求學生聽第一遍材料時,并不需要平均分配注意力,應集中注意力聽語篇中的段首句和關鍵詞,把握好聽力材料的主體意思。在聽第二遍材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重點把握文章所提供的主要線索及事實,回答由下列詞開頭的問題:who/what/when/why/where/how等,深化對所聽材料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養成邊聽邊做筆記的習慣,對比較重要的內容,如各種數據、事實或原因等,用原文或自己的話記錄下來。在聽力過程中,遇到聽不懂的單詞或不理解的短語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跳過該短語,根據前后所聽到的內容來猜測詞義。在聽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句中的連接詞。連接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聽者預測下文內容、推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聽第三遍材料時,結合之前的預測、材料主旨、關鍵詞和筆記,對聽力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
3.聽后總結、進行自我評價。聽后階段是回憶、分析、總結的階段。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總結聽力材料中出現的詞匯、文化背景知識、聽力技巧的靈活運用。在此階段,教師可以根據聽力材料的內容來設計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聽”的基礎上,把“聽”和“說”結合起來,形成綜合運用能力。在聽后,及時進行自我評價是聽力訓練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師要培養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讓學生檢查自己聽懂了多少內容。指導學生在聽完錄音后記錄下自己在聽音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和問題,對學生聽力訓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并提出改進意見,最終達到提高聽力水平的目的。
(四)豐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大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多了解英語國家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英語聽力材料中包含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人教版《英語選修8》Unit 1,Workbook的聽力部分里談到了美國新奧爾良地區的“狂歡節”:Mardi Gras。教師應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天主教徒在復活節前有一個齋戒儀式,所以在齋戒之前一定要大吃大喝,瘋狂地縱欲一番,Mardi Gras因此而產生。根據節日的時間,美國人也用Fat Tuesday來指Mardi Gras。和星期相關的節日還有Easter Sunday(復活節)、Good Friday(受難節)、Ash Wednesday(圣灰星期三)等。在聽力訓練前教師可安排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由一部分學生收集“狂歡節”的相關知識,美國人如何慶祝“狂歡節”。一部分學生收集舉世聞名的巴西“狂歡節”Carnival的相關材料,并和美國新奧爾良地區的“狂歡節”進行對比。其他的學生收集中國的喜慶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龍舟節”的英文介紹。讓學生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主要節日,探討它們與中國節日的異同點。這樣學生對在聽力材料中出現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印象會更深刻,對于今后的英語學習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高中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而復雜的過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需要學生長期、刻苦、有效的訓練才能有成效。這就需要教師在聽力教學中要認真分析學生聽力障礙形成的原因,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地探索有效的聽力教學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高中學生提高英語聽力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不斷地進步。
【參考文獻】
[1]Anderson A,Lynch T.Listening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郭躍進.高中英語新課程高效創新教學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賀夢依.英語聽力策略論——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胡衛治.高職學生英語聽力困難現狀分析及其解決對策[EB/OL].(2013-11-08)[2015-05-09].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3/375498.html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羅之慧.高中學生英語聽力發展的教學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34)
[7]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5、選修6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王淑葵.高中階段聽力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4(37)
[9]汪文珍.英語語音[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馮 亮(1978— ),男,碩士,南寧市第三中學英語教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