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泉 張倫忠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
理肝活血法治療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31例臨床觀察
李昆泉張倫忠*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目的:觀察理肝活血法治療中風后抑郁之肝郁血瘀型的治療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將62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用藥加黛力新治療,治療組在常規用藥基礎上加自擬理肝活血湯治療。6周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漢密爾頓抑郁評定量表(HAMD)、臨床療效、副反應表(TESS)評定對比。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42%,治療組為83.87%,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HAMD表評分從第4周開始,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第6周時統計學差異更為顯著(P<0.01); TESS表評定治療組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理肝活血法治療中風后抑郁之肝郁血瘀型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風后抑郁;理肝活血法;肝郁血瘀; 中醫藥療法
筆者用理肝活血法治療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31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腦病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風后抑郁患者6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1例。對照組女性17例,男性14例,年齡43~76歲,平均(60.3±5.9)歲,平均病程(3.2±2.8)個月,HAMD評分(18.3±5.0)分,其中26例為腦梗塞患者,5例為腦出血患者;治療組女性18例,男性13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9.9±6.0)歲,平均病程(3.1±2.9)個月,HAMD表評分(18.1±5.4)分,其中27例為腦梗塞患者,4例為腦出血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HAMD評分治療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具有可比性。

±s)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1]為腦血管病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DM-3)[2]為抑郁癥診斷標準,采用HAMD量表進行評分[3]。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腦病專業委員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和國家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辨證符合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臨床癥狀除中風癥狀外還有抑郁癥狀,如情緒、性格的改變、胸悶嘆息、心境低落、舌暗紅或暗紫,有斑塊或斑點,脈弦澀或弦細等。
1.3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病程小于半年,且中醫辨證屬肝郁血瘀證,臨床癥狀除中風癥狀外還有抑郁癥狀,如情緒、性格的改變、胸悶嘆息、心境低落、舌暗紅或暗紫,有斑塊或斑點,脈弦澀或弦細等,且神志清,無智力障礙,可理解并配合臨床測評及治療的患者。
1.4排除標準病程在2周內的急性期患者;有精神病史或智力障礙的患者;中風后失語或意識喪失的患者。
1.5治療方法兩組采用相同的西藥方案治療:用依達拉奉注射液、奧拉西坦注射液、血塞通配液靜滴,并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黛力新抗抑郁治療(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批準文號:H20130126生產企業: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1片,1次/天。治療組用自擬理肝活血方:柴胡10g,醋香附15g,芍藥20g,當歸10g,云苓30g,枳殼15g,白術10g,桃仁15g,陳皮10g,黨參20g,川芎10g,紅花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分2~3次鼻飼或口服,由我院制劑室制備。兩組治療療程均為6周,1個療程后對比療效。
1.6觀察指標[6]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4、6周末進行HAMD量表、TEES表評定。
1.7療效評價按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并應用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HAMD總分的減分率(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4級評定標準。臨床控制為:減分率>75%;顯效為:減分率50%~75%;有效為:減分率25%~50%;無效為:減分率<25%。
1.8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HAMD抑郁量表評分兩組治療后HAMD抑郁量表評分均較前減少,且從第4周末起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第6周時統計學差異更為顯著(P<0.01)。見表2。


時間例數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3118.6±3.719.2±3.52周3115.5±5.615.3±5.24周319.3±4.9*12.6±6.16周318.0±3.5*10.5±5.7
注:與對照比較,*P<0.05。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42%,治療組為83.8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比較,*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注:與對照比較,*P<0.01。
3討論
中風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發于中風病后的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疾病[8],患者臨床表現在中風癥狀基礎上,還具有“郁證”的表現,如心情低落、反應遲鈍、憂思少言、情緒消極或軀體障礙等癥狀。對治療和康復的效果,信心減低,態度消極,甚至出現厭世情緒和自殺的想法或行為,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9]。中風后抑郁發生率約為23%~79%,老年人較中、青年發病率高[10]。早期有效的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神經功能,提高生存質量,使患者盡快重返社會,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作者以理肝活血法治療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取得良好效果。
中醫學無中風后抑郁的專門論述,辨病當屬“郁證”范疇[11]。中風后,肢體突然失去原有的活動能力,行走持物不能,行動不遂己愿,心理落差大,不能接受現實病情,或者病情日久,恢復緩慢,逐漸失去康復的信心,情緒、心境低落,脾氣變得暴躁,郁怒傷肝,肝氣不得疏泄則生郁滯;氣滯則血無以行,又加病程日久,易成瘀滯。故癥見情緒低落、煩躁、悲觀失望、興趣減少,舌質暗紅或紫斑,脈弦細或細澀等癥狀。中醫治郁先治氣,治氣先治肝,肝氣調達,氣血運行通暢,則瘀阻自消,故理氣開郁作為本病的主要治法。方中用柴胡調達肝氣,疏肝解郁,治氣分之郁;芍藥柔肝治血分之郁,共為君藥。香附理氣調中止痛;陳皮理氣行滯;茯苓健脾利濕寧心;黨參益氣、白術燥濕;枳殼行氣消積;以上諸藥共奏理肝行氣、培土補虛之功,共為臣藥。桃仁逐瘀,紅花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當歸為補血圣藥,補血活血。以上諸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整方具有理肝行氣,活血解郁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桃仁、紅花能改善血液運行,尤其紅花黃色素能擴張周圍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滯度;紅花苷能提高耐缺氧能力,降低腦血管損害,發揮對缺血缺氧性腦病的保護作用[12]。
該觀察以自擬理肝活血方治療肝郁血瘀型中風后抑郁,初步結果證明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HAMD量表評分,療效較對照組好,且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但由于研究樣本量偏少,且未行慢性毒理研究,該觀察指標尚有不完善之處,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增大樣本量,完善評價指標,細化評分量表,增加對中醫證型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145-146.
[3]張明國.精神科診定量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癔癥協作組.中風后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92.
[6]張明園.副反應量表(TEES)[J].上海精神醫學,1984,02,77-80.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33.
[8]李舜偉.重視綜合醫院中抑障礙的診斷[J].中華神經雜志,2002,37(1):91-92.
[9]杜江成,杜劍鋒,孔令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中風后抑郁的療效[J].廣東醫學,2006,6(26):859-860.
[10]王擁軍.卒中單元[M].北京:科學技術獻出版社,2004:163.
[1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12]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23-324,412.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072-02
作者簡介:李昆泉(1988-),男,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通信作者:張倫忠(1963-),男,山東壽光人,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E-mail:zhanglu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