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明
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廣東 深圳 518000
?
切開掛線對口引流治療復雜性肛瘺64例臨床觀察
邵明
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廣東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觀察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28例復雜性肛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4例。觀察組給予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切開掛線術治療,比較兩組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術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31%,對照組為76.56%,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9%,對照組為21.88%,觀察組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相對于傳統切開掛線術療效更好,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切開掛線;對口引流;復雜性肛瘺
復雜性肛瘺屬肛腸外科疑難病癥之一,是指兩個及以上瘺管較長并彎曲的肛瘺,即常說的馬蹄型與半馬蹄型肛瘺。復雜性肛瘺如不能及時治療,易引發肛門畸形、肛門狹窄、肛門失禁等多種并發癥,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困擾[1]。對此,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復雜性肛瘺患者分別給予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及傳統切開掛線術治療,旨在探討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復雜性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兩組,每組64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痔、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2],并經臨床查體、影像學檢查等確診。觀察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6.6±4.8)歲,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15±0.26)年;對照組男30例,女34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5.9±4.5)歲,病程0.4~8年,平均病程(4.08±0.21)年。納入標準:18~70周歲符合復雜性肛瘺診斷標準;初次手術;肛門形態及功能正常;無嚴重并發癥;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嚴重全身性疾病;瘢痕體質者;特異性感染導致的復雜性肛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疾病;肛門外傷或手術史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給予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以美藍注射、直腸指診、探針等方法探查內外口數目、位置、主管道及支管道走向。于肛門后開窗作一長約2.5cm放射狀人造外口,探針自人造外口探入,于內口穿出。對低位復雜性肛瘺者予以完全切開所在瘺道,對高位肛瘺者,齒狀線以下切開,齒狀線以上管道于探針尾部系一根橡皮筋,并由內口拉出肛外結扎。以支管外口為中心做切口將增生組織切除,擴大外口,使用止血鉗破壞支管道,清除支管壞死組織,引流通暢后于切口處作寬松結扎。
對照組給予傳統切開掛線術治療,人造外口方法同觀察組,球頭探針由人造外口沿著主管道向肛內探查,自內口拉出肛外,切開內外口組織,清理腐敗壞死組織及瘢痕組織。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及恥骨直腸肌高位管道給予結扎,支管切除。
1.3療效評定參照《中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創面愈合;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創面未愈;無效:癥狀及創面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肛門潮濕、肛門疼痛、肛門狹窄、肛門畸形、肛門失禁。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療效比較術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31%,對照組為76.56%,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9%,對照組為21.88%,觀察組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復雜性肛瘺包括低位復雜性肛瘺與高位復雜性肛瘺兩類,其中高位復雜性肛瘺因病變位置高,主支管道多且彎曲復雜,可伴部分深部死腔,因此治療起來難度更大[4]。切開掛線術作為肛瘺經典術式之一,是通過絲線的慢性機械作用達到阻斷病灶血供的目的,操作起來較為簡單,出血少。但因復雜性肛瘺可伴部分深部死腔,瘺管支管多且彎曲,單純采取切開掛線治療療效欠佳,還易引發多種并發癥[5-6]。本研究中,切開掛線術治療后患者的并發癥達21.88%。
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在清除深部壞死腔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復發少,故被廣泛應用于復雜性肛瘺的治療中。要保證手術療效,手術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①正確尋找
與處理內口,這與復雜性肛瘺存在1個或多個內口有關,找準內口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7]。②徹底清除支管及死腔內感染物質,保證引流通暢。復雜性肛瘺有部分患者可存在深部遺留死腔,死腔竇道內分泌物集聚,不利于創面愈合。故手術過程中應將支管及死腔進行徹底清除,充分擴創,使支管死腔有足夠的空間和主管道切口相遇,以保持引流通暢,促進壞死組織與感染物質順利排出。③手術過程中避免對尿道及陰道形成損傷,防止肛門畸形[8]。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后,總有效率高達95.31%,而并發癥僅為4.69%。
綜上所述,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相對于傳統切開掛線術療效較好,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金秀.切口掛線對口引流術應用于復雜性肛瘺臨床探討[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2):176-177.
[2]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痔、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2):4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32.
[4]吳文江,羅湛濱,范小華.高位復雜性肛瘺診治難點及解剖特點分析[J].廣東醫學,2013,34(13):2048.
[5]宇明.改良切口引流聯合掛線術在高位復雜性肛瘺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2):163-165.
[6]郭紅偉.不同方法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173-174.
[7]繆俊.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52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6):703-704.
[8]李大志.采用主灶切開掛線對口引流法治療復雜性肛瘺[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8):68-69.
(收稿日期:2015.11.30)
【中圖分類號】R657.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