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訓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
仲景運用芍藥的配伍探析
郭偉訓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嘗試反方向從破、通、泄的角度來論述芍藥在仲景手中的配伍應用,以期更全面地認識芍藥在臨床中的功效,以便進一步在臨床使用靈活、有效。
【關鍵詞】芍藥;傷寒論;金匱要略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用芍藥共有64方,其中《傷寒論》用芍藥有29方,《金匱要略》用芍藥有 35方,其中重復者有8方,合計56方。芍藥主要是毛莨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東漢時期并沒有對赤、白芍作明確區分。隨著不斷的醫療實踐,歷代醫家對芍藥的性味、歸經有了新的認識,也漸漸有了白芍與赤芍的區別。芍藥在古今都是一味常用藥,尤其是近代有了赤、白芍的區分后,醫家們尤其喜歡白芍的滋補作用。
芍藥苦、酸,微寒,入肝、脾經,養血斂陰、柔肝緩急[1]。《神農本草經》:芍藥氣味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名醫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隨著不斷的醫療實踐,歷代醫家對芍藥的性味、歸經有了新的認識,芍藥由味苦、平演變為苦、酸,微寒,并漸漸有了白芍與赤芍的區別。
《本經》記載芍藥氣味苦、平無毒,無酸味。清代鄒潤庵認為芍藥味苦,苦者能降不能開故凡陰之結余上,非開無以致其力者忌之。因此,仲景在芍藥的配伍使用時更多地考慮其苦降破結之力,而非芍藥的酸收補益之功。
1芍藥配桂枝
桂枝湯證,“陽浮陰弱、熱自發、汗自出、惡寒、惡風”,眾所周知為營弱衛強所致,桂枝辛溫,通陽,解肌,祛風以治衛強,芍藥補益營血,以治營弱。然而補營血的藥有很多,為什么單用芍藥呢?以此推測陽氣不得入者,不僅僅是營血虧虛,也有營血結于內的原因,營血結于內,抗拒陽氣,也是汗出原因之一。因此,芍藥在此不僅有補益的作用,更有破陰結之功。清代鄒潤庵亦認為:“芍藥、桂枝一破陰,一通陽,且佐以生姜,解其周旋不舍之維……此實合營、布陽之功,斷斷非酸收止汗之謂也”。
2芍藥配甘草
芍藥與甘草相配伍,自成一方,方雖然小,但為古今醫家所推崇,為腹部攣急疼痛第一藥方。清代醫家程鐘齡甚至在《醫學心悟》如此評價: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傳統說法皆認為芍藥與甘草的配伍屬酸甘化陰,為純補陰液,滋筋脈之劑。不可否認,其配伍固然與其補陰血、潤筋脈有關,但是不可忽視芍藥尚有其苦泄破滯之功。芍藥在仲景時代味苦、平,無酸味,單從其性味未能體現芍藥補益陰液的作用,《本經》亦只提到芍藥益氣,故仲景在此用芍藥以單純補陰為目的的可能性較小,且僅僅是化陰滋養,大可用熟地等純滋膩潤養之藥。有學者[2]認為芍藥甘草湯不能脫開“化陰”二字,其對筋脈肌肉攣急的針對性很強,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其補益陰血、柔潤筋脈有關,但也不可忽略芍藥味苦,還能通絡。甘草味甘,還能緩急,通絡與緩急直接作用攣急的筋脈,雖屬治標,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再者從治療部位來講,芍藥治療腹痛,而不治療胸滿,為什么呢?胸為陽之府,腹為陰之府,結于上多屬陽,用陷胸湯類;結于下多屬陰,用承氣類,腹痛者加芍藥,因為芍藥能破陰散結,破堅積。
3芍藥配川芎
4芍藥配茯苓
仲景用芍藥配茯苓主要用來治療水氣病,茯苓味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為例,汗、下后“仍頭項強通,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本證為水氣內結,陽氣不宣。治療以開結利水為主。芍藥與茯苓相配伍,茯苓利水然而必須有芍藥在其之前破除陰結。芍藥在用治水氣時,一般認為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斂陰和營,避免熱藥過分傷陰;二是芍
藥本身亦有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利小便的功效,近代張錫純最為推崇芍藥此功,認為其性涼多液,是陰虛有熱小便不利之要藥。
5芍藥配附子
真武湯證,“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發汗過多,不能解少陽之邪,反動少陰之氣,少陰之氣,是水氣,心屬火而水乘之,所以心下悸;頭為諸陽之會,陰加之,故頭眩。附子辛甘大熱,入氣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絡,上益心陽,下補命門。芍藥性寒,入血分,破少陰方興之水氣,而又不傷及少陰。二者合用,氣血相合,剛柔并濟,燥潤兼備,走守相宜。破下焦寒、水之結,而又不過分燥熱,破堅積、開痹之痛力彰。
總之,仲景對芍藥的運用主要是根據《本經》的用藥經驗,并根據臨床經驗有所深入和發展,芍藥是一味常用藥,隨著醫家們對芍藥的認識不斷加深,醫家們對芍藥的使用也更加廣泛。筆者認為應充分了解先輩們的用藥理念并結合臨床的具體情況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63.
[2] 姜建國.傷寒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92.
(收稿日期:2015.11.24)
【中圖分類號】R28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143-01
作者簡介:郭偉訓(1990-),男,碩士研究生在讀。E-mail:9510808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