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洪海
?
做好三“+”文章在協同發展中奮發作為
文/王洪海
2016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面落實、加快推進的關鍵之年。在今年的兩會上,“協同發展”依舊是熱詞之一。得益于全省各地對這一國家戰略實施所作出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委員們在討論中更加自信,更多了理性的思考與分析。
過去,人們眼中的遷安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一鋼獨大,產業鏈條短、產品檔次低。可近年來,遷安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利用主城區三山拱衛、兩河環繞、山水融城的特色,著力發展休閑旅游、教育培訓、養老、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不斷更新,正逐漸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集中承載地和微中心。
在今年的兩會上,著眼于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產業園區等重點承接平臺建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集中承載地和一批特色微中心。
“我省要接得住、接得穩京津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和配套政策的‘短板’亟須補齊。”委員們認為,無論是規模還是配套設施,我省承接平臺建設仍需加把勁兒,要強化創新驅動、體制改革、試點示范三個關鍵支撐,做好“特色+”文章,切實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必須不斷創新政策和環境
位于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是我省對接京津的首個綜合性高科技園區,也是中關村海淀園在京外落地的首個“分店”。2014年5月成立的這一園區,在省內率先展開了從京津“引智”的嘗試。
總結一年多來的工作情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胡英杰委員說,京冀兩地的政策落差正成為制約該園區引進人才、項目、團隊的“絆腳石”。“與一些需要大量土地、人力資源的工業項目相比,中小型科技企業本身并沒有搬出北京的強烈意愿,如果我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填補政策落差,‘引智’的步伐會更快。”
“環境是生產力,更是競爭力。誰能夠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誰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京津優質資源。”同樣來自秦皇島市的北戴河新區管委會主任鄭泉委員建議,要大力轉變政府職能,下放一切可以下放的權力,簡化一切可以簡化的程序,公開一切可以公開的信息,搞好一切該搞的服務,打造快捷高效的政務環境。
“每一個京津產業轉移項目的成功背后,都有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定州市委常委、市政協主席、常務副市長陳業鵬委員認為,這樣的一個系統工程往往包括廠區建設、職工安置、產業配套、政策配套等,帶來的可能會是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只有創新服務,精準解決京津產業轉移項目落地層面的難題,把服務做到企業、項目主體的心坎上,京津產業項目才能引得來、留得住、活得好,從而盡快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大力推進特色微中心建設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委員很贊賞“特色微中心”這個概念。他認為,特色微中心的定位就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可沿京廣、京九、京滬、京哈、京沈、京張等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布局建設。“與集中承載地相比,特色微中心在規模上更小,可以在現有的中小城市基礎上建設,在發展上不應求數量,而應重質量。”
“建設特色微中心,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鄭泉委員介紹,北戴河新區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啟動了北戴河國際健康城建設,力爭打造代表中國健康產業的綜合性窗口和名片。“目前,我們已經與北京的幾大醫院簽訂協議,籌建3所三甲醫院同時,還計劃引進北京的醫學院校和生物制藥企業,拉長健康產業鏈條。”
怎樣才能找準定位?“要從自身的特色入手,可以是區位優勢,也可以是本地的優勢產業,還可以是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武義青委員認為,建設特色微中心要逐步向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方向過渡,要遵循市場規律,而不要搞“拉郎配”。“企業是要盈利的,如果當地沒有可利用的資源,即使暫時引來了也留不住。”
特色微中心不僅要宜產,還要宜居,以實現職住合一。“目前,我省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綜合承載力和服務功能不強,嚴重影響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武義青委員建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讓北京轉移出來的產業、社會服務功能和相應人口能夠落地生根。
距離2022年京張冬奧會時間還早小城崇禮及整個張家口市已提前迎來“前奧運”熱潮。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小長假,崇禮各大雪場接待游客超過12.萬人次,僅2日就達5.1萬。3天內,張家口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2萬人次,同比增長54.88%;旅游創收46,520萬元同比增長61.41%。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冬奧會籌辦工作被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報告要求科學編制各項規劃,扎實推進場館建設前期工作,力促京張高鐵崇禮支線等盡早開工;加快低碳電力供應、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奧運標準全面推動張家口城鄉面貌大改善,積極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帶。
兩會期間,冬奧會是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家認為,京冀聯合舉辦冬奧會,是促進河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契機,必須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做好“冬奧+”文章,使得這項世界級頂級體育賽事真真正正給張家口乃至河北人民帶來發展紅利。
——全力做好冬奧會籌辦工作
冬奧會對于河北而言,很多工作都是零起步。
民建河北省委建議,要將舉辦冬奧會作為河北綠色崛起的契機,大打特色牌、綠色牌,完善綜合交通、城鎮化和水、電、氣、通信、產業發展等各項冬奧會專項發展規劃。在項目謀劃、建設、運營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大力改善張家口市、崇禮縣軟環境,打造旅游和投資的良好品牌形象。積極開展后奧運“低谷效應”相關研究,確保冬奧會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進得來,奧運后留得住。
省體育局局長張平委員表示,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國提出申辦冬奧會要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在這方面,河北必須走在前列,必須下大力開展冰雪運動的普及工作,沒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專業運動員也無從選拔。
張平委員認為,舉辦此次冬奧會,人才培養是關鍵。“初步粗算,2022年冬奧會需要各類人才約8萬人,僅崇禮就需要至少5萬人,河北尚無舉辦國際賽事的經驗,沒有人才支撐,各項工作將難以開展。”他建議,要強化省優秀運動員的選拔、訓練和管理,鼓勵他們走出去,同時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高水平教練員、運動員和管理人員。“我們的目標是到2022年力爭把河北打造成冰雪運動大省,2022年冬奧會我省參賽運動員將力爭獲得獎牌。”

委員們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展開熱烈討論
著名演員王寶強委員把關注點放在了冬奧會宣傳上,“我一直想為家鄉做點兒事,如果條件成熟,想拍一部冬奧會題材的小人物勵志電影,推進冰雪運動普及。”
——利用、發展和保護好“冬奧”品牌
“舉辦冬奧會,張家口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河北亞雄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殿雄委員表示,以前很多人只知道張家港、張家界,現在張家口的知名度隨著冬奧會的成功申辦,一下子也上去了,這對我們企業品牌的推廣是件大好事,品牌效益提升了,賣什么都好賣。
“用好辦冬奧會的機遇,推動張家口市民營經濟再上新水平。”省工商聯提出建議,張家口要用足用好相關政策,著力發展大農業、大牧業、大林業、大數據、大旅游和新能源經濟,引導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健康養老、生態旅游等項目,突破民營經濟的“路徑鎖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蔚縣剪紙大師周淑英委員認為,進入“冬奧時間”后,包括蔚縣在內的張家口旅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將有效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
張家口市政協主席唐樹森委員在大會發言中提出,旅游產業是張家口市戰略支柱產業,可把旅游與扶貧開發、美麗鄉村、現代農業發展和山區綜合開發結合起來,全面整合張家口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長城、泥河灣、三祖、中國年”四大文化品牌,集中推進一批高端、符合國際標準的旅游項目,形成“大景區頂天立地,小景區鋪天蓋地”的格局。
一個普通葫蘆,巧手雕上花鳥魚蟲等圖案,身價立馬翻了數十倍。
提起邢臺的“創意葫蘆”,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張剛強委員感觸頗深:這是一個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鮮活例子。
我省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優勢明顯,京畿文化、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皇家文化、三祖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武強年畫、曲陽石雕、蔚縣剪紙、衡水內畫等一批特色文化產品,已經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的“金字招牌”。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發展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業態,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兩會期間,委員們在討論中認為,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連,文化同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可“借力”京津,做好“文化+”文章,吸引優質生產要素向河北流動,推動我省文化產業盡快做大做強。
——以創新理念開掘好豐厚的文化資源
委員們建議,我省要在汲取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更多地以創新理念來經營文化,用創意來包裝文化,不斷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文化+’是文化要素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有利于推動業態裂變。”張剛強委員認為,謀劃和推動“文化+”,是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我省文化企業必須主動出擊,搶占融合發展的主動權。
“要用新的文化思路盤活旅游產業。”張家口市委副書記王景武委員建議,要把文化創意元素融入到科技創新、旅游文化等各個方面,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以及各領域企業的深度融合,以融合促發展、促轉型、促超越。目前,張家口市正全力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已打造形成崇禮滑雪、壩上草原、始祖文化、溫泉養生四大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省文化廳調研員賈占生委員認為,做好“文化+”這篇文章,應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前提下,缺什么,加什么。這就需要立足區域經濟布局、地理因素和文化特色,做好“文化+”的前瞻性研究,包括業態、技術、產品、品牌、融合體系,產業結構、市場網絡的規劃等。
——人才、科技、資本“一個都不能少”
張剛強委員表示,我省的文化資源優勢明顯,差就差在人才、科技和資本上,應充分用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歷史機遇積極創新舉措,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到河北文化產業領域投資興業。
“我省一方面要著眼京津文化市場及各種高端文化平臺,謀劃具有代表性、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項目;一方面要通過文化展演、對接洽談等,不斷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精準對接。”省政協委員、中古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劉連東建議,我省應著力在頂層設計、產業規劃、項目建設等方面與京津對接,為文化產業發展搭建新平臺、拓展新空間。
發展文化產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賈占生委員建議,要培育強大的設計團隊、營銷團隊、生產團隊,共建三地人才供求信息網和高級產業人才數據庫,定期發布文化人才供求信息,推動文化人才中介組織和市場建設。
廊坊市政協副主席徐光泰委員建議應成立京津冀區域文化產業協調協作委員會,打破行政區劃等人為界限和條塊分割,更好地協調區域文化資源配置,以求最大效能。
建言獻策
專題策劃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