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趙紅衛,陳海丹,劉揚,劉豐平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湖北宜昌44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脊神經后支綜合征一例
盧斌,趙紅衛,陳海丹,劉揚,劉豐平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湖北宜昌443000)
脊神經后支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典型下腰痛;誤診誤治
脊神經后支綜合征是脊柱外科的少見病,由于本病缺乏特異性,且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誤治。現回顧我院于2016年4月10日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la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合并脊神經后支綜合征1例,旨在提高臨床醫師對脊神經后支綜合征的認識,減少誤診誤治。
患者,女,27歲,因“下腰背部及右臀部疼痛不適1個月”入院,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下腰部及右臀外側疼痛不適,呈陣發性銳痛,不向他處放射,活動后加重,休息時疼痛可稍緩解。起病后到當地醫院就診,行腰椎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提示:L5/S1椎間盤突出,給予輸液及理療等處理,效果不佳。現癥狀加重遂來我院就診,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收住我科。下腰背部棘突旁有壓痛及叩擊痛,右臀外側有固定壓痛點,雙側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雙側膝反射、踝反射正常,雙下肢運動感覺可,末梢循環好。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8分,腰痛ODI評分標準(the 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82分。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術前腰椎MRI如圖1,余檢查無特殊,因癥狀與影像學資料不符合,給予右側S1神經根阻滯術,患者腰部疼痛減輕約50%,擇期行脊柱內鏡下經椎間孔入路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LD術),術中L5/S1神經根充分減壓,術后患者疼痛輕度改善,術后第三天復查腰椎間盤MRI如圖2。因其疼痛位置與脊神經后支卡壓極其類似,考慮脊神經后支綜合征引起的疼痛,對疼痛部位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再次對患者疼痛評分,VAS評分3分,ODI評分36分。出院后囑咐患者于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隨訪,隨訪1個月VAS 2分,ODI 32分,術前、術后3 d及術后1個月的VAS、ODI評分明顯好轉,繼續隨訪中。

圖1 L5/S1右側腰椎間盤突出

圖2 術后腰椎間盤MRI見突出的髓核摘除充分
2.1 脊神經后支解剖脊神經后支由脊髓發出,行走于下位椎體橫突的上緣,以及上關節突的外側向后、向下60°角分為內側支、外側支。內側支分布于下2~3個椎體的關節突、關節囊、關節突連線以內的肌肉韌帶及皮膚組織。外側支分布于關節突連線以外的軟組織,向下形成臀上皮神經,分布于大腿后側及腘窩以上的皮膚[1]。
2.2 脊神經后支病因及臨床特點有關這例報道很多,現在普遍于疼痛部位的研究,以下研究主要是從解剖學角度推測本病,脊神經后支被卡壓、牽拉所致。目前有四種學說:(1)椎間小關節學說;(2)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3)臀上皮神經卡壓學說;(4)肌肉、韌帶損傷學說,其中以椎間小關節學說研究最多。根據大量解剖觀察,各脊神經后支的形成與椎間關節聯系緊密,神經根穿出椎間孔后,經過橫突關節時,這一段位置相對固定,周圍脂肪組織較少,在腰椎活動范圍相對加大時,同側橫突間韌帶緊張,從而加劇了脊神經后支所受的卡壓,是脊神經后支性腰痛的解剖學基礎和神經牽拉損傷的生物力學基礎[2]。脊神經后支綜合征有以下臨床表現:持續性下腰背部疼痛,痛區主要分布于下腰正中部、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極少數患者可伴大腿后外側疼痛,但一般不過膝關節,腰椎向某一方向活動時,癥狀可加重,嚴重者不能站立及行走。
2.3 本病容易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以下原因(1)患者表現為下腰背部及右臀外側疼痛,與LDH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患者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小腿后外側、足根及足底等處無感覺異常,踝反射無減弱等。腰椎間盤MRI提示:腰椎間盤突出,誤導臨床醫師做出錯誤判斷;(2)對脊神經后支綜合征認識不足,因為本病發病率低,故臨床醫師對其缺乏認識,當接診到持續下腰痛、痛區為后中線、腰骶部、髂骶部、臀部,有時可串到大腿后外側,一般不過膝關節,未能考慮本病而誤診;(3)診斷思維局限,臨床醫師診治患者時,僅考慮常見病與多發病,通過大致病史詢問、檢查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就草率地做出臨床診斷,遺漏了患者一些信息。如:直腿抬高試驗(-),小腿后外側、足根及足底感覺無異常,踝反射無減弱等L5/S1神經根受累表現。
對于臨床上的腰腿痛患者,遇到患者癥狀與影像學資料不符合時,出現從影像學資料難以解釋的癥狀,我們應想到是否存在脊神經后支綜合征的可能。可行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對最可能引起患者癥狀的神經進行阻滯,若患者疼痛緩解明顯,甚至疼痛完全消失,則針對此處進行處理,往往可以達到較好的療效[3-5]。若疼痛未緩解,應考慮其他的因素引起。LDH合并脊神經后支綜合征,其引起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突出的腰椎間盤,常伴有周圍關節突的增生肥大,韌帶增厚,對走行于關節突外側的脊神經后支產生機械壓迫所致。行脊柱內鏡下經椎間孔入路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摘除突出的腰椎間盤,可以達到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本例患者出現術后疼痛緩解不明顯,應對卡壓的脊神經后支進行松解、射頻消融等處理,往往可以達到滿意的療效。
總之,臨床醫師當遇到腰腿痛癥狀不典型時,應全面細致詢問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綜合分析臨床資料,減少對脊神經后支綜合征的誤診誤治,對臨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陳仲,邵振海,靳安民,等.非特異性腰痛的重要原因—脊神經后支綜合征[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39-141.
[2]陳志伸,邵振海.脊神經后支性腰痛的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研究[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4,9(2):116-118.
[3]Riew KD,Park JB,Cho YS,et al.Nerve root block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radicular pain.A mini-mum five-year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Am),2006,88(8):1722-1725.
[4]Sasso RC,Macadaeg K,Nordmann D,et al.Selective nerve root injections can predict surgical outcome for lumbar and cervical radiculopathy:Comparison t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6):471-478.
[5]Lee IS,Kim SH,Lee JW,et al.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ry diagnostic relief of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approaches:Conventional versus posterolateral technique[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7,28(2):204-208.
R681.5+3
D
1003—6350(2016)21—3591—02
2016-06-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81302346);湖北省宜昌市科技研究基金(編號:A12301-06);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基金(編號:KFJ2011009)
趙紅衛。E-mail:ycguke@sina.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