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朋剛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延安南部林區放養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陳朋剛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豬肉是主要的肉食品之一,占我國居民肉食品消費的2/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豬肉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林下放養豬是一種新型的環保養殖模式,可生產優質安全豬肉,并極大的消除養豬對環境的污染。文章從品種選擇、豬場選址與規劃建設、飼養管理及常見豬病防治四個方面總結了延安南部林區放養豬技術要點,為陜北及鄰近地區發展林下養豬提供借鑒。
延安南部林區;放養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林下養殖是一種重要的林下經濟產業,是以大面積林地為場地,充分利用林下間隙地,用圍欄放養方式發展禽畜養殖,既節省飼料成本,又為林地除害去雜,提供糞便營養,實現林牧和諧發展的生態循環型養殖模式。林下養豬是指在林地環境下,以豬為養殖對象,舍飼和林地放養相結合的養殖方式,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項低碳環保的生態養殖方式。放養豬雖然飼養周期延長,但節約飼料成本,且放養豬生產的豬肉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歡迎,市場前景廣闊。然而,由于豬品種、林地結構等的差異,不同地區林下養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也不盡相同。
延安南部的喬山、宜川、南泥灣、黃龍山等林區森林覆蓋率高,林草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林下養殖的基本條件。長期以來,上述地區的農民就有將家豬放養的生產習慣。根據筆者近年來對林下放養豬技術的了解,要在當地做好豬的林下放養,需注意以下幾點:
豬吃百科草,是雜食性動物,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適合放養。豬胃是介于肉食動物的單胃與反芻動物的復胃之間的中間類型,比較耐粗飼,具有較強消化吸收各種飼料的能力,因而其飼料來源廣泛。但在自然放養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豬,其通過自由采食獲取的食物數量、質量不同,造成生長狀況差異明顯。因此,放養豬必須選擇適應性強,覓食能力強,耐粗飼,對低營養條件耐受性強的品種。規模化養殖場飼養的二元、三元雜交品種豬,生長快,營養需求高,飼喂周期短,但對放養條件適應性差,不適宜放養。地方品種豬適應性強,耐粗飼,產子多,抗病能力強,比較適合林區放養。根據延安地區氣候特點,結合當地農戶多年飼養經驗,選擇北京黑豬和八眉豬作為放養豬品種比較適宜。
2.1 豬場的選址
放養豬場應盡量選在高大喬木稀疏,林下灌木、野草豐富的林區草地,必要時可在放養場區人工種植紫花苜蓿等牧草,以給豬提供食物來源。放養場周邊應無工礦企業等污染源,并遠離村莊農舍,以免影響周圍村民生活。
2.2 豬場的規劃建設
林下放養豬實際上是將舍內圈養和林地放養結合起來的養殖方法,并非完全散開放養,因此,放養豬場應規劃為圈養區和放養區兩部分。圈養區應盡量在放養豬場中心區域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的地方,并根據養殖規模建設足夠的圈養豬舍。結合陜北地區實際,可集中建造一定數量土窯洞作為圈養豬舍,窯洞建筑具有冬暖夏涼,造價低廉,堅固耐用等優點,建筑面積按每頭豬1m2計算。豬舍周圍一定區域可用木柵欄圍擋起來,作為放養訓練場,在訓練場靠近豬舍附近設置補飼及飲水設施。圈養區往外即為放養區,可根據地形建設鐵絲網圍欄,以防止豬只逃跑和其他動物進入。
3.1 放養豬的挑選
一般選擇健康、體重達20kg 以上的豬進行放養。體重過大,生活習性已經形成,適應能力差;體重過低,抵抗力差,難以適應放養環境。挑選后剩余的體重過低、體弱豬進行圈養,待達到放養標準后再擇機放養。
3.2 做好免疫,驅蟲和豬的閹割去勢工作
為保證豬在放養環境中健康生長,必須按照免疫程序進行疫苗接種,并定期進行驅蟲。豬在放養前要及時閹割去勢,為放養做好準備工作。
3.3 豬的放養訓練
放養前的豬先飼養在圈養區內,開始先在放養訓練場內進行放養訓練,等其熟悉放養環境后再隨著豬的覓食范圍的擴大逐漸過渡到放養區。在此過程堅持每天早上讓豬出圈覓食,傍晚按時采用飼養員呼喚、吹哨子等方式,召喚其回到圈養區,并及時補飼,刺激豬建立條件反射。經過半月左右時間的訓練,即可使豬養成傍晚及時回圈采食休息的習慣。
3.4 合理確定放養密度
根據放養林地的自然資源,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保證放養豬有足夠的食物來源,以保證養殖經濟效益,同時避免因飼養密度過大破壞林地生態環境。
3.5 合理補飼
豬在放養時采食量有限,且所采食的食物營養成分不全面,難以滿足豬的生長需要。要根據不同生長階段豬的營養需求,合理配合日糧,等到豬傍晚回圈養區后及時進行補飼,確保豬吃飽吃好,以保證豬的生長發育。
在放養條件下,由于長期與林下環境接觸,豬容易發生寄生蟲病、腹瀉及呼吸系統疾病。
4.1 寄生蟲病
豬有拱土覓食的習性,在林下放養環境下這種習性使得豬感染寄生蟲的幾率大大增加,寄生蟲病的發病率比圈養豬要大的多,因此要定期驅蟲。一般放養豬每隔45~60d需驅蟲一次,每次驅蟲后要徹底清除糞便,并于驅蟲后第3d和第10d各消毒豬舍及圈養區1次。常用的驅蟲藥有:(1)伊維菌素,用量為0.1~0.3mg/ kg。(2)阿維菌素,用量為0.1~0.3mg/kg。(3)阿苯達唑,用量為20~30mg/kg。
4.2 腹瀉
豬腹瀉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傳染性因素和消化不良、營養缺乏、應激等非傳染性因素引起的。
腹瀉的防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如改善飼養管理、及時免疫接種、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定期驅蟲及對癥治療等。并根據腹瀉的不同病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4.3 呼吸疾病
延安地區晝夜溫差大,特別是林區更明顯,加之窯洞豬舍及圈養區塵土較大,豬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
對此,應從加強飼養管理入手,在初春和晚秋晝夜溫差過大的季節,推遲豬出圈時間,防止受寒感冒。夏季定期向圈養地面噴水防塵,防止呼吸道感染。對感冒的病豬及時肌注雙黃連、青霉素、利巴韋林,有發燒癥狀的可肌注安乃近或柴胡解熱。
[1] 范首君,王金勇,谷山林,等.規模化養豬實用技術要點(一):仔豬飼養管理日程[J].四川畜牧獸醫,2000,27(4):52.
陳朋剛(1980-),男,大學本科,執業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專業教學與畜禽疾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