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姝 王富春(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130117)
?
基于現代文獻對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規律分析
馬天姝 王富春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130117)
摘要目的:總結現代針灸文獻中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的選取規律,整理出規律譜,證明“同功穴”的研究對揭示針灸的作用機制以及提高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方法:采用數據挖掘技術,通過計算機檢索的方式,對1982—2015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F)和維普數據庫中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及整理,得到相關文獻55篇,對現代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的選穴規律進行分析。結果:通過分析發現,現代文獻針灸治療術后腹脹同功穴主要為:足三里、上巨虛和天樞;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所屬經脈主要為足陽明胃經;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胸腹部、下肢部;同功穴的特定穴類別選用主要是五輸穴和下合穴。結論:術后腹脹的“同功穴”的整理與分析,對臨床療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針灸;術后腹脹;同功穴;現代文獻
Analysls of Analogous Acupolnts Ru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lbustlon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lve Abdomlnal Dlstentlon based on Modern Llterature
Ma Tianshu,Wang Fuch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 Objectlve:To summarize the analogous acupoints selecting rul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tion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s. Methods:Fifty-five relevant articles from 1982 to 2015 were collected from CNKI,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WF)and VIP Citation Databases for the analysis of analogous acupoints ru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n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tion and analyzed by computer retrieval through data mining. Results:Zusanli (ST 36),Shangjuxu(ST 37)and Tianshu(ST 25)are the most commonly applied points. Analogous acupoints are on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which are mainly located on chest,abdomen and lower limbs. Five-shu points and lower sea points are chosen as the main treating points. Concluslon:the analysis of analogous point rule for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tion may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which is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cupuncture;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tion;Analogous acupoints;Modern literature
“同功穴”[1]是由導師王富春教授在腧穴配伍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選穴經驗首次提出的一種新概念,對于同一癥狀選取相同主治作用的腧穴進行配伍,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指導意義。術后腹脹為臨床手術后較為常見且多發的癥狀,研究術后腹脹的“同功穴”對于指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術后腹脹是指患者手術后2~3 d內,肛門不能自主排氣而出現的腹部膨脹等不適感,多與腹腔臟器器質性病變,機械性腸梗阻,水電解質紊亂,麻醉和手術創傷等有關。中醫學認為,術后腹脹由于麻醉和手術的創傷,使胃腸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加之腹腔內的氣滯血瘀,而使腸腑氣機運化失調,傳化之物停滯下降,腸腔內積氣、積液增多所致[2]。在現代臨床中治療術后腹脹的方法眾多,但多采用一些常規方法,如肛管排氣、腹部熱敷、肌注新斯的明、胃腸減壓等方法治療,但治療效果大多不理想[3]。近年來針灸作為一種無副作用且行之有效的綠色療法被廣泛應用到臨床當中。
我們對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現代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術后腹脹的同功穴的規律進行整理,以期在針灸治療術后腹脹這一常見病癥的選穴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為提高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臨床療效做出了一定貢獻。
1. 1 文獻來源 采用計算機檢索的方法,檢索1982—2015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F)和維普數據庫中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相關文獻。排除重復發表的文獻,納入55篇文獻[2-56]
1. 2 檢索策略 采用計算機檢索,以“術后腹脹”為主要檢索詞,與“針灸”“針刺”組合,檢索CNKI、WF和維普數據庫。
1. 3 納入標準 以現代針灸文獻為主要檢索范圍,術后腹脹為研究病癥,包括“術后腹脹”“剖宮產術后腹脹”“骨折術后腹脹”等,用“針灸”“針刺”為主要治療手段。
1. 4 排除標準 治療方法不是以針刺、針灸為主,如以穴位注射、皮膚針、皮內針、激光針和穴位埋線等為治療手段的文獻;重復發表的文獻,保留發表年限最近的1篇;以實驗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文獻。
1. 5 數據的規范及數據庫的建立
1. 5. 1 數據庫的建立 將納入的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后,將相關資料輸入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術后腹脹針灸處方數據庫,運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V2. 5)軟件進行分析[57]。
1. 5. 2 數據庫的規范化 規范文獻信息,內容包括:作者、刊名和所用腧穴名稱(腧穴個數、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屬經脈和特定穴的情況)。錄入時腧穴用詞統一參考《腧穴名稱與定位》[58]。
1. 6 數據分析 通過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中醫傳承輔助系統”中“數據分析”模塊中“方劑分析”功能,利用系統“數據查詢”功能,將納入的文獻采用的取穴處方錄入系統。然后點擊相應功能按鈕進行數據分析,包括改進的互信法、復雜系統熵聚類,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
2. 1 分析選穴的頻次 本文共納入文獻56篇,選用的腧穴共40個,其中均為十四經腧穴。針灸治療術后腹脹所選的40個腧穴的應用頻次為216次,平均出現頻次為5. 4次。見表1。
2. 2 分析選穴所屬經脈 主治術后腹脹的腧穴所屬的經脈主要為十二經脈及任脈、督脈。對檢索出的55個經穴,進行分析,其中在每條經脈中的分布狀況見圖1。
2. 3 分析選穴所在部位 根據人體的組成,將人體劃分為五個部分:頭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將檢索出的40個主治術后腹脹的腧穴按部位分析如圖2所示。
2. 4 分析選穴中特定穴的應用 主治術后腹脹的40個經穴中,特定穴共計37個,占總腧穴個數的92. 5%;特定穴應用總頻次為266次,如同一腧穴既為五輸穴,又是下合穴,則將其出現頻次記為2次。對特定穴出現的頻次、腧穴個數統計如圖3。

表1 選穴頻次分析

圖1 選穴所屬經脈分析

圖2 選穴所在部位分析

圖3 選穴中特定穴的應用分析
縱觀全文,筆者利用計算機檢索以及人工統計的方法,并將數據挖掘技術與之相結合。通過循經取穴、分部取穴以及特定穴選穴等幾個方面分別進行整理。如何選穴可以使臨床療效得以最大發揮是歷代針灸醫家永恒思考的問題,如何從紛繁復雜的腧穴配伍中執簡馭繁選取有效的腧穴更是歷代針灸學者所追求的真諦。而同功穴得提出對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功穴作為腧穴配伍及針灸處方的基礎對臨床取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 1 按經脈選穴規律 通過整理現代文獻得出,近代醫家運用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選穴以足陽明胃經、任脈和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為主,其中足陽明胃經中選取腧穴最多,占總百分比的61. 57%,是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首選經脈,其次為任脈和足太陰脾經經,分別占總百分比的16. 5%和13. 9%,是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次選經脈。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脾胃經主治為:調理脾胃,以助運化,調理氣機,平降逆氣。脾胃位于人體中部,“脾氣主升,胃氣主降[59]”對氣機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治療術后腹脹的腧穴中以脾胃經分布較多,說明同功穴的選穴與循經選穴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任脈也分布較為廣泛,任脈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素問篇,據《素問·骨空論》記載:“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而在《靈樞·經脈》中記載:“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列缺通任脈,其主治證有痔疾、便泄、痢疾、瘧疾、咳嗽、吐血、溺血、腹脹等。通過任脈的循行以及古人對任脈主治的敘述可以看出任脈也是治療術后腹脹的首選經脈之一。這三條經脈所選腧穴最多也充分體現了“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分經主治規律[60]
3. 2 按部位選穴規律 針灸主治術后腹脹的腧穴中分布在下肢部以及胸腹部居多,下肢部的腧穴頻數百分比59. 94%,胸腹的腧穴頻數百分比21. 29%。在選穴原則中包括遠端選穴以及鄰近選穴。主治術后腹脹的腧穴下肢部分布較多,即為選穴原則中的遠端選穴,遠端選穴即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的地方選穴。同時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60]的選穴原則,鄰近作用是腧穴的治療作用之一,胸腹部的腧穴可以治療其對應的相應臟腑疾病,而術后腹脹的病位又與腹腔內器官有關,所以以局部選穴為原則。
3. 3 特定穴的取穴規律 特定穴是有著特定的稱謂,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腧穴,特定穴不僅在數量上占有相當的比例,而且在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針灸主治術后腹脹的腧穴當中五腧穴和下合穴應用頻次最高,其中五腧穴的出現頻次為97次,為應用頻次最多的特定穴,在五腧穴中選用頻次最高的腧穴為足陽明胃經中的合穴足三里。四總穴歌中有“肚腹三里留”的說法。而針灸治療術后腹脹選取下合穴穴居多,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治內府奈何取之于合”。《靈樞·咳論》也有記載:“治腑者,治其合”。“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是古人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因此,在治療術后腹脹中下合穴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同功穴”主要為足三里、上巨虛和天樞;“同功穴”所屬經脈主要為:足陽明胃經、任脈和足太陰脾經;“同功穴”所屬部位主要在下肢部和胸腹部,特定穴的選擇主要為五輸穴以及下合穴。“同功穴”的發現進一步推動了對腧穴共性的研究,同時也進一步對腧穴配伍的協同增效作用進行了詮釋。本文僅以臨床常見的術后腹脹作為一個基點來展開論證,而“同功穴”在臨床上的應用則可以廣泛到其他針灸適應證中,在未來的研究中,仍需對其他病癥進行“同功穴”的整理及總結,這不僅對對腧穴配伍的效應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針灸在臨床上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富春. Discussion on“Analogiczl acupoint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vture-Moxibustion,2015,8(1):24-27.
[2]王媛媛,于福源.針灸治療術后腹脹的臨床觀察及辨證施護[J].中醫臨床研究,2011,19:100-101.
[3]王美莉,崔素芝.針灸治療術后腹脹20例[J].國醫論壇,2000,15 (1):37.
[4]黃蓮珠,陳春花,張海峰.針刺及壓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大推拿術后腹脹75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9):551.
[5]常洪玲,陳勇.針刺治療術后腹脹50例[J].吉林中醫藥,2005,26 (6):41.
[6]岳成霞.腹部穴位按摩配合針刺治療闌尾炎術后腹脹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6):63.
[7]曹敏,蔣易晗,王東.腹腔鏡術后配合針刺治療改善腹脹癥狀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8):311.
[8]阮德鋒,鄒淑娥,周忠開,等.針刺雙側天樞穴治療無痛結腸鏡術后腹脹的臨床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4,7(12):953-955.
[9]楊平,張韓明.針刺至陽穴治療骨科術后腹脹[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8,4(4):42.
[10]游志紅,李雪清.針刺治療急腹癥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8):73-75.
[11]楊秋云,張友堂.腰椎間盤突出術后腹脹的針刺與護理[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1):17.
[12]王梅,李凌,高慶玉.針刺加穴位注射治療卵巢癌術后腹脹的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2,18(2):9.
[13]曾越,高文利.補肺湯配合針刺治療術后腹脹38例[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75-76.
[14]梅麟鳳,姜慧娜,潘麗萍,等.電針結合頭針、耳穴貼壓治療術后腹脹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7):43-45.
[15]王學中,王風琴.針刺治療術后腹脹2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1983(1):36.
[16]焉潔.針刺治療術后腹脹30例[J].國醫論壇,2004,19(1):50.
[17]張高炯.針灸奇術解難題[N].中國中醫藥報,2009-08-19 (005).
[18]佟宛云,阿依古麗,徐樂.穴位針刺對直腸癌術后胃腸蠕動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4,20(12):39-41.
[19]胡廷溢.婦科腹部手術后針刺預防腹脹96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82(5):4.
[20]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外科.針灸治療術后腹脹55例效果顯著[J].上醫學報,1959(5):428.
[21]楊玉平,安寶泉,譚奇紋.電針足三里、上巨虛治療術后腹脹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2):256-257.
[22]穆靜,李蘭者.體針結合耳針治療術后腹脹86例[J].陜西中醫,2009,30(5):599.
[23]崔飛,闞德新,黃海波,等.循經導氣法針刺足三里、公孫穴改善胸腹部術后腹脹34例[J].內蒙古中醫藥,2009(8):41.
[24]孫忠年.針灸熱敷治療輸卵管結扎術后腹脹12例[J].陜西中醫,1986(5):218.
[25]代志毅,林生君.針刺治療大腸癌術后胃腸功能紊亂30例[J].陜西中醫,2011,32(2):210-211.
[26]張建君.理氣活血通腑針法治療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10:39.
[27]宋卓文,李剛.電針雙側足三里聯合中藥灌腸治療腹部術后腹脹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31(8):156-157.
[28]張秀蘭.針刺治療肛門手術后腹脹9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2,21(7):414-415.
[29]高悅,馮陽.針灸治療腹部術后腹脹腹痛47例[J].國醫論壇,2002,17(6):58.
[30]劉鵬,周愛琴,劉靜.新斯的明封閉足三里穴治療腹脹的臨床探討[J].齊魯護理雜志,2002,8(7):493-494.
[31]鄧晶晶,袁青.不同針法調整腹部術后胃腸運動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2):11-14.
[32]沈偉,楊雪梅,張玲.水針緩解術后腹脹的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4(14):255.
[33]尚玉清,程勇.腹腔鏡術后腹脹實施足三里注射的臨床干預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30(6):38-39.
[34]黨同英,陳愛民.針刺治療手術后腹脹8例[J].局解手術學雜志,1996,5(3):51.
[35]尹秀梅,于德莉,范愛新.針刺吸氧療法治療術后腸脹氣[J].四川中醫,2006,24(6):105.
[36]史朝輝.針刺療法對腹部手術后促進腸功能恢復[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6):1055.
[37]李承家,楊冠男,李永春,等.針刺率谷穴治療術后胃排空障礙22例[J].廣西中醫藥,2010,33(6):30-31.
[38]張亞范,崔桂香.足三里穴位封閉治療術后腹脹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2):1551.
[39]彭忠,祝傳丹,顧亞莉.穴位注射治療胸腹術后腹脹68例[J].針灸臨床雜志,1998,14(8):22.
[40]葉富英.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療術后腹脹78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7,23(1):40-41.
[41]牛亞清,吳寧霞.針灸治療腹部手術后腹脹的體會[J].新疆中醫藥,2007,25(4):62.
[42]于溯,張烈.從針灸臨床看消化道癌術后腹脹對術后胃腸功能麻痹的整體觀念探討[A].中國抗癌協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國際腫瘤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會議、第二屆中日腫瘤介入治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抗癌協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2008:2.
[43]葉富英.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婦科術后腹脹[A].中華護理學會.第七屆中韓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中華護理學會,2006:1.
[44]馬玉珠,王艷敏,高學功.針灸治愈術后腹脹26例[J].中國針灸,1994(S1):20.
[45]朱金鳳.針灸治療腹部術后腹痛腹脹53例[J].陜西中醫,1995,16(7):319.
[46]黃建英.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療剖宮產術后腹脹48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1(4):42,64.
[47]白國紅.腹部手術后腹脹的原因和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8,16(6):335-337.
[48]王麗娟,焦晶.電針足三里穴對骨科術后患者腹脹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2):276.
[49]侯捷.針灸治療術后腹脹62例[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 (9):1078.
[50]吳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5):46.
[51]王英華,徐國芳,辛萍.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術后腹脹[J].齊魯護理雜志,2001,7(5):370.
[52]陳樹揚,陳幼玲.腹針應用于剖宮產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5,21(6):22-23.
[53]曾紅文.探討針灸加TDP電磁波照射治療手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2):12-13.
[54]易新平.電針配合艾灸防治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5):889-890.
[55]劉學岐,劉瑋.針刺治療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12):19-20.
[56]游志紅.針刺治療闌尾炎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藥,1983(6):35.
[57]中華人民共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腧穴名稱與定位[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58]盧鵬,李健,唐仕歡,等.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開發與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4.
[59]丁兆林,程莘農.《內經》中足陽明胃經的主治功能和應用特點初步探討[J].中國針灸,1998,18(10):623-625.
[60]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58-185.
(2016-01-12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dol:10. 3969/j. issn. 1673-7202. 2016. 02. 002
通信作者:王富春(1961—),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特定穴理論與臨床研究,E-mail:fuchenwang420@126. com
作者簡介:馬天姝(198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定穴理論與臨床研究,E-mail:51087482@qq. com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14CB5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