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偉,禚昌紅,劉維明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濟南市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研究進展
張道偉1,禚昌紅1,劉維明2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濟南市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不適或腹痛,伴有大便習慣改變為特點,而無器質性病變的常見功能性消化性疾?。?]。羅馬Ⅲ診斷標準把IBS分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腹瀉便秘交替型(IBS-A)、不確定型(IBS-U),其中以IBS-D最為多見[2]。現將近年來IBS中醫研究綜述如下。
IBS屬中醫“泄瀉”、“便秘”、“腹痛”、“腸郁”等范疇。張振中認為肝郁脾虛氣滯濕阻是IBS主要病機。該病病程長、反復發作,易致脾胃虛弱,脾虛日久生濕;發病多與情緒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故多有肝郁氣滯,在肝郁脾虛氣滯濕阻的基礎上可有寒、熱等兼證[3]。吳紅梅[4]認為各型IBS的病因病機大致相同,以脾虛為本,以肝氣郁結為標,肝為起病之源,脾為傳病之所,脾虛與肝郁合而為患。汪曉奕等[5]認為主要為肝郁失疏、飲食失調、臟腑虛弱或感受外邪,致肝脾失和、氣滯熱郁、大腸傳導受阻。張楊[6]認為病機為肝乘脾,脾土受伐,兩臟均機能受損,氣機升降失常,而肝郁脾虛,久之脾腎陽虛乃為基本病理變化。樊斗霜等[7]認為IBS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致使脾胃受損,氣機升降失調,腸道泌濁傳導功能失常。病初多實,病在肝脾胃,久病多虛,病及肺脾腎,亦多見虛實寒熱錯雜之證。王德明認為IBS所表現的腹瀉和便秘,皆為脾失健運所致,且以肝旺克脾、肝郁脾虛為病機關鍵,IBS常見失眠、多夢、健忘、焦慮等表現,因而認為其內在本質是心腎不交[8]。王佳薇[9]認為與情緒有關,情志不遂、肝失疏泄之職、肝郁氣滯以致橫逆犯脾,致肝脾不調、氣機郁滯而致升降受阻,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證候表現。
2.1經方治療
秦光燦[10]辨證分為脾虛肝旺型和脾虛型,脾虛肝旺型用痛瀉要方加減(白術、防風、陳皮、茯苓、木香、延胡索、枳殼、車前子各12g,白芍15g)治療,脾虛型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山藥、炒扁豆各30g,黨參、茯苓、薏苡仁各15g,焦白術、陳皮各12g,砂仁、桔梗各6g)治療。日1劑,分早中晚3次口服,總有效率96.4%。張蕾[11]治療61例,以平調寒熱、扶正固本為主,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半夏15g,黃連、干姜、甘草各10g,黨參20g。隨癥加減,日1劑,治療1個月。結果治愈41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5%。趙梅梅等[12]用連理湯加味加減治療36例。藥用生薏苡仁20g,黨參、炒白術、茯苓各15g,藿香、葛根各12g,干姜、黃連、木香各8g,炙甘草5g。隨癥加減,日1劑,早晚分服,療程4周。結果總有效率94.16%。葉濤等[13]用烏梅丸治療寒熱錯雜型IBS-D46例,治療1周、2周及4周,總有效率分別為58.70%、84.78%、97.83%。治療2周與治療1周、治療4周與治療2周、治療4周與治療1周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驗方治療
葉柏等[14]將IBS-D9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用調肝運脾方(白芍、防風、炒白術、煨木香各10g,炒黨參、木瓜、炒建曲各15g,肉豆蔻、炮姜各5g,茯苓12g,陳皮6g,黃連3g),日1劑,分2次煎服。對照組48例用得舒特50mg,1日3次口服。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1.49%、對照組71.74%,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王正文[15]將IBS92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湯加減(黨參、白術、防風、陳皮、茯苓、石榴皮、木香、白芍、延胡索、澤瀉、枳殼、制半夏、芡實12g,山藥、炒薏苡仁、炒扁豆15g,黃連3g,訶子、烏梅、蒼術、檳榔各10g,柴胡、干姜、烏藥各8g,附子9g,肉桂6g),每日1劑,水煎2次各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對照組42例口服鹽酸小檗堿片0.2g,每天3次;蒙脫石散劑3g,每天3次??傆行手委熃M94%、對照組78.57%,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張鵬天等[16]認為基本病機為脾虛與濕盛,以健脾益氣為治療法則,自擬健脾益氣湯加減(黨參20g,茯苓、白芍、枳殼各12g,炒白術15g,陳皮、防風、烏梅各10g,木香8g,砂仁、炙甘草各6g)治療,總有效率85%。
2.3針灸治療
魏波等[17]治療IBS-C,針刺取穴足三里、支溝、天樞、氣海;治療IBS-D,針刺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樞,其中中脘、天樞加火罐。兩型治療取針后,均取脾俞、胃俞、大腸俞。結果痊愈23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有2例,總有效率93.3%。龔廣峰等[18]選取天樞(雙側)、氣海、關元、中脘5個穴位,用中醫腹部推拿手法和隔物灸的綜合方案治療IBS 73例。采用摩腹、揉腹、振腹、點三脘、開四門、推腹、蕩腹、溫腹等操作手法,并將姜片分別置于天樞(雙側)、氣海、關元、中脘5個穴位上,再將艾柱置于姜片上點燃,同時選取神闕隔鹽灸。結果治愈43例、有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2%。王鵬琴等[19]用眼針治療IBS-D,主穴為下焦區、大腸區、脾區等,隨證加減??傆行?1.38%,優于匹維溴銨治療的對照組(P<0.05)。張紅昌等[20]選取頭針胃區和腸區針刺治療,對照組口服口服麗珠腸樂。結果總有效率頭針組96.00%、對照組7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趙雅芳等[21]電針“百會”“足三里”穴觀察IBS模型大鼠內臟敏感性和情緒心理行為,針刺后模型大鼠內臟敏感性降低、水平活動和垂直活動減少、腸道NK1 mRNA表達降低,顯示針刺對慢性內臟痛伴發情緒心理障礙有雙重調節作用。楊倩等[22]用麻枳降濁方治療IBS-C模型大鼠,將雄性wistar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西藥組、中成藥組和中藥組。藥物治療組分別給予西沙比利、復方蘆薈膠囊、麻枳降濁方,模型組給予蒸餾水灌胃。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大鼠腸組織中5-HT表達水平。結果發現腸道各組織5-HT表達水平顯著下降(P<0.05),由此認為麻枳降濁方可通過降低腸道各組織中5-HT的表達而改善IBS-C腸道敏感性及動力異常。王迎寒等[23]用戊己丸不同配伍方進行干預炎癥后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通過描記大鼠結腸運動曲線以及計算結腸運動指數和運動指數變化率,檢測檢測血清、結腸、海馬、下丘腦和額葉中5-HT的含量及5-HT轉化率,同時用甲苯胺藍染色法計算結腸肥大細胞數目和脫顆粒率。結論說明戊己丸不同配伍方改善PI-IBS模型大鼠結腸運動功能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改善5-HT含量及肥大細胞的異常狀態而調節腦-腸軸功能實現的。
中醫治療IBS雖然有較好療效,但亦存在諸多不足,例如辨證分型、評定標準等還不統一。今后要多借鑒名老中醫經驗,其次要用現代實驗研究IBS病機本質,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方藥,并制定統一的中醫評定標準,為臨床規范性治療IBS提供指導。
[1] 陳灝珠,鐘南山,陸再英.西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99-401.
[2] 胡品津,潘圍宗.中華醫學會第1屆全國腸易激綜合征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7):428.
[3] 魚濤.張振中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經驗[J].陜西中醫,2012,33(10):1379-1381.
[4] 吳紅梅.腸易激綜合征的中醫證治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1,30(1):35-36.
[5] 汪曉奕,林真壽.林真壽教授從肝脾腎論治腸易激綜合征[J].吉林中醫藥,2013,33(11):1091-1092.
[6] 張楊.謝晶日教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驗案選析[J].中醫藥 信息,2012,29(6):65-66.
[7] 樊斗霜,馬蘭,唐軍偉.李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經驗[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2(32):137-138.
[8] 陸敏,王德明.王德明以心腎不交論治腸易激綜合征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1):37-38.
[9] 王佳薇.腸易激綜合征與情志因素關系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4):56-58.
[10] 秦光燦.中醫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56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6):163-164.
[11] 張蕾.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1例[J].陜西中醫,2010,31(9):1150-1151.
[12] 趙梅梅,許鵬.連理湯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36例[J].陜西中醫,2014,35(1):13-14.
[13] 葉濤,陶夏平.烏梅丸用于寒熱錯雜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評價[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8):689-691.
[14] 葉柏,陳靜,寧麗琴,等.調肝運脾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4):314-316.
[15] 王正文.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5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 (10):1496-1497.
[16] 張鵬天,張鵬海,王麥絨,等.健脾益氣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6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5):24-25.
[17] 魏波,呂文波,張毅敏,等.針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1,32(6):657-659.
[18] 龔廣峰,劉俊紅,方勇,等.三脘四門六炷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20):74-75.
[19] 王鵬琴,陳蘇寧,柳越冬,等.眼針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0例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1l,52(14):1203-1206.
[20] 張紅昌,韓淑凱,湯俊玲.頭針治療腹瀉型腸激綜合征50例[J].中國針灸,2011,31(7):605-606.
[21] 趙雅芳,郭孟瑋,王順,等.電針“百會”“足三里”穴對IBS模型大鼠行為及腸道NK1受體mRNA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1):789-792.
[22] 楊倩,邱貝,馬赟,等.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腸組織中5-HT的實驗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6(30):35-37.
[23] 王迎寒,周淑媛,王婭杰,等.戊己丸不同配伍方對炎癥后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結腸運動及5-羥色胺含量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13):1226-1233.
R256.347.44
A
1004-2814(2016)08-0844-03
2016-03-31
劉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