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
摘 要:戲劇《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亞所創作的七部歷史劇中的其中一部,這部歷史劇充滿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展現出了兩大家族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戰爭;這部作品與《圣經》也有著較為明顯的聯系,在人物形象、情節以及話語方面對《圣經》的意象進行了反諷。戲劇家莎士比亞在作品《亨利六世》中,分別從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節以及話語方面對圣經中的意象進行了反諷,正是由于這種反諷,使得《亨利六世》這部戲劇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關鍵詞:反諷;《亨利六世》;內涵;豐富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一、對“貞女”以及“牧羊人”形象的反諷
在《圣經》中,貞女指的就是瑪利亞,在所有基督徒的心中,貞女馬利亞是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而在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中也有一個貞女的形象,就是劇中的貞德,這個人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是一個雖然出身卑微,卻是受了上天之命要去幫助法國的“圣女”形象。貞德在言語方面非常得體,她信奉上帝,是一個在讀者看來非常圣潔的女性。劇中的阿朗松公爵甚至為了貞德這位圣女,想要為她修建雕像來頂禮膜拜。但是后來,故事情節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位所謂純潔的圣女貞德露出了她另一面,在上篇的第五幕中,貞德的形象出現了反轉,讀者看到了她的另外一面,她竟然懇求“北方鬼王的大小神差們”救苦救難,從這里可以看出她全心全意信奉的上帝的神力竟然是來自幽靈之助,其實她就是一個違背神意的女巫。在貞德求助各方神明失敗之后被英軍抓住準備施以火刑時,她竟然謊稱自己自出生以來就是一個圣女,又稱自己是一個孕婦,貞德這種不惜毀壞自己名譽來保全性命的行為無一不讓所有人驚訝。《圣經》中的馬利亞是貞女之身,她生下耶穌是因為受了圣靈感應而懷孕,由此成為耶穌的母親,也被后人所敬仰。圣母馬利亞被后人所敬仰和尊崇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貞潔的肉體,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她對上帝非常虔誠,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對于圣母馬利亞來說,對上帝的虔誠信仰和順從就是她至高無上的榮耀,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而同為“圣女”的《亨利六世》中的貞德,表面看來她也稱作是貞女,但實質上她卻有違貞女這個稱呼,她暗地里求助于各方的邪魔惡鬼,嚴重地違背神意,還時刻用圣母的美名來樹立自己的圣潔形象,她為了茍且偷生,竟然不惜毀壞自己的名譽,謊話連篇,與《圣經》中圣潔的瑪利亞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貞德這個角色充滿了反諷意味。
二、對相關情節的反諷
《亨利六世》借鑒了《圣經》中的情節,但不同的是這種借鑒是充滿了反諷的色彩。耶穌是一個受眾人敬仰的牧者,他是為了拯救世人而最終殉難,他是心甘情愿的。而《亨利六世》里的約克則是一個殘暴奸猾的角色,他想要滿足自己的野心,得到世人的敬仰,他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死。莎士比亞在塑造約克這個反面人物形象時,借鑒《圣經》中“耶穌殉難”這一情節,塑造出了一個偽救世主的形象,由此看來,這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雖然經歷相同的情節,但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極富諷刺意味。
三、對一些語詞的反諷
《亨利六世》除了在人物形象和情節方面運用了反諷的手法之外,在一些只言片語中也有所體現。《亨利六世》劇中的一些人物有意無意地用一些神圣的詞語試圖來開脫自己的罪行,有時候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圣經”語詞的原意,這些都會使觀眾感受到強烈的反諷意味。在《亨利六世》中的人物瑪吉利·喬登是一個巫婆,她受到了羅斯特夫人的囑托,召喚幽靈來詢問亨利王以及一些大臣們的壽命和前途,瑪吉利·喬登在和幽靈進行對話時,她竟然讓幽靈阿斯麥絲憑著永恒的上帝來回答問題,這與“圣經”傳統是相違背的,“圣經”傳統是絕對禁止行巫術或者占卜之類的,瑪吉利·喬登這種以上帝的名義去威懾幽靈的行為充滿了極大的諷刺,與《圣經》的傳統背道而馳。
在《亨利六世》這部經典的歷史劇中,莎士比亞所運用反諷的手法,非常出色地將其與《圣經》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從不同的方面采用反諷手法,使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反諷的意味,也正是這種反諷手法的運用,將《亨利六世》這部作品的內涵不斷地擴大和延伸,散發出文學藝術的魅力與色彩,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歷史劇之一。
參考文獻:
[1]程麗娟.淺議《圣經》影響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折射[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69-70.
[2]陳智勇.信仰成就永恒——論《圣經》和莎翁戲劇[J].藝海,2012,(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