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月江
清明過后,立夏也就不遠了。舊時,杭州一帶,立夏是要吃烏米飯的。烏米飯是糯米用烏飯樹(南燭葉)葉的汁水浸泡后煮成的飯,紫黑晶瑩,糯軟清香,具有益精氣、強筋骨、明目等功效。烏米飯除了當正餐,還可加點白糖,當點心。這“當點心”的烏米飯,我在杭州下洋村一位朋友家品嘗過,香甜可口。
現在的城里人忙忙碌碌,很少有閑情雅致來做清明粿和燒立夏飯了。其實,清明粿也好,立夏飯也好,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民俗”,蒸一籠清明粿,燒一鍋立夏飯,不僅飽了口福,而且享受了美好民俗的過程。
烏米飯的來頭不小,據傳是道家發明的神仙飯,又稱“青精飯”或“青食迅”。唐人陸龜蒙、張賁分別有詩為證。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福州)志》記載:“(烏米飯即)今上巳(農歷三月三)青飯……”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浴佛節)造之,以供佛。”
烏米飯在民間普及后,好事者就編出了故事,其中之一是,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里。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被獄卒搶了去。于是,母親便將烏飯樹葉雜在米里煮飯,飯變黑了,獄卒再也不動那烏米飯。不久,雷萬興越獄,于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米飯祭祀他。
我國南方一些山區或半山區,像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西等地,人們仍然保留著農歷四月吃烏米飯這一古老的習俗。有的地方在寒食節吃,而更多的則是在四月初八這天吃。例如,衢州城鄉就是在四月初八這天“俗作烏飯團相餉”,因為這一天是“周宣靈王(即周雄,南宋時新登縣人,孝子。周雄赴衢經商,遇颶風翻船于衢江而卒。周雄的好友,孔子第五十一世孫、衍圣公孔文遠為周雄立殿塑像,昭彰其奉母孝績)神誕”,娘家有送烏飯到女兒家的習俗。這一天還是傳說中的“牛王”生日。如是,四月初八這一天,簡直就成了衢州的“烏米飯節”。
清乾隆年間西安縣(龍游)諸生陳圣洛的《衢州竹枝詞》中,就有一首詠烏米飯:“烏飯搓團餉阿爹,村中黃犢盡簪花。愛他出力勝兒女,耕得深田飽一家。”因為這一天是“牛王”生日,所以“牧童采花簇角,停耕一日”,可見當時農民視耕牛為家人的樸實感情。清末解元、民國《衢縣志》編纂者鄭永禧先生一首題為《牛放假》的絕句,可作為對“村中黃犢盡簪花”的注釋:“放過青疇路幾錯,牧兒處處采山花。多他黃犢勤勞苦,出力耕田養一家。”試想,每家每戶的老人家都樂呵呵地品嘗著口齒留香的烏米飯團,山坡上黃犢的犄角系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當是何等壯觀的太平景象!
道光年間邑人鄭桂東的《西安竹枝詞》中,也有一首詠烏米飯:“送余烏飯樂寬閑,演戲迎神遍市阛。妙舞清歌人不解,鄉風貪看亂彈班。”即是寫衢州城里百姓為“周宣靈王”過生日,歡慶“烏米飯節”的盛況。衢州老城西北角的周宣靈王廟今猶在,已是浙江省文保單位。
立夏節吃烏米飯,還與烏米飯的“食療”功能有關。立夏一過,農忙就開始了,吃一餐清香軟糯的烏米飯,既有了節日的氣氛,對身體又有好處,何樂不為!當然,這只是一種先人傳下來的“信念”。但是,若沒有元宵節吃湯團、清明日吃艾葉粿、立夏日吃烏米飯(嘉湖平原海寧、桐鄉一帶則吃新蠶豆、小竹筍、大蒜苗、五花肉或咸肉煮成的“野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吃重陽糕等“信念”,也就不會有中華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了。
烏飯樹葉汁煮成的烏米飯既有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發等食療功能,那么,南燭葉汁理所當然地會被有心人添加到菜肴中去。衢州市東區就有一家“項記烏米飯”餐廳。前些年,筆者曾陪杭州、昆明、美國的幾位朋友前去品嘗過,朋友們頗感興趣,都說那些黑色點心和菜肴很有“衢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