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麗
內容提要:課堂提問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善于提問,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提問對象以及恰當的時機。全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提問 難度適宜 形式適當 提問對象 時機恰當
課堂提問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恰當的提問不僅可以避免單一的“滿堂灌”,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使提問得當,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簡單談幾點看法:
一、問題難度要適宜
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不能太易,如果所設計出來的問題學生想都不用想就能回答,這樣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但華而不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但也不能太難,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和理解能力。如果所設計的問題,不管學生怎么思考也無法回答,這樣就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會導致他們干脆放棄思考,影響學習效果,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只有難易適度的問題,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訓練思維。難度較低的問題有:知識型問題、理解型問題。如:“黃山有哪些奇石?”“九寨溝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難度較大的問題有:應用型問題、分析型問題、綜合型問題等,如: “為什么說小草從土里‘冒’出來,而不說‘長’出來?”“學了《麻雀》一課,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也來介紹一種動物嗎?……
二、提問形式要適當
不同的授課類型要使用不同的提問。上新課,要求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新能力,應該多提引發性提問、疏導性提問,使學生由已學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遇到難點,要適當加以點撥,使學生茅塞頓開,從而獲得新知識、新能力。比如學習《月光下的琴聲》一課時,學生讀通讀懂文章后,提問:蜘蛛爸爸為什么沒有驚動兒子就悄悄離開了?你覺得蜘蛛爸爸的做法怎樣?上復習課、總結課,多用總結性提問、比較性提問、回憶性提問、創造性提問,以便學生憶起舊知識,引導他們深入的鞏固記憶舊知、思考。通過總結、對比、創造想象,這樣更牢固的掌握已學知識。如上拼音復習課,可以提問“請你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拼音寶寶里,誰和誰長得很像?你用什么方法記住他們?”“你能幫這些字母寶寶分分家嗎?”幫助學生區分聲母韻母和音節。
三、提問對象要恰當
不同的問題,應找不同層次的提問對象。創造性難度大的提問,以優等生為主,這樣的問題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并帶動后進生拓寬思路。一般性問題要多讓中層學生回答,這些學生人數偏多,知識層次中等,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傳統的教學往往把這部分學生忽略,他們成了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陪讀,沒有什么思考任務,嚴重抑制了他們的思維發展。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全面提高班級整體教育教學水平。鞏固性問題要以后進生為主,以便考察、鞏固他們知識的掌握,調動學習積極性。
四、提問時機要恰當
提問時機恰當,問到關鍵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問最好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進行:
1. 在學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問,卻不知怎樣表達時提問。比如:我在講《窗前的紅氣球》一課時,讓孩子們體會戈里亞心情的變化,孩子們都知道戈里亞開始感覺很沒意思、很孤單,后來變得很高興了。可為什么戈里亞的心情有這么大的變化,你怎么體會到的戈里亞沒意思?學生完整的描述就有些困難了。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語句讓你讀出了戈里亞的沒意思?”這時,學生用文中的語句來說明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多了。
2. 在學習到重難點知識或需要追根求源時提問。如:講《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在學生讀完課文時,我相機提問,“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見了誰?它在干什么?它是怎么借尾巴的?”讓學生關注到動詞、語言的用法,為下一步的仿寫打下基礎。
3.在學生沒有頭緒時提問,通過提問激發思維。比如:我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課理解“瀲滟”一詞時,學生有些茫然。于是,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請同學們把目光集中到瀲滟這個詞語上,想一想它形容的畫面可能與什么有關?為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瀲滟”。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善于提問,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提問對象以及恰當的時機,才能全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灤南縣安各莊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