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彤
內容摘要:書院是封建社會后期逐漸興起的一種教育機構,其在我國歷史中存在了數千年之久,也為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學術繁榮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書院在教育形式、組織管理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對于現代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書院制度 演變 現代啟示
一、書院制度的歷史演變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代書院制度的演變歷史如下:
書院興起于唐朝,當時進士科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民間也開始出現了對文化教育的需求,部分文人開始設置學齋來進行教育活動。所以書院一開始主要是私人治學的形式,而唐朝也設置了官方書院作為政府的學術機構,如比較出名的麗正書院以及集賢書院,但是講學僅僅是其附屬功能。
到北宋時期,社會相對安定,書院也開始承擔起教育任務。這一時期書院的講授內容逐漸和科舉制聯系起來,開始形成了書院的三種教育內容:講學、供祀以及藏書。北宋時期也有很多著名書院也是我們現在還知道的有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等。
南宋時書院到鼎盛時期,正式作為一種文化制度而確立起來。而最為出名的當然是朱熹先生主持的白鹿洞書院,我們從歷史課本中也能夠找到這一內容,而其所著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也明確的解釋了教學的目的以及修身、處事和講學的基本要求。同時講學制度也開始得到了較快發展,各個學派的集大成者在書院講學,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元朝時雖然朝廷積極支持書院發展,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書院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內容進行了一定的管控,這一時期的書院逐漸成為了政府控制人民思想的機構。
明朝時政府開始控制書院的發展而支持官學,但是科舉制度存在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在明朝后期朝廷也逐漸認可書院,因此對岳麓書院與白鹿洞書院進行了修復,加之理學大家王守仁以及湛若水的影響,書院得到了一段時期的繁榮。但是同一時期,以東林書院為典型的部分學院開始關心政治話題,也出現了具有政治性的團體,這和封建社會集權統治思想是背離的,因此朝廷對其三次禁毀,這也代表了書院全盛時期的結束[1]。
直到清朝,在同光中興之后,書院也開始隨著封建統治的瓦解而開始朝著近代化的趨勢發展,1901年清政府新政,將書院更名為學堂,至此發展延續千年的書院制度也最終結束。
二、書院制度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一)德育教育的啟示
查閱朱熹所著《白鹿洞書院揭示》中的相關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其特點主要是把傳統的道德規范整理為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時以制度規范的形式交給書院全體師生。現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德育教育,就可以借鑒這一特征,把我們看起來復雜冗長的道德規范內容凝練為我們學生能夠快速理解與記憶的內容,同時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行整理,通過學規的形式下發給我們,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加準確的了解學校對我們的道德行為要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遵守。
(二)課程安排的啟示
古代書院制度中提出的分齋教學給其教學融入了實學內容,也為學生創造了選修其他課程的條件;書院中相對合理的課程設置為各個年齡層次的學生分別制訂了學習計劃。而今天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現代教育可以借鑒書院的實學內容,合理的設置一些實用性課程。這樣一來我們能夠在課堂中學習到更多感興趣的實用知識;另外建議學校可以按照我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年齡層次來制定教學計劃,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質量。
(三)管理方式的啟示
學生直接參與管理是古代書院制度的十分重要的特征,當前有很多學校中也組建了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但是我們在參與這些組織中可以發現,這些組織基本上都是我們學生之間的相互管理,并非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現代學生可以借鑒古代書院制度中推舉優秀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方法,從而讓我們能夠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等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但可以激發我們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讓學校真正成為我們喜愛的樂園。
三、結語
書院屬于我國歷史上一種卓有成效的教育組織,其在課程設置、管理方式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都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而言之,書院制度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珍貴遺產,值得我們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