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反復實踐中才能形成,雖然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情感的內化,但怎樣才能使學生快樂地將課上所學真正落實到平時的生活中?
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課外延伸,可在教室外進行教學,進行調查、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
另外注意課程的活動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進行有效整合,如結合學校少先隊活動、行為規范評比、社會實踐活動等,將教學時間、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相協調,若脫離學校教育另搞一套,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品德與生活》的課后延伸環節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低年級思品課的課外作業的設計不拘一格,多姿多彩,靈活多變。按呈現方式劃分,大致分為五種:
1、照片、視頻課外作業
現代的社會是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年代,電腦幾乎家家一臺,手機幾乎人手一部,而且孩子家長都非常年輕時尚,微信,QQ,都是他們很好的溝通方式。于是我充分利用這一信息化手段。例如:一年級第8課《我很整潔》(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上冊)主要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在一年級的班級里建立了一個群,首先向家長朋友們介紹我是他們的思品老師,是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取得了家長朋友們的信任。然后讓家長把孩子早晚洗臉、刷牙、按時睡覺、寫作業,主動幫家長做家務等照片每天都發到群里,然后我幫他們做成漂亮的相冊,讓家長朋友們互相學習,互相監督。這樣堅持著每天上傳照片、視頻,學生們由剛開始不愛搞個人衛生,懶散沒有時間觀念、拖沓不愛做作業,慢慢變成了主動,這樣不僅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完成了學生快樂地將課上所學真正落實到平時的生活中的教育目的。這一探究性活動適用于好多教學內容,是目前一個非常有時代氣息,效果顯著的課后延伸手段,需要教師、家長長期堅持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表格型課外作業。
主要由表格和說明文字構成。例如:品德與生活二年級第10課《學做“小雛鷹”》(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敢勇于克服困難的生活態度,提高學生的耐挫力。針對本課的價值取向,課中設計了一道鍛煉意志力的課外作業,我幫學生們設計了一個表格,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弱點,設計一個小雛鷹計劃。我把表格發到學生手里,在家長的監督下讓孩子們自己去實施雛鷹計劃,學生實施完計劃后馬上把表格反饋回來。表格作業回收時間是靈活機動的,根據內容的需要,有的可能當天完成,有的可能一周一次反饋,有的可能需要學生較長時間堅持去做的。
3、實踐型課外作業。
品德課教學的空間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和教室,而應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如在教學《秋天到了》一課時,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看秋、畫秋、唱秋、吟秋,或是撿幾片落葉制作樹葉畫,讓學生融進自然,盡情享受秋天的美好,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秋”之情.這是學生在教室里從老師的講授中、課件的演示中無法真實感受到的.然后我把同學們做的書簽,手工藝品,圖畫等作品拍照留念,并且放在班級里展覽一段時間。
4、即以圖片為主的課外作業,同時伴有少量文字。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1課我升入二年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和體會自己的進步,并愿意朝著新的目標努力。教師首先準備了一顆心愿樹,然后引導學生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新學期的愿望,粘到了我的心愿樹上,教師把心愿樹掛在教室的一角,經常激勵學生實現自己美好的心愿。在本學期的期末,讓學生自己對照心愿樹看看是否完成心愿。如果完成了老師給予獎勵,如果沒完成,找出自己的差距,同時寫出自己下學期的心愿,為下學期制定目標。這顆心愿樹一直陪伴學生的成長,對學生起監督作用,讓學生每天都會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為了增強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必須充分關注低年級課程在形態、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與中、高年級及幼兒園階段的區別與銜接,構建符合本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素質教育精神的課程。我想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要注意調動學生自我踐履的意愿,使他們不感到是沉重的負擔,而是為了完善自我而發自內心的追求。課外作業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有不少亮點。我們在新課程的實施中,一定要讓這些亮點在課后延伸中出彩。
(作者單位:遼寧阜新太平區紅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