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麗萍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日漸重要,但教育的目的越來越模糊。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他們中的哪一個?
A:4歲時獲得“申奧大使”的稱號,并學習鋼琴,師從于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先生;8歲開始學習書法至今,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先生。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希望杯青少年兒童鋼琴比賽二等獎、中國作品演奏獎。全國少兒鋼琴比賽金獎,第八屆北京鋼琴藝術節優秀演奏獎。連續三屆榮獲愛我中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銅、銀、金獎,并入選2009激情奧運愛我中華青少年書畫雙年展。2009年入選為最年少的海淀區書法協會會員,他就是李天一。
2005年李天一因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當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歲時,還要被移送到專門關押成年罪犯的監獄。
B: 1997年以優異成績考取省重點賓陽中學; 2000年高三成績優異,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被預評為“省三好學生”;2000年至2004年就讀于云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他就是馬加爵,一個出生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馬二村農民家庭的孩子。
2003年2月13日晚殺一人,2月14日晚殺一人,2月15日再殺兩人后從昆明火車站出逃。2004年6月17日被執行死刑。
C:生于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通過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選拔,1985年本科畢業后以交換學生身份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就讀于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1991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畢業時未能獲得最佳論文獎。他就是盧剛
1991年11月1日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后,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
D:出生于廣東汕頭的一個中等農民家庭.學習成績優秀,尤愛英語,高考時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廣東中山大學。2010年,因成績優異被中山大學推薦,免試進入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攻讀研究生,在中山醫院見習。還曾得到過第一三共制藥獎學金。2011年9月,中華醫學會第十一次全國超聲醫學學術會議青年論文論壇上,他的一篇文獻被評為優秀論文。他就是林森浩
2015年6月17日,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優秀”的他們為何會成為反面教材?誰該為這些事情負責?是孩子本身的問題,還是家長或是學校?長期以來有這樣的誤區,“孩子最重要的是學習,學習就是為了考高分,為了將來上好的學校。因此,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就不要干,家長能代勞的就盡量代勞。”無論多么優秀的科學家、藝術家最終都要回到現實生活中。任何教育的目的最終都是培養基本的公民素質。不以生活為目的中小學教育,使得當今的中小學學生面臨這樣的問題:“素質不高,不懂生活”。 事實上 關于生活態度、垃圾分類、職責責任的教育,才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環節。當今社會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可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高校兇殺案不斷躍入新聞頭條,一些高校開始討論要設立“禮儀”課程,我們怎么要淪落到“幼兒園教高中課程,大學教幼兒園課程”的境地。
俞敏洪說:“通過高考考上大學,可以實現夢想、改變命運。不過,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成功之路也不盡相同。高考并不是奮斗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么樣的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是伴隨一生的胸懷、精神和勇氣,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
研究表明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榮譽與地位都是過眼云煙。因此,對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對于馬拉松而言,在起點上占一百多米的優勢沒有實際意義,關鍵在于正確的跑步方式和持久的耐力,面對人生而言最持久的學習耐力來自于健康的身體、心智,而非就業率和熱門專業。”
教育的目標在于“人的發展”,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全人格。教育首先是為了讓人們學會生活;教育首先是為了培養普通公民,其次才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教育首先是為了培養人格,其次才是為了培訓技能;教育首先是為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其次才是為了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高薪。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