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靈舢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是中國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對中國社會2000多年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主流。而孔廟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演變,也已經成為宣揚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孔廟建筑滿足了統治者宣傳儒家思想的需要,是歷代王朝的精神象征。它不僅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傳統理念,其文化內涵還反映了統治者治國安民的政治主張。廟學體系的確立,使它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基礎。從各地文廟發展演變的情況看,孔廟充當著傳播儒家倫理教育、傳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學校作用。這從各地孔廟始建時的情況及其廟學體系建筑結構形式中,可以窺見一斑。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魯城去世,享年73歲,弟子把其安葬在魯城北泗上。魯哀公不顧當時所推崇的周禮所規定的不得為平民立廟的限制,為孔子立廟祭祀。孔廟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為宣揚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追隨孔子思想的孔門弟子,經過歷代王朝的精挑細選,到清末已經固定為孔廟禮制,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與東西廡之中。包括四配、十二哲及眾多先賢先儒。本文就孔廟配享中的四配的產生及發展進行探析,從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一、“四配”產生的歷史淵源
孔廟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稱“四配”。漢高祖劉邦過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顏回配享。唐總章元年命以顏回、曾參配享。開元八年以十哲祭后,顏回為十哲之首,曾參列十哲之后。宋元豐七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廟,位居顏回之次。崇寧三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右諫議大夫楊時上言王安石學術荒謬,經朝廷允準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咸淳三年度宗命增曾參、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當時曲阜在蒙古政權統治下,至元二十四年闕里孔廟才有四配之設。四配即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
二、“四配”的介紹
顏回,魯國人,顏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弟子,終身未仕,一生追隨孔子至死。孔子稱贊他“聞一而知十”,“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于“仁”德的修養,顏回為最高。
曾參,孔子弟子,魯國南武城人。姓曾名參字子輿,尊稱為曾子。他性格沉靜,為人謹慎,態度謙遜,鄙薄“脅肩諂笑”。他特重孝行,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伋,姓孔名伋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之孫,魯國陬邑人。他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統化,成為自己學說的核心。孔伋的思想經他的門人傳給孟子,孟子繼承并發展,后人稱為“思孟學派”。明嘉靖九年,封為“述圣”。
孟子,鄒人。姓孟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思想在《孟子》中得以體現。北宋元豐七年,與顏子配享孔廟。元至順元年,孟子被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封為“亞圣”。
三、“四配”的配享物品
在祭祀活動中,主祭在孔子像前跪拜,“四配”神位面前也有人祭祀,謂之余祭。“四配”享受少牢的祭祀,每人所享用的祭品有:帛、酒尊、棗、筍菹以及香鼎等32種。其低于孔子太牢的祭祀規格,但又比十二哲所享用的祭品16種多了許多。由此可見不同的層次、級別,所享受的禮遇也隨之發生變化。
四、“四配”的遺跡留存
1、紀念顏回的遺跡留存主要是顏廟及顏回墓地。 顏廟與著名的孔廟孔府相鄰,在曲阜市區北部陋巷街,也叫做'復圣廟', 是祭祀孔子學生顏回的廟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紀念曾參的遺跡留存主要是曾廟及曾參墓地。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紀念孔伋的遺跡留存主要是子思子廟、子思祠及子思墓地。子思子廟奉祀孔子之孫子思(名伋)的廟。
4、紀念孟軻的遺跡留存主要是孟廟及孟軻墓地。孟廟,又稱“亞圣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歷經千年,仍大多完好,為歷代文人學者所重視。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陽,孟林內。墓前立有巨型石碑,上書:亞圣孟子墓。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