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定位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我院各個專業的文化素質課,此課程是一門信息量大、操作性強的綜合性課程。課程一般安排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根據專業的需要,有些專業兩個學期都安排,課時是52學時。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文化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操作技能,為以后的計算機考證、就業做好準備。
二、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理念陳舊
部分教師教學的觀念主要停留在重視理論講授、看輕實踐教學的觀念,忽視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主要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和獨角戲的方式,教學手段多是計算機和屏幕投影的模式,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有放羊式和應試式的教學理念,教學主要為考證服務,做大量的習題,極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二)課程內容幾乎不變且過時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更新換代,計算機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部份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仍然停留在傳統知識的教學,課程內容不及時更新、無法與時俱進,培養的人才不符合市場的需求。
(三)教學過程不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依然注重理論,不太注重實踐,還有很多老師都以考證來引導教學方向,更多是把精力放在學生考證的通過率上,而沒有把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首位,忽略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走入誤區,一味的模仿和抄襲,忽略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不能全面考核學生的全面能力
傳統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考核主要是以閉卷理論考試為主,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忽略了學生對操作能力和過程的考核,不能全面、準確反映出學生掌握基礎、應用技能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以職業能力引導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設計
(一)教師要解放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弊端,解放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職業能力為本”的教學觀念,轉變角色,要把“教師為主”轉到“學生為主”,做好教學的引導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
(二)精心選取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體現先進性,突出實用性
教師應該通過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培養調查,分析企業對人才需求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的需要,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再把計算機能力結構加以整合、提煉、深化,抽象出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學生認知的學習規律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境設計。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課程的內容應該要緊跟市場的需要,體現先進性,突出實用性。
(三)以職業能力引導,切實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
教師要以職業能力培養來引導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自我學習、自我思考;在以職業能力引導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的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讓學生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能正確把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次教學或模塊化教學。針對不同水平和基礎的同學,可以調整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時間,滿足學生不同能力的需求,采用“學訓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學中訓、訓中學”,讓學生及時掌握所學知識,鞏固提高操作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全面能力。把計算機教學的內容按照模塊化進行教學,比如WORD模塊、EXCEL模塊等,這樣更有針對性,更能加強學生的知識接收。
(四)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
傳統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考核主要是以閉卷理論考試為主已經過時,已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可以引入職業能力考核、等級考試制度和過程性考核等,采用更靈活、多樣化的考試方式,更全面、客觀和科學的對學生進行考核。
(作者單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