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猛,魯德銀
(1.湖北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小微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
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的建設
郭道猛1,2,魯德銀1,2
(1.湖北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小微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開放、共享已成為信息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總結分析開放平臺的優勢及農業信息服務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應首先解決農業信息資源開放元數據標準、農業信息共享機制、設計開發者變現模式等問題,然后設計了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系統模型。該模型包括開放數據平臺模塊、開放應用平臺模塊和用戶互動模塊。
關鍵詞: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共享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不斷深入,用戶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以及融合和分散相互交織的特點已成為網絡經濟的新常態。任何組織試圖以單一力量提供多元化應用服務來滿足用戶快速、易變的多樣性需求幾無可能,因此借助第三方力量來不斷豐富和完善服務能力已成為信息服務組織發展的必經之路。[1]125-140開放平臺顛覆了傳統的一體化生產模式,利用平臺集群創新模式,解決了“信息泛濫”和“知識難求”這一對矛盾。[2]開放平臺以其顯著的信息服務優勢迅猛影響了許多行業。目前國內主流開放平臺生態系統已取得了較矚目的成績,發展情況如表1所示。筆者以“開放平臺/OpenAPI”為關鍵詞,利用中國知網CNKI跨庫檢索,截止到2015年1月檢索到文獻271篇。從文獻的年度分布來看,在2012年和2013年達到了研究的高峰,分別為66和62篇。但從主題分布來看,與農業信息服務主題相關的文獻只有王濤的1篇碩士論文,文中提出了以網站的形式建設開放平臺來完善植物信息數據??梢娹r業信息服務如何構建并利用開放平臺的相關問題亟待深入研究。

表1 2012年國內主流開放平臺的基本情況調查[3]
一、開放平臺及其優勢
1.開放平臺的概念。開放平臺發展迅猛,但研究相對滯后,目前尚無公認定義,較多從技術角度去解構開放平臺,認為開放平臺是指軟件系統通過公開其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或函數(function)來使外部的程序增加該軟件系統的功能或使用該軟件系統的資源,而不需要更改該軟件系統的源代碼。然而隨著開放服務應用的深入,開放平臺已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的開放,而是擴展到戰略合作及商業模式層面。綜合而言,開放平臺即依托平臺開放技術,整合第三方社會資源,實現平臺方、開發方和用戶方互利共生的生態體系商業模式。開放平臺的生態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開放平臺生態結構[3]
2.開放平臺的優勢。根據Chesbrough(2003)所提出的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 理論,企業組織只有從自我更新為主的封閉創新轉變為內外部主體參與的協同創新, 才能充分利用組織內外資源, 構建內外部雙通道開放創新的組織發展體系。[4]諾基亞塞班封閉系統的衰敗和安卓系統的巨大成功再次鮮明地顯示了開放創新的巨大優勢。開放平臺能夠有效整合組織內外部資源,來應對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開放平臺通過眾多相對獨立的APP應用或組合來滿足用戶更加細分、更加微小的需求,從而解決系統能力的有限性和用戶需求無限性的矛盾。[5]
其次開放平臺的統一集成開發環境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競爭和變現的市場。開放平臺的整體功能借助于眾多的第三方資源。這些開發者處于一種相對開放的競爭地位,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擴展了第三方應用的盈利渠道。
另外,開放平臺有效解決了傳統系統的信息碎片化、應用碎片化、關系碎片化等問題[1]125-140,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站式服務,大大優化了用戶體驗。
二、農業信息服務困境亟待開放平臺破解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背景下,我國農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群化特征日益明顯。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農村耕地流轉面積達3.8億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6]伴隨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將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7]新環境下,農戶的信息需求更加廣泛,更加專業和深入。[8]但面對新的環境,我國農業信息服務卻嚴重滯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信息供給與需求結構性不均衡。雖然近幾年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總量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狀況:宏觀信息多,微觀信息少;綜合信息多,專業信息少;滯后信息多,超前預測信息少。[9]另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也相當突出。與之相對的是,農戶的信息需求大大提高,農戶購買信息意愿程度高達83.7%。[10]同時,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需求目的也存在顯著差異。[11]
2.農業信息供給主體單一,市場化程度低下?,F階段我國農業信息服務的供給主體仍然是以政府農業部門為主,農業類院校及科研機構、相關企業、個人等為輔,未形成農業信息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主體單一,缺乏競爭,造成農業信息資源普遍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等問題,使得專業性、時效性、針對性強的信息供給少之又少。其次,缺乏合適的商業盈利模式及變現渠道,難以促進其他參與主體農業信息的供給。
3.信息資源分散,缺乏統一獲取入口,用戶體驗差。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已使得農戶可以多渠道獲得農業信息,但各級信息服務機構信息資源集成共享度低,信息資源分散。農戶為了獲得相關信息,需要多次注冊,登錄不同平臺,用戶體驗差,無形中成為較多普通農戶獲取信息的障礙。
以上問題,均只能借助“開放”方能解決。依托開放平臺能有效解決農業信息供給主體單一的問題,同時借助平臺的開放競爭機制和互利模式,能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參與農業信息的生產供給,提升農業信息服務質量,形成良性互動、互惠共贏的農業信息社會化服務生態體系。
三、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需要解決的問題
1.制定農業開放數據的元數據標準。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長期處于多頭管理、標準混亂的狀態。農業網絡信息資源在建設和開發應用上的標準化、規范化問題一直是制約和影響農業網絡信息資源建設質量與服務效果的重要因素。[12]統一的開放數據標準和開放接口是開放平臺建設的基礎,因而應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制定我國的農業開放數據標準。
2.制定數據共享機制,加大數據集中力度。農業信息資源因其公共物品屬性,80%以上由政府建設并掌握,看似高度集中,但實則由于各機構條塊分割缺乏共享而又嚴重分散。在全國31個省(區、市)均設有農業農村信息化主管部門及專職機構,97%的地市級、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以上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村級信息服務點逾100萬個,涉農網站40000多家。[13]如此眾多的部門機構,亟待理順利益關系,制定共享機制和開放共享制度,從標準、流程、數據等方面來設計形成“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公共數據中心。
3.設計成長基金及多元化變現模式,引導合作方積極參與。農業信息資源因開發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在目前農業信息市場不成熟的階段很難通過前向收費模式獲得收益。農業信息資源的公共物品特點,也需要通過以基金等方式,采用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形式為高質量的、廣受歡迎的免費應用買單。其次,針對不同用戶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特點,設計增值收費等多樣化的變現模式。暢通的變現渠道,是激勵合作方參與的最好方式。目前國內外主流的開發平臺,如百度、騰訊等開放平臺都為開發者設計了豐富的變現模式。其中百度還提供了獎勵式的“應用成長基金”模式來保障免費應用開發合作者的收益。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因其公益特點,必然需要大量免費應用,這與百度開放平臺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四、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系統模型的構建
開放平臺通?;谝粋€基本的服務,如門戶、用戶關系等。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的基本服務即為農業信息的聚合及檢索。龐大的農業數據是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的核心資源,因此該平臺的主要目標是依托數據資源提供異構數據互操作及基于之上的集成服務。考慮其在數據資源所有權的屬性與百度開放平臺有較大的相似性,可參考百度開放平臺模型構建如下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系統模型(如圖2所示),依次包括開放數據平臺模塊、開放應用平臺模塊和用戶互動模塊。

圖2 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系統模型
1.開放數據平臺模塊的構建。開放數據平臺的信息資源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信息、農業市場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戶生活娛樂信息等,分散存儲在農業相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村級服務站等系統中。該模塊的關鍵是制定各系統開放共享的數據標準,并形成農業信息的元數據集。其次,設計開放數據平臺對外數據接口,供開發者、合作者等調用。
2.開放應用平臺的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開放應用平臺主要是面向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為其提供API接口和開發環境。軟件開發者通過API接口獲取農業開放數據平臺的龐大數據,并建立相應的應用服務,如運營服務、商品營銷、信息預測分析等。其次還包括制定相應開發規范、審核機制,以及協調信息資源提供方與開發方之間的關系。
3.用戶互動模塊。用戶互動模塊是用戶間、用戶與開發方及信息資源提供方與開發方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也是應用產品的最終呈現場所,是應用產品的推廣渠道和營銷平臺。
五、結語
農業信息服務開放平臺有利于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與應用,調動社會資源提供高質量的農業信息增殖服務,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信息需求。其構建需要龐大的農業信息資源提供方的積極配合,需要為開發者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這一過程涉及到參與多方的利益分割,需要有國家層面的頂層制度設計,但扎實推進必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馬琳,宋俊德,宋美娜.開放平臺:運營模式與技術架構研究綜述[J].電信科學,2012(6):125-139.
[2]翟曉娟,許鑫.解析圖書館信息組織在互聯網發展三個時期的定位、演變及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 (2) : 12 -18.
[3]樣建永.關于圖書館信息服務開放平臺(info+)構建的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6):38-41.
[4]Chesbrough H W.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
[5]江波.開放平臺——圖書館集成系統發展的戰略選擇[J].現代情報,2012,32(3):79-82.
[6]佚名.中央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所有權不得流轉[EB/OL].(2015-01-04)[2015-09-01].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xj/201501/t20150124_4348916.htm 2015.1.
[7]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8]張晉平.我國農業信息需求及農業信息服務體系[J].農業網絡信息,2014(5):119-123.
[9]朱方長.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變革的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3(2):7-12.
[10]董鴻鵬,呂杰,牟恩東.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調查[J].農業經濟,2014(3):68-70.
[11]彭愛東,茆意宏.農村科技服務信息化需求實證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7(1):5-9.
[12]張會田.我國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標準體系架構[J].情報資料工作,2012(5):159-165.
[13]郭永田.信息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EB/OL].(2015-01-04)[2015-09-01].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501/t20150104_4320005.htm 2015.1.
(責任編輯:胡先硯)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824(2016)01-0125-04
作者簡介:郭道猛(1982-),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小微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講師。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Q095)
收稿日期:2015-11-12
魯德銀(1962-),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小微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