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福,陳新軍,彭 芳
(1.平邑縣水土保持局,山東平邑273300;2.臨沂市水利局,山東臨沂276001)
?
平邑縣小流域生態建設成效與做法
李德福1,陳新軍2,彭芳1
(1.平邑縣水土保持局,山東平邑273300;2.臨沂市水利局,山東臨沂276001)
【摘要】分析了平邑縣大峪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及經驗做法,并結合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就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平邑縣;小流域;水土保持;產業經濟
大峪溝小流域位于平邑縣城東南部,總面積32.7 km2,總人口1.95萬人,境內山高坡陡、地表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26.5 km2。該流域把治理水土流失同發展林果、促進農民增收相結合,優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共發展經濟林1 100 hm2,水保林750 hm2,封禁治理450 hm2,塘壩、谷坊、水池等各類水保工程240座。林草覆蓋率達到80%以上,人均純收入比治理前也有了明顯提高。
1.1促進農民增收,治理與林果連片開發相結合
大峪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確保治理一片,發揮效益一片,在山頂布設水土保持林、封禁管護,加強流域水源涵養,構建生態防線;結合流域內人多地少的實際,在山中下部建設窄梯田,減少地表擾動,發展經濟林果,同時布設坡面攔蓄措施,建設蓄水池、水窖等提高經濟林地的灌溉能力;在山下部發展梯田,種植水果、發展高效農業;溝道層層攔蓄為高效農業提供了水源保障。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結合當地現有的果品資源,對原有的老果樹進行嫁接改良,引進山楂、水晶梨、富硒蘋果等優質品種,解決了流域內品種單一、果品質低價廉等問題;發動群眾栽植杏、山楂、桃、梨、花椒等,發展綠色無公害果品種植業。
目前,流域內形成了以梨為主,桃、櫻桃、杏、花椒等多果并舉的林果業發展新格局。在管理方式上,按照“誰栽植、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承包、聯包、拍賣等形式鼓勵企業和城鎮居民投入果園開發治理,成立果品生產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果品基地,果品遠銷濟南、青島、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并輻射周邊地區林果業的發展。在大峪溝小流域果品基地的帶動下,平邑東部以種植林果業為主的高產高效示范區已發展果園面積0.52萬hm2,農民收入的90%來自于果品收入。
1.2拉長產業鏈,治理與果品資源深加工相結合
立足大峪溝流域豐富的果品資源,拉長果品產業鏈,培植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走發展果品深加工、增加果品附加值的水保產業化路子,并對私營果品加工戶在用地、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目前,在平邑縣地方鎮,涌現出康發、甜蜜、環球等幾十家果品深加工企業。通過果品深加工,在促進當地果品資源全部消化的同時,還發展成為全國各地果品加工業的集散地,年果品生產能力200億t,加工的品種由原來的梨、蘋果等十幾個品種發展到蘑菇、草莓、竹筍等幾十個品種的上百個系列產品,產品遠銷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并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隨著果品加工業的迅猛發展,當地印鐵制蓋、配貨、飲食服務及交通運輸的大力發展,為農村大量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減少了當地群眾對土地的依賴和壓力,有效保護了生態防線,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1.3打造生態品牌,治理與旅游開發相結合
經過多年持續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峪溝流域林草覆蓋率達到87%,每年3-5月間,漫山遍野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到處鋪雪妝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賞花觀景。大峪溝流域的天寶旅游風景區,當地政府依托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果,在流域內每年舉辦“梨花會”、開展大型招商引資推介活動,開發一系列旅游產品。目前,大峪溝流域每年接待游客9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 700萬余元,僅此一項流域內群眾年人均增收2 400余元。
1.4落實責任,工程管護與效益發揮相結合
針對小流域治理在管護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分別采取不同的管護措施。對梯田和經濟林,針對土地分散、管理零碎跟不上的問題,結合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大力引導土地流轉,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或者是種植大戶積極參與承包,逐步將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有技術、懂管理的能手,從而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的目的。對水保林,納入公益生態林范圍,參與集體林權改革,通過林改,達到了“林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綠定責”的目的,建立起了水保林“栽植、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對水利設施,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實行產權與使用權分離,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把水利工程設施使用權、經營管理權大膽承包給合作社或者是個人,由他們對工程實行統一管理、有償使用,所得收益用于工程維護,達到以工程養工程的目的,確保工程能夠正常運轉和長期發揮效益。對生產道路,按照每500 m路從新增耕地中補償一畝土地的方式,將所有路段承包給了具體的責任人,用土地收益來補貼道路維護費用,做到了生產道路平時有人管、壞了有錢修,保證了生產路的暢通。
2.1堅持創新是關鍵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必須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緊緊圍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立足水保工程建設,把工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為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綠色屏障。
2.2科學規劃是重點
根據治理區水土流失規律,在工程實施中,緊緊圍繞治理水土流失、促進群眾脫貧致富這兩大目標,切實解決工程實施區群眾的基本需要,并以此確定工程建設重點,科學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實現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
2.3長效機制是保障
水土保持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群眾全民參與共建的長效機制,僅靠水保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部門高度重視和社會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讓水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2.4群眾脫貧致富是根本
把實現群眾脫貧致富作為建設小流域的根本要求,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國家資金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社會投資、民間資金自愿投入到小流域建設中來,做大做強水保產業,發揮水土保持的最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大峪溝小流域人口密度大,農業活動劇烈,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潛在威脅仍然存在,尤其是大量發展的林果業與蓬勃發展的果品加工業,農藥、化肥、果品廢渣等對當地的水環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結合水環境保護的水土保持工作任重而道遠。
今后小流域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水生態治理,以建設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為目標,發揮生物治污防護的功能,在面源染污防治、水生植物選擇、林草生物緩沖帶以及對生活污水和人畜糞便處理等方面合理布局,通過健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降低治理投入,提高小流域生態建設層次,促進小流域全面向“生態清潔型、生態景觀型”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張玉燕)
作者簡介:李德福(1970—),男,助理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05-28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6)-01-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