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春,胡 毅,馬常照
(1.壽光市水利局,山東壽光262700;2.江西財政大學藝術學院,江西330013)
?
壽光市西張僧河存在問題及治理措施
劉釗春1,胡毅2,馬常照1
(1.壽光市水利局,山東壽光262700;2.江西財政大學藝術學院,江西330013)
【摘要】針對壽光市西張僧河現狀河道淤積、排水能力低、排水入口缺少控制建筑物現狀,摒棄傳統治理模式,將河道安全性與河流環境、生態系統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水循環系統,為以后的河道治理工程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壽光市;西張僧河;河道治理
西張僧河發源于壽光市城南,流向自南而北,流域面積378 km2,干流長度41 km。地勢南高北低,流域內多為農田,北端為濱海鹽堿地。河道平緩,內生蘆葦等雜草。流域內基本無大中型攔河閘和水庫。西張僧河流域降雨年內、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夏秋雨量集中,形成了春夏澇、晚秋旱的自然規律。本次西張僧河治理工程的范圍為牛頭閘下游至清水泊農場段,治理內容為河道清淤疏浚及新建沿河建筑物。
西張僧河未按照現行防洪行標準進行過系統性規劃治理,河道淤積、排水能力低,排水溝入口缺少控制建筑物等問題:
1.1河槽現狀情況
河道比降較小,河床自治理段起點至終點全段淤積嚴重,沿線居民向河槽內傾倒生活、建筑垃圾束窄河槽,河道內生長大量雜草等導致行洪不暢,影響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2河道過水能力不足
按5年一遇排澇標準核算現狀河道過水能力,經水力計算,考慮波浪爬高、風壅水面高度、安全加高等因素,部分河段排澇標準達不到5年一遇標準。
1.3河道沿線無控制建筑物
西張僧河兩側分布眾多排水溝,當河道處于高水位情況下,河道兩側棉田、鹽田易發生倒灌。當兩側棉田需要灌溉時也沒有閘門進行控制。
1.4缺少河道防汛道路
西張僧河兩岸一直沒有防汛道路。因交通條件限制,河道管理人員無法對河道進行有序有效的監管,管理工作難以開展。汛期防汛人員只能徒步穿越農田或者繞道查勘汛情。在出現汛情后工程車輛設備也不能及時進場搶修。
1.5河道管理體制缺失
西張僧河長久以來沒有專門單位對其進行管理和維護,河道出現問題后不能得到及時解決,責任無處追究,導致西張僧河河道被肆意破壞、垃圾阻塞河道等問題層出不窮,河道排澇能力嚴重下降。
2.1河道治理原則
1)統籌協調、綜合治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統籌處理好西張僧河治理與城鎮發展、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堅持除害興利結合、排澇抗旱并舉的原則。西張僧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務為排澇,通過工程治理,同時可以加大河道的蓄水能力,兼顧滿足兩岸灌溉和生態的需要。
2)少占地的原則。本次西張僧河治理工程涉及河道較長,本著少占地的原則,盡量順原河道進行治理。對于確實需要裁彎取直的河段,采取占地與造地相結合的原則進行。
3)生態治河。西張僧河9+800+10+800段河道水面相對寬闊,河道彎曲,此次治理過程中應與當地濕地治理、生態恢復相結合。
2.2工程總體規劃
根據壽光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本著優先解決突出問題的原則,結合西張僧河流域兩岸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治理規劃將西張僧河0+000~19+ 344段共19.344 km河段按照5年一遇的排澇標準進行綜合治理,9+800~10+800段與當地生態濕地恢復建設相結合。
2.3清淤疏浚
根據治理河段的現狀斷面特點,河道設計橫斷采用梯形過水斷面。樁號0+000~4+000段河道兩側地勢較高,河道治理僅對河槽進行清淤疏浚;樁號4+000~19+344段局部地面高程較低,地勢低洼,當河道處于高水位時兩岸農田易發生澇災,河道治理過程中與當地土地整理相結合,實行沿河農田改造,河道清淤棄土運至地面高程較低處墊高、整平,不僅解決部分棄土堆放問題,同時解決沿岸低地勢農田易發生澇災的問題。
2.4新建穿堤管涵
考慮到西張僧河在高水位情況下對排水溝排水效果的影響,河道左岸7處排水溝溝底高程較高,西張僧河高水位對排水溝排水影響較小,入口處設穿堤管涵不設置閘門;河道右岸22處排水溝及左岸兩處排水溝溝底高程較低,易發生倒灌,此24座穿堤管涵入口處設(1.2×1.5)m鑄鐵閘門防止倒灌,同時也可通過閘門控制適當引水灌溉。
2.5新建防汛道路
沿河道右側修建河道管理道路一條,長19.344 km,路面為泥結石路面,寬5 m,厚25 cm,并與當地村村通公路相連接,以方便河道的管理和維護。
2.6河道管理體制方案
為保證西張僧河治理之后河道能夠解決兩岸的排澇問題,河道以及堤防不在受到破壞,河道治理完成后,由壽光市水利局主管,當地鄉鎮水利站具體負責河道的維護和管理,河道維護管理費用由當地財政解決。根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試點)》,經計算單位負責、行政管理、技術管理、財務與資產管理及水政監察類崗位定員為5人,其他類別人員2人。
壽光市西張僧河治理工程完成后,可以達到5年一遇的排澇能力,對當地防洪減災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摒棄了以前單一考慮河道防洪排澇功能,而導致的河道斷面形式單一、走向筆直的模式,將河道安全性與河流環境、生態系統及其他動植物生存環境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水循環系統。這種治理模式為以后的河道治理工程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責任編輯遲明春)
作者簡介:劉釗春(1983—),男,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03-30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6)-01-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