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商振,張寧
(1.茌平縣水務局,山東茌平252100;2.山東省水利信息中心,山東濟南250014)
?
茌平縣補齊農田水利建設短板的主要做法
李博1,商振1,張寧2
(1.茌平縣水務局,山東茌平252100;2.山東省水利信息中心,山東濟南250014)
分析了茌平縣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了茌平縣近年來補齊農業短板的基本做法,供類似項目參考。
茌平縣;農業短板;農村水利
茌平縣地處魯西平原,位于聊城市的東部,現轄10鎮、1鄉和3個辦事處,732個行政村,人口55.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5萬。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等12條骨干河道。近年來,由于降水較少,除徒駭河、馬頰河有部分徑流外,其它河道已基本干涸。全縣灌溉工程按水源條件及提水設備可分為引黃、引河及機井灌溉工程。這些工程大多年久失修,部分損毀嚴重,存在超期服役的現象,成了當地農田水利建設的短板。近年來,盡管茌平縣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建設項目,以及2015年起實施的涉水涉地資金整合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存在的短板已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要補齊這塊短板,必須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性,加快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創造有利于農田水利發展的市場環境。同時,應創新投融資體制,利用民辦公助、先建后補、稅收優惠、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要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做好試點示范工作。
為此茌平縣水務局從積極爭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落實管護主體責任、頒發兩證一書、大力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1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小農水項目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投入,茌平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為了保證小農水工程建設取得成效,茌平縣整合農業、水務、農業綜合開發辦、國土等部門的技術力量,邀請省、市有關部門的相關專家進行指導,對茌平縣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將國家農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及水利項目等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并將每年土地出讓金的10%~20%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確保了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
從2011年開始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茌平縣共涉及全縣7個鄉鎮,總投資近1.6億元,受益面積達9 333.33 hm2,畝均投資1 200多元。主要投資于農田水利相對薄弱地區的基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包括新打機井、維修舊井、新建小型泵站等。項目區所有機井均配套射頻卡控制器,實現一卡澆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在項目區內配套建設變壓器,保證了項目區機井和泵站的用電需求。小農水項目的實施極大的改善了當地的灌溉條件。除此之外,還積極爭取小農水項目維修維護資金,用于項目區內損毀水利設施的維修維護,確保了小農水項目長久的發揮效益。
1.2切實做好產權移交,落實管護主體責任
工程建成后,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將項目區所屬的泵站、機井、低壓管道以及配套工程及設備的使用權和管理權無償移交給項目區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落實管護主體責任,配備了辦公場所和管理人員,制定完善了協會章程、財務制度、工程管理制度、灌溉用水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同時,在項目區各村成立了用水戶分會,加強日常維護與灌溉用水管理。協會登記造冊后建立工程管理臺帳,由用水戶協會負責工程運行管理。灌溉用水戶協會管理,由用水戶協會進行產權登記,制定水費收繳、運行管理等規章制度,做好工程后期運行管理工作。另外,進一步加強了基層服務組織建設,成立了14個鄉鎮(街道)水利站,在全縣732個行政村選出了732名村水管員,為農民用水戶協會提供無償技術服務。
1.3頒發兩證一書,加強責任意識
按照有關政策規定,結合當地實際,以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為前提,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移交給村集體、農村基層用水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其他用水戶等。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權部門頒發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使用權證書,證書格式統一監制,內容主要包括工程名稱、產權人、使用權人、工程位置、工程狀況(類型、數量、功能、建設年代、完好程度等)以及使用情況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權部門與工程設施使用權所有者簽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協議書,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及管護工作臺賬,明確管護責任。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已約定流轉給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地域內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由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用管理,按相同程序辦理使用權證書。
1.4大力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茌平縣政府按照“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要求,以鄉鎮水利站為中心,以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村級水利員為依托,逐步建立起“三位一體”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切實提升基層水利公共服務效能。
根據要求全縣基層水利服務組織已全部建立,14處鄉鎮水利站已全部垂直管理,抗旱防汛專業服務隊伍發揮著重要作用,已落實人員編制70人。按照“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定期考核、合理流動”的管理規定,推行村級水利員公開選拔、聘用制度,公開選聘了732名村級水利員,組建了14個抗旱防汛供水服務隊,建立了14個農民用水者協會,732個分會,培訓村級水管員1 400余人次,經統一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鄉鎮水利站對村級水管員負責業務指導工作。
目前各鄉鎮根據服務內容不同,均成立了水利設施維修隊和公益性抗旱工程管理隊,配齊了工程技術人員和安裝工、維修工,并在防汛抗旱指導、水利工程管護、水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為方便全縣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指揮與調度,按照省水利廳要求,及時開通了116服務熱線,解答群眾關注的問題,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1.5積極完善工程運行機制
在鄉鎮供水協會的指導下,成立項目區農民用水戶協會,并在水利、物價等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遵循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原則,制定了工程水價改革方案,根據各分灌區的資產和設計情況及水利工程水費計收核算辦法,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核算水價,批準后的水價作為供水協會向項目區各村用水戶收取的合同水價。項目區內以村為單位成立分會,分會人員由各村用水戶推薦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有一定技術基礎的人員組成,鎮供水協會負責對其進行技術培訓并制定操作和維護規程,分會人員按照協會章程進行管護。
同時,根據用水需求,由用水戶向各村供水分會提出用水申請,分會負責將情況報鎮供水協會,鎮供水協會根據總體情況統籌安排灌溉次序和灌溉水量,同用水村和鎮供水協會簽訂用水合同,協會按合同按方向用水戶收取水費。
通過以上措施,茌平縣努力推動農田水利建設走上科學發展、良性運行的軌道,積極改善灌溉困難地區的灌溉條件,改變以往緊鄰徒駭河等優質灌溉地表水源卻用不上、用水難的局面,開創“一人一卡一鐵锨”的新型灌溉模式,真正補齊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短板,為農業的豐收奠定了基礎,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責任編輯趙其芬)
S27
B
1009-6159(2016)-07-0047-02
2016-01-08
李博(1982—),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