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J.Zhang, James W.Du, Jerry J.Wang, 張 軼
(1.美國佐治亞大學 國際體育管理研究中心,佐治亞州 雅典 30602; 2.美國天普大學 ??怂股虒W院,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 19122;
3.上海大學 體育學院,上海 200444)
?
?特稿?
體育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檢驗中的核心問題
——體育管理學研究設計、測量和分析系列
James J.Zhang1,James W.Du2,Jerry J.Wang1,張軼3
(1.美國佐治亞大學 國際體育管理研究中心,佐治亞州 雅典 30602; 2.美國天普大學 福克斯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 19122;
3.上海大學 體育學院,上海 200444)
摘要為引導青年學者開展高水平體育管理研究,本系列論文(由6篇文章組成,未來2年內陸續向讀者呈現)旨在闡明中高級科學研究理念、研究流程、設計應用、測量方法、數據分析,及它們的集成性和在體育管理理論檢驗與發展中的功能。首篇將綜述體育產業發展的背景信息,指出日益增長的科學研究需求和激烈的學術競爭環境,并討論在體育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檢驗中的核心問題。最后,揭示系列揀選內容所遵循的基本邏輯。
關鍵詞體育管理; 科學研究; 理論框架; 測量評價; 市場分析; 設計
DOI10.16099/j.sus.2016.01.002
Critical Issues in the Theory Building and Testing of Sport Management—Design,Measurement,and Analyses in Sport Management Studies: A Tutorial Series∥James J.Zhang1, James W.Du2, Jerry J.Wang1, ZHANG Yi3
AbstractWith an intention to help guide young scholars to conduct high-quality sport management research,a tutorial series is being developed to illustrate intermediate to advanced level of concepts,methodologies,and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design,measurement,data analysis,and their integration and function for theory testing and development in sport management.There are a total of six articles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In an effort to present the series in a logical progression,the current article first provides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growth of the sport industry,increased needs for scientific inquires,and competitive research environment; then,it proceeds to discussing some critic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ory testing and building in sport management research.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laying out rationale for sele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tutorial series.
Keywordssport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ory framework;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market analysis; design
Author’s address1. Intern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30602, Georgia, USA; 2.The Fox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19122,Pennsylvania,US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1體育管理科學研究的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域和文化的畛域正逐漸被逾越,經濟自由化的擴大使得許多國家從中獲益。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及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體育所蘊含的價值和經濟功能愈發被認同。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制定并采用了將體育作為經濟催化劑的全局性策略,試圖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和提高大眾體育參與水平,推動城市社區轉型、激發市場生機、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商貿環境和旅游目的地形象、豐富居民生活內容、培養積極生活方式、增強社會和諧、提高組織內部協作和工作效率。
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如美國1990年的體育產業總值為213億美元,到2014年已超過460億美元,其規模發展之迅猛可見一斑[1]。在其他大洲與地區,體育產業的增長趨勢也與美國趨同。2001年美國遭受了恐怖襲擊及接踵而來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使其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但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較快,在過去的15年總值以超過2倍的發展水平逆勢增長。美國體育商業交易遍布許多相關的商業部門,其產值占比如下:廣告和代言占14.1%、體育用品占13.2%、觀賽花費占12.9%、體育經營費用占11.99%、體育博彩占9.86%、體育旅游占8.38%、體育專業服務占7.95%、醫療費用占6.57%、特許產品經營占5.48%、媒體轉播權占3.64%、體育贊助占3.34%、設施建設占1.29%、體育多媒體占1.15%、體育互聯網占0.12%。
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同,美國的體育產業并不依賴于承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而是通過一系列由各類體育聯盟、賽區協會、球隊和媒體組織的大、中、小型賽事,將體育文化根植于社會各個階層,使體育成為美國民眾生活中一項最普遍的休閑娛樂選擇,從而奠定體育產業的經濟基礎。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眾體育和職業體育的興起成為當時這項新興產業——體育產業的奠基石。近20年,觀賞型體育的發展尤為顯著,所創造的收益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長。參與型體育包括各類健身、鍛煉及體育俱樂部活動則成為另外一個規模迅速擴大的體育產業領域。這一發展趨勢恰巧詮釋了當今美國民眾為過度肥胖、醫療花費擔憂,迫切需要一種積極運動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的社會狀況??傮w來說,體育產業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①體育成為被《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和《財富雜志》認可的主流產業;②體育與政治、教育、經濟、宗教和外交關系等社會領域聯系密切;③體育幫助解決當今美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④體育成為好萊塢電影、媒體報道和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文化符號[2]。
中國政府在競技體育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政府職能轉變,體育產業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政府重點關注、大力投入和資助的主要產業之一。中國成功地申辦了一系列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如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彰顯了其在體育產業領域的發展成就及潛力。如同其他國家一樣,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在中國已由過去大眾關注的熱點提升為現今重要的國家行為事件。通過舉辦大型體育比賽宣傳與促進城市發展已成為國家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運動員代表國家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創造佳績,同時,國家對外展現其容納多民族文化之寬廣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超常大氣。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不僅肯定了體育產業對于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進一步提出:體育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它將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增強人民體質、促進國家團結、提升國家形象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3]。
體育產業是一個具有高滲透性和交叉性的產業。新興行業的形成無疑將創造大量具有行業特征和極富有挑戰性的就業機遇。基于行業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特定工作職責,這些就業機會通常會在下述6種相關領域中出現:①政府管理部門;②市場營銷部門;③體育產業創新領域;④媒體;⑤法人代表;⑥其他與體育產業相關的部門。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日漸成熟,除了目前發展良好的中超聯賽和CBA聯賽,將來還會涌現出更多具有商業價值的職業聯賽。體育競賽表演業的興盛將使相關人才需求激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統攬全局的決策型人才不可或缺,他們應站在未來經濟發展的角度,對聯盟所有經營活動做出決策,并始終掌握聯盟的發展方向。盡管決策層承擔的責任和權力更大,但不能離開各級、各部門管理人員的通力協作。因此,為了確保聯賽平穩運作,職業體育需要下述各類人才:聯賽主管、聯賽行政人員、球隊經理、財務總監、教練員、醫務人員、辦公文員、銷售經理、營銷主管、媒體公共主管、社區公關主管、賽事主管、場館及設備主管、球員教育與關系主管、法律顧問和體育經紀人。上述專門職務往往要求潛在受聘者具有相關背景、資歷及接受特殊訓練的經歷,如通曉聯盟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球員合約和勞資協定[2]。
體育產業的交叉性特點又要求相關人員成為既能把握宏觀經濟方向,又具備體育產業微觀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4]。Mullin等[5]指出,體育產業自身蘊含了許多有別于其他行業的特點,如無形、稍縱即逝、體驗式、主觀、多樣化、變化莫測、戲劇性、生產與消費同步、競爭與合作共存、有益社會、產品顯著、個人認同(識別)、構成與規則簡單、普遍吸引力、高間接收入、免費宣傳和顯著的名人符號。許多學者[4,6-7]指出:為了適應體育國際化的激烈競爭,現代體育組織必須改進自身的管理經營方法以保持其有效的市場競爭力?,F代體育組織的領導者應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跨行業技能和高瞻遠矚的決策型人才。文化、宗教、傳統、政治、法律、政策規定、交流方式、語言、術語和不同市場環境(如國際市場、本國市場和地方市場)的差異性,進一步增加了決策者為體育組織制訂和執行發展策略的難度。
體育產業的行業知識和技能來源于高水準的專業培訓。學徒或組織內部的傳統學習模式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專業性方面都不適應當今復雜的市場環境。在西方國家,體育產業的職業準備(如職員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依賴于大學及其他教育機構提供的專門課程體系。在大學里,教授們所具有的理論知識、學術素養、專業技能和教育經驗能夠預估受訓人員將來的職業發展。除了溫習已有的知識,與時俱進并具競爭性的職業準備課程更注重于探索新的知識、提供前沿的信息、探尋有實效的應對措施和提高受訓人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迎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在過去30年,全球越來越多的大學設立了體育管理專業,旨在培養既具備體育科學專業知識、技能,又深諳商業管理的復合性人才。在美國,有超過550個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本科及(或)研究生體育管理教育。根據卡耐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它們當中的許多機構是屬于一類或二類的研究型大學,其主要任務和功能之一便是通過綜合分析現有的知識創建新的知識體系。
北美體育管理協會(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簡稱NASSM)及其會刊《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簡稱JSM,創刊于1986年),旨在促進體育管理領域的研習、學術論文寫作和專業發展。隨后在1993年,歐洲體育管理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簡稱EASM)及其會刊《EuropeanSportManagementQuarterly》(簡稱ESMQ)創立。1995年,澳洲體育管理協會(Spor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簡稱SMAANZ)及其會刊《SportManagementReview》(簡稱SMR)創立。在體育管理領域,這3個組織被公認為是引領學科發展的先驅,它們旗下的雜志也由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收錄,其中《SportManagementReview》在2015年影響因子最高。之后,2002年亞洲體育管理協會(Asian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簡稱AASM)成立,2009年拉丁美洲體育管理協會(Asociacion Latinoamericana de Gerencia Deportiva,簡稱ALGEDE)成立,2010年非洲體育管理協會成立。這3個協會都創立了自己的會刊,但到目前為止,還未被SSCI收錄。為了加強上述6個地區體育管理協會的交流與合作,進而促進全球范圍內體育管理學科的研究、教學、學習和專業實踐,世界體育管理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簡稱WASM)成立于2012年,但至今未創立自己的會刊。
SSCI遴選期刊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將針對期刊進行多方位的評價,如研究視角、審閱程序、遴選文章的科學嚴密性、被引頻次、個人和圖書館收錄情況;最為重要的是,期刊在本學科頂尖學者中的學術聲譽。SSCI期刊所選用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是高水準的研究成果,但是它們中的大部分往往優于非SSCI期刊選用的文章。除了JSM、ESMQ和SMR之外,還有一些與體育管理相關的SSCI期刊,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Marketing&Sponsorship》《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Finance》和《JournalofSportEconomics》。作為體育市場學會的官方期刊,《SportMarketingQuarterly》(簡稱SMQ)在西方高等院校中被公認為是體育管理學研究領域的頂尖期刊之一,并正在接受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對候選SSCI期刊進行的審核程序。由于體育管理學領域的SSCI期刊數量有限,許多學者將他們完成的體育管理類研究發表在主流商業管理、心理學、社會學、法律、新聞學或其他社會行為學領域的SSCI期刊上。這種做法的優點在于這些通常意義下不隸屬于體育管理學的期刊可能具有較高的“影響因子”,而缺點在于很多出色的研究成果無法得到體育管理領域學者的承認和引用。
毫無疑問,刊用主流、時興的研究成果能夠提高期刊的發行量、被引頻次、聲譽和排名。然而,熱點問題就像一個“移動靶”,有些歷久彌堅,有些卻只是曇花一現。在體育管理學領域,學者們對于體育消費者行為、品牌價值、服務質量、全球化市場、體育促進發展、體育遺產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形式多樣性、體育領導、信息技術(如傳媒產品和電子游戲)和定量方法論等主題的研究由來已久,且至今仍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當發現一些學者傾向于揀選時興話題作為研究方向時,絕大多數西方研究機構認為這樣的方式并不利于造就學術大師,因此,鼓勵學者們專攻一個或少數幾個研究方向。
2體育管理研究的焦點
2.1理論研究的意義體育管理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學科在于其能夠通過資料信息的累積、應用和合成分析數據關聯性,并推斷研究的范式和原則,從而建立一個持久、穩定的機制,創造新的知識體系。學生、受訓人員和專業任職人員在體育管理課程的學習中獲得的新知識,能夠被應用到體育產業的具體實踐當中,進而提升體育組織的工作效力、效率和發展水平。約30年前,NASSM的成立標志著對體育及體育組織的管理模式和原理進行正式、有組織的研究調查?,F今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導致研究調查變得越來越復雜,筆者希望通過圖1闡明:體育管理學研究要從多視角出發,而最終研究的智慧須由身體的各個部分匯入思想。測量方法與統計分析是研究設計和過程的支架;而專業實踐和寫作技巧與能力被認為是研究設計和過程的“左膀右臂”。一個或多個理論引發了研究設計和過程的所有輔助要素,并指導它們如何貫穿整個研究過程。最后研究過程將折回到其引用的理論。

圖1 體育管理科學探索過程
理論是在特定環境下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及發展規律的合理闡釋[8]。Sutton等[9]指出,理論解釋了現象間的本質聯系,解答了特定行為、事件、結構和思想背后的原理。它通過確定先后順序和相互聯系的原理、時序和發展形式,強調因果聯系的本質。Wacker[10]指出,理論必須具備4個基本標準:概念性的定義、范圍的限制、關系的建立和結果的預測。第1個標準至關重要,因為其表明了理論始于測量評價。詳細具體的測量方法是理論存在的前提。理論應在實踐中具備可被測量檢驗的特質,否則便不能被歸于“好”的理論。此外,好的理論要具備唯一性、簡約性、保守性、概括性、內部一致性、實證風險性及抽象性的特點。概念化的理論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分析的框架,有利于實踐的高效運作,同時,概念化的理論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條件。
Costa[11]對體育管理領域內知名學者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學者在從母學科采選理論以及發展體育管理自身理論兩方面均有不足。Chelladurai[12]、Slack[13]和Doherty[14]指出,近年體育管理領域所采選的理論多源于主流商業管理和其他社會科學。這些理論被引入體育管理領域(用以驗證在體育管理方面知識產生過程是否可行)并在其中加以驗證。這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生產途徑,然而考慮到體育產業的獨有特點[5,15],以及建立一個獨具特色的體育管理學科的需要[16],一些體育管理學科中特有的理論、主張及(或)最佳實踐方式正在被提出、被檢驗,有些已逐步成型。Chalip[16]闡明,如果體育管理學并不僅僅是將一般性的管理原理應用于體育領域,那么在體育管理中必有一些特有的內容、議題、關注點、焦點或流程。筆者[17]強調,如果直接采用商科或其他社會學科中的測量評價體系,而不做相應的修正或改進,則無法充分反映體育管理領域的獨特之處。經常被遺漏的就是那些能體現一個或多個體育產業所特有的功能和過程變量,以及在體育產業領域中有形、可操作、可修改和可直接解釋的變量。
2.2理論化過程縱觀人類歷史,人們通常采用不同的習慣和方法追求真理,獲取和積累知識,探究世界以及解決理論與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這些習慣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堅韌不拔的品質、直覺判斷、個人經驗以及邏輯推理。然而,很多傳統方法缺乏客觀性和對背景與環境的控制,致使不能對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查、復制和概括。正是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才得以顯著提高。以系統性、邏輯性、經驗性、還原性和可復制性為基本特點,科學探究需要經歷以下過程:確定問題,提出假設,收集和分析數據以及解釋結果[18-19]。
繼科學研究方法之后,定量、定性和復合式研究方法成為3種普遍的探究策略和范式[20]。定量研究源自自然科學,它假設現實或研究參數相對穩定,可直接測量,合乎理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般性。一個典型的定量研究調查包括確定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啟動研究程序,控制外部變量,并采用合適的統計及數據分析方法對實證結果作出解釋[18]。研究問題通??梢詮膽糜谔囟ū尘跋碌默F有理論及相關文獻或一般性常識中推導而來。它反過來決定假設論述、具體問題的研究調查方法和對結果的解釋[19]。對于定量研究而言,研究策略通常包括真實驗、嚴密程度較低的準實驗、相關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如調查和觀察)。近年較新的定量策略涉及更復雜的實驗,其中有多變量數據分析(例如因子設計和重復測量設計)。除此之外,還有結構方程模型,其中含因果路徑和多變量整體強度識別。對于所需數據,通常需要從儀器中預設的問題、行為或性能數據、姿態數據、觀測數據或普查數據中獲取和收集。
不同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遵循歸納推理過程。它借助從個別情況下獲得的信息產生研究問題,推出研究主張,甚至得到答案,即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推導過程。根據Baumgartner等[18]、Creswell[20]以及Strauss等[21]的解釋,定性方法是探究者通常以建構思維和參與性視角為主要依據提出主張觀點,并在不控制研究環境、條件或外部變量的前提下,在自然情境下開展調查。定性研究假設所涉及案例具有特殊性,結論會受案例情境的影響。從研究中衍生出的主張和觀點還不足以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理論。這一研究調查范式可以通過多種策略進行,如傳記研究、現象學研究、民族志研究、零理論根基推導研究或案例研究。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從收集的開放式數據中提取具有共性的主題。定性分析數據采集的過程通常包括訪談、觀察、小組討論、錄音錄像、出版或收藏、文字和圖像分析、編年史文件分析等。例如,在開展民族志研究時,調研者試圖從研究參與者的視角理解一般過程、行為或其中的相互作用。這個過程需要開展多個階段的數據收集。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不同組別的切分最大化地反映潛在的差異性與共性,通過不斷比較現有數據與浮現出的不同主題,更好地了解更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和機制。
很顯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千秋。兩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被用來解決實際情境中出現的研究問題。偏向采納任何單獨一方都不能充分發揮兩者結合起來所產生的優勢。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的復合研究方法對體育管理學科建設價值深遠,意義重大。學者們已開始關注體育產業的獨特性,并致力于將其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事實上,這遠遠不是選擇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就能解決的。如今,研究者更關心的是兩者之間連續性的轉換,及應如何選擇定性與定量的最佳結合,解釋不同的研究問題。通過采用復合式研究方法,研究者會根據實際需求(如結果導向、問題或多元化)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如2種方法同時進行或先后進行)更好地解釋研究現象;因此,根據研究中面對的各種情境及環境因素,制訂最適合的研究方法及流程尤為重要。例如:①采用主流商科或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論,根據具體的體育研究背景調整或修訂這些理論;②將源自體育科學的理論及測量模型進行擴充,尤其注重將其應用到其他相關領域;③制訂新的或修改現有的量表來解釋體育產業環境背景的多元化和多樣性[17]。
文獻回顧和綜述是實證研究的基礎。它是確定研究課題,提出研究問題,推出一個或多個實證假設,選擇合適調研方法的先決條件。在定量研究中,相關的理論、理論的應用以及相關調查結果都在解決問題和提出假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調查者會采用演繹推理思維,即研究者首先根據特定理論對某一現象進行縝密的邏輯解釋,在此基礎上生成可以經過實證檢驗的研究問題和假設測試這種理論解釋是否適用于當前的數據及研究背景。通過系統性和漸進性的實證檢驗,學者可以不斷地對相關理論的應用范圍進行修訂。最終可以形成一種有利于理論和研究領域發展的良性機制[17]。
在通常情況下,理論是研究的驅動力。例如,Ajzen等[22]的理性行為理論試圖解釋和預測個人行為方式。理論指出,人的信念是一種態度認識的集合表現。它可以通過直接觀察,接受外部來源信息的刺激,或自我產生的推理過程的影響而形成;而后兩者對改變人的信念認知并進一步影響人的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理論上,認知將確定人的態度和主觀規范,而這些態度和主觀規范也進一步決定他們的意圖和相應的行為。認知、行為意圖和行為舉止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順序關系。通過采用推導演繹的研究范式,Jin等[23]研究了居民關于支持北京綠色奧運精神和在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進一步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認知水平、認知環境影響、態度、行為意向和實際行動之間的關系。與理性行為的理論前提相吻合,研究結果論證了北京市居民對綠色奧運的認知水平、認知環境影響、對待綠色奧運的態度、行為意圖,以及支持綠色奧運和在奧運會主辦城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實際行為之間存在的內在必然聯系。
根據理論所涉及的復雜性和概念的多樣性,多個理論可能會被采納并應用于制訂實證調查的理論框架。這將反過來指導研究問題和實證假設的推導過程。例如,Chen等[24-25]開發了一個理論模型,用來研究與大學體育設施贊助冠名權相關的消費者屬性。體育設施冠名權是一種增長最快、最有價值的贊助形式。專業大型聯賽中的有限資源使得企業都紛紛在大學體育中尋找行銷機會。雖然大學體育對于贊助商投資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但它們也面臨著潛在的負面影響。例如,高校的利益相關者如何看待和回應體育場冠名權的贊助是企業和大學管理層關心的一個主要問題。通過回顧文獻,一個評估消費者對冠名權贊助觀點(有關冠名權贊助的認知、商業化的態度、團隊和體育場的鑒定,財務狀況的認知以及感知的契合)的多維因素的理論框架的有效性被提出、檢驗并被確認。為了進行這項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的理論,在提出研究問題和形成假設時,也考慮了相關的研究結果。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計劃行為理論[22];信念、態度、行為意向層次模型[26];基于品牌資產理論的消費[27];社會認同理論[28];團隊認同[29]和產品匹配假設[30-31]。預計得出的理論框架,將為全面審視高校體育項目的利益相關者如何認識和回應企業有關大學體育設施的冠名權贊助,提供一個研究方向。
理論通常描述概念之間的關聯和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作用去影響現象。準確地測量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結構是調查研究中運用理論的前提條件。Kerlinger[32]解釋說,一個概念可以由它的組成結構、部分或成分來定義。根據Zhang等[33]的研究,研究人員經常采用各種理論進行實證調查,把確定一個概念的結構或觀點(即尺寸或因素)作為他們測量不同概念或開發一個新的理論之間關系的第1個步驟。Wood[34]表示,不管測量研究采用何種調查方法,都非常有必要建立能夠恰當代表概念本身的有效量表。這之后應是進行結構效度的統計測試,可預測性和可靠性測試。
綜上,在體育管理學研究中,理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滲透于研究調查的每一個步驟和研究報告中的每一個部分。體育管理的學者們仍面臨的挑戰性課題至少包括以下2個方面:①如何在特定的體育管理研究背景下,以最佳、特別和準確的方式應用和闡釋一般組織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理論;②如何在特定的體育管理研究背景下,以最佳、徹底和明確的方式發展這些理論,以及如何使這些理論有可能在更廣的體育產業領域有更多的適用性?直觀地說,若要建立一個獨立的體育管理學科,就需要更新和發展該學科的相關知識及理論框架。
3系列構成
近年來,筆者在與許多來自中國的優秀研究生、博士后和訪問學者的交流過程中發現,這些年輕學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系統、整體的研究方法培訓,以及合理應用研究方法的能力。除了對研究調查的目標、功能及其與理論建構和檢驗的內在關系缺乏廣泛的理解,年輕學者在研究設計、測量方法和(或)分析方案方面也未受過系統的訓練。這導致他們不能確保和提升研究工作的整體水平,不能將研究行為與問題相結合,不能實現理論構建和檢驗目標,進而不能為服務于體育產業運作的知識儲備做出貢獻;同時,也難以將不系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SCI期刊上。
為了引導青年學者開展高水平的體育管理研究,筆者和研究團隊擬撰寫本專題系列,旨在闡明中高級科學研究的理念、機制、程序以及它們在研究設計中的應用;測量、數據分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檢驗與體育管理發展的集成性。在本篇之后,還有5篇系列文章將在2年內陸續發表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上。在每一篇文章中,除了詳盡介紹和說明某種研究方法的操作概念、分析機制和執行步驟之外,還將提出與方法應用、調查指導、理論建構流程和研究應用范例相關的特殊問題、假設,進而引導讀者完成整個動態學習的過程。
第1篇文章是關于相關性和回歸研究。雖然頂級SSCI體育管理期刊鼓勵研究者使用多種研究方法,但絕大多數在中國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章仍然以相關性研究為主。相關性研究是研究2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該文涉及討論的話題包括:二元分布、Pearson相關、假設檢驗、簡單回歸、估計的標準誤、多元回歸、 邏輯回歸、普通最小二乘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第2篇文章是關于測量研究及相關議題,著重討論量表構建、開發、修改及驗證全過程。量表對于體育管理研究有著特殊意義。它是一種重要的計量心理學研究方法,評估體育消費者在認知、情感以及行為相關領域中的心理學概念。通常量表構建需要研究者經歷一系列嚴謹的科學步驟。①研究者需要將目標概念進行定義。這個過程涉及鑒別量表的心理學結構屬性(如反射型或構成型)??傮w來說這是一個定性分析的過程,包括對過往相關文獻、采訪、觀察、目標組討論及案例分析進行評估和回顧。目的是幫助研究者確定目標概念的本質以及相關維度、方向和主題的屬性。②一旦對目標概念定義完成,研究者可以延用以下步驟對量表進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內容效用分析、Q分類分析以及量表的初步效用試點測試。在這之后,量表將發送到目標人群進行進一步測試。所收集的數據將通過探索性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即EFA和CFA)評估、細化,并進一步驗證。具體而言,該文將對以下3種效用驗證的具體步驟進行著重討論:概念有效性(如聚合有效性、判別有效性和因子有效性);內部一致性和穩定性;統計結論有效性(如預測有效性、同時有效性、客觀性、通用方法誤差、等效性和普遍性)。
第3篇文章側重于討論結構方程模型(SEM)。事實上,SEM已在第2篇文章中關于CFA分析的部分中有過初步涉及。結構方程模型的根本目的是使用一種推導論證型方式確認假設的“因果模型”在多大程度上擬合實驗數據。具體而言,該文重點討論如何將重要的SEM概念運用到實際的數據分析當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及相關技術手段將被充分討論,它們包括模型確定、識別、估計和假設檢驗。此外,對目標概念及量表、度量模型和結構模型、路徑分析及結構回歸分析的相似與不同也做了詳盡地解釋。值得注意的是,SEM的一個關鍵優勢還在于結構關系的測試與測量模型的驗證可以并應同時進行。驗證過程需要通過CFA及多變量回歸分析完成。這個過程的目的是檢驗一組相互關聯但又代表不同概念的外生和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網絡。該文還將對調解變量及中介變量的概念及其影響進行說明。其執行程序中的細節,以及有關的數學算法的一般信息將會在文章中被提及。最后,列出目前最為常用的8個適用SEM的統計軟件(如AMOS、LISREL、EQS和Mplus等),并對它們的特性和功能逐一分析和解釋。
第4篇文章側重于實驗研究設計及相關的統計分析方法。文章對實驗研究的基本概念進行梳理,對其在體育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進行解釋。同時,該文也對實驗的邏輯和不同的實驗設計種類、假設及分析過程進行詮釋。通過展示具體案例對封閉實驗、現場或實地實驗及自然實驗的相似與不同、內部和外部的有效性、隨機分配、因果關系的測試以及重點操控檢查進行了具體講解。在此基礎上,該文對體育管理中實驗和準實驗之間的區分進行了討論。不同形式的單向和階乘獨立組別設計及方差重復測量分析也有所涉及。最后,將與實驗設計相關的統計研究方法進行回顧整理,如統計編碼程序、一般線性模型分析、方差分析、協方差分析及回歸分析。
第5篇文章是關于時間序列分析在SEM中的應用。它屬于SEM高級研究方法的范疇,主要考量目標概念及關系測試是否具有時間穩定性。這種研究方法通常被定義為潛在發展軌跡模型 (LGCM)。LGCM的發明是為了幫助研究者系統地理解人類行為變化的過程以及潛在的因果關系。這篇文章嘗試向讀者介紹LGCM的功能及優勢,它特別適用于研究者分析面板或者時間序列數據。其根本的目的是幫助研究者了解時間序列研究的重要性和實現時間序列分析的可能性。該文將介紹如何通過使用LGCM對變化過程、人群間隨機效用進行分析和建模;如何對時間序列相關的實驗假設進行驗證;最重要的是,如何構建有效的時間序列理論。研究者必須認識到體育管理研究應超越傳統的橫斷面研究范式,經典橫斷面研究是基于所有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屬性都相對穩定,不會在短時間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個假設之上。例如,在傳統的SEM研究中,橫斷面研究方式非常常見。它的弱點是研究者很難接受否定假設模型,從而導致模型確定和識別的一類錯誤率上升。事實上,目前在體育管理期刊中發表的SEM文章很少使用時間序列研究。 這種缺失正好可以通過LGCM這項技術填補,它可以更好地捕捉體育消費者的行為軌跡。這個軌跡可以通過2個基本變量(起始點和變化率)在建模中實現。同時,該文對傳統的時間序列研究方法也進行了系統評估。最后,對LGCM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術進行了解析,如數據結構要求、缺失值分析、單一發展模型分析、多維發展軌跡分析等。該文對今后體育管理中關于發展型研究課題具有啟示。
此外,如果可行,將繼續撰寫一篇有關定性研究的附加文章。與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遵循的是歸納推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產生研究問題、提出研究主張,甚至從特殊個體或群體獲取信息來提供研究答案。最近幾年,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人數與日俱增。這種變化可能源于定量研究不能保證理想的實證結果,也可能由于調查人員正在嘗試尋找適用于不同體育研究背景的知識和理論框架。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這一研究范式涉及多種策略,如傳記研究、文檔研究、案例研究、本土化研究、制造品研究、檔案研究、現象學研究、民族志研究、錄音錄像、文本和圖像以及零理論根基推導研究。其中研究人員在從數據中發現主題為主要意圖的前提下,收集新產生的開放式數據。該文將闡明不同的定性研究方法。例如,在進行零理論根基推導研究時,研究者試圖理解參與者固定思維中的一般過程、行為或交互作用。這個過程包括進行多個階段的數據收集和研究參與者不同部分的理論抽樣,目的是以最大限度提高群體的相似性和信息的差異性,深入了解分類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不斷對數據、論斷與主題的新興分類進行比較。
4結束語
筆者代表研究團隊感謝《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提供的平臺,向在中國從事體育管理研究的青年學者傳達我們在科學研究中的理念、流程和方法。中國體育管理的未來屬于新一代的年輕學者,由衷地希望他們助力于中國體育管理學科的建設,從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Plunkett Research.Sports industry trends & statistics[EB/OL].[2014-11-11].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sports-recreation-leisure-market-research/industry-statistics
[2]Gilmour T R,Lanie A D,于濤,等.新體育概論——終身身體活動:知識和實踐[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5:299-323
[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Zhang J J,Chen K K,Kim J J.Leadership on a global scale.In J F Borland,G M Kane,& L J Burton (Eds.).Sport leadership in the 21stcentury [M].Burlington,MA:Jones & Bartlett,2014:327-346
[5]Mullin B J,Hardy S,Sutton WA.Sport marketing(4thed.)[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4:147-162
[6]Means J,Nauright J.Going global:The NBA sets its sights on Afric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2007,9(1):40-50
[7]Pfahl M E.Key concepts and critical issues.In M.Li,E.W.MacIntosh,& G.A.Bravo (Eds.),International Sport Management[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1:3-29
[8]Zima P V.What is theory? Cultural theory as discourse and dialogue[M].London,England:Continuum,2007:3-13
[9]Sutton R I,Straw B M.What theory is not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40(3):371-384
[10]Wacker J G.A definition of theory:research guidelines for different theory-building research methods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8,16(98):361-385
[11]Costa C A.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sport management:A delphi study[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5,19(2):117-142
[12]Chelladurai P.Sport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992,6:215-219
[13]Slack T.From the locker room to the board room:Changing the domain of sport management[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996,10(1):97-105
[14]Doherty A.“It takes a villag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or sport management[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3,26(1):1-10
[15]Pitts B G,Stotlar D K.Fundamentals of sport marketing (4thed.)[M].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112-217
[16]Chalip L.Toward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6,20 (1):1-21
[17]張建輝,李海.體育賽事市場需求及運營的國外研究進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4):1-5
[18]Baumgartner T A,Hensley L D.Conducting and reading research in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4thed.)[M].Boston,McGraw-Hill,2012:4-66
[19]Thomas J R,Nelson J K,Silverman S.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6thed.)[M].Urbana-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1:3-48
[20]Creswell J W.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ed.) [M].Thousand Oaks,CA:Sage,2003:33-80
[21]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8:3-64
[22]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 J.Kuhl& J.Beckmann (Eds.),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11-39
[23]Jin L,Zhang J J,Ma X,Connaughton D P.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2008 Beijing Green Olympic Games[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1,11(3):275-300
[24]Chen K K,Zhang J J.Examining consumer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collegiate athletic facility naming rights sponsorship:De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1,14(2):103-116
[25]Chen K K,Zhang J J.To Name it or not? Consumer perspectives of collegiate athletic facility naming rights sponsorship[J].Journal of Issues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2012:5:119-148
[26]Madrigal R.Social identity effects in a belief-attitude-intentions hierarchy: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ponsorship[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1,18(2):145-65
[27]Keller K L.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1-22
[28]Tajfel H,Turner J.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In W.Austin & S.Worchel (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Monterey,CA:Brooks/Cole,1979:33-47
[29]Wann D L,Branscombe N R.Sports fans:Measuring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te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1-17
[30]Kahle LR,Homer P M.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A social adaptat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5,11(4):954-961
[31]Kamins M A.Celebrity and non-celebrity advertising in a two-sided context[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89,29(3):34-42
[32]Kerlinger F N.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Educational,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quiry (2nded.) [M].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1973:2-70
[33]Zhang J J,Connaughton D P,Byrd C E,et al.Formulating a questionnaire for marketing studies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game attendance:A review of literature.In J.James (Ed.),Sport market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 [M].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93-212
[34]Wood T M.The changing nature of norm-referenced validity.In M.J.Safrit& T.M.Wood (Eds.),Measurement concep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89:23-44
文章編號1000-5498(2016)01-0004-08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通信作者簡介:張軼(1979-),女,湖北武漢人,上海大學講師,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Tel.:13918666846,E-mail:zhangyi3270@i.shu.edu.cn
作者簡介:第一James J.Zhang(1963-),男,天津人,美國佐治亞大學國際體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美國體育科學研究院院士,曾任北美體育管理協會(NASSM)主席,榮獲“厄爾F·齊格勒獎”;E-mail:jamesz48@uga.edu
收稿日期:2015-07-25; 修回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