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摘 要: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R&D溢出的兩條重要渠道。主要利用我國1987—2012年的有關FDI和OFDI的數據,通過Stata17.0統計軟件工具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就有負相關關系,O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整體來說還是成比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二者的交互作用對我國的R&D和我國的專利申請授權數會有正有負,對技術的進步的影響還是不能太早地下定論。
關鍵詞:FDI;OFDI;技術溢出;逆向知識溢出;技術水平
中圖分類號:F74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185-04
一、文獻梳理
外商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對外直接投資(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國際R&D溢出的兩條重要渠道。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通過FDI和OFDI獲取國外先進知識技術、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
對FDI的研究大都基于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國內外的學者也在此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Blomstrom 和Persson(1983)、Blomstrom和Wolff(1994)、Aitken和Harrison(1999)、Keller和Yeaple(2003)、何潔(2000)、沈坤榮和耿強(2001)、潘文卿(2003)等。結論也大都趨于一致:FDI具有技術溢出效應,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具有正向的影響關系,外商直接投資渠道的國外R&D存量顯著提升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
關于OFDI 對技術進步具有母國效應的研究也最先源于國外學者對發達國家OFDI的研究。20 世紀90 年代,Kogut 和Chang(1991)[1]發表的《技術能力與日本在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最早發現了OFDI 存在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接著有一系列的學者采取類似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相類似的研究結論。大多數學者研究OFDI,是從母國對外投資的動機出發的,如獲得國外資源,獲得國外廉價勞動力,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外向直接投資都以獲得技術創新或是溢出為動機。Serapio、Oalton(1999)分析了流入美國境內的外國R&D直接投資,得出外國的母公司,特別在醫藥、生物技術、電子產業,通過在美國建立或收購美國當地的R&D機構來獲取技術,以達到進一步提高他們在技術發展和創新方面的全球能力的目的。
二、目前我國的FDI和ODFI的現狀與假設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戰略,吸引了大量外資[2]。FDI是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形式,據統計,1979—1996 年在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量中FDI所占比重達61.6%,而1994 年以來該指標均在75% 以上[3]。2009 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08 年底,我國已連續十六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8 526.13 億美元;另一方面,近幾年來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也開始迅速增長。李平等(2007)研究了FDI、進口和國外專利申請三條渠道溢出的國外R&D對國內自主創新的影響,結果發現,FDI溢出的國外研發對我國自主創新的貢獻度總體上是顯著為正,對中低層次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尤為明顯[4]。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2008 年的OFDI流量為559.1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OFDI達418.6 億美元;2002—2008年我國OFDI的年均增長速度為65.7%[5]。
上述的文獻大多是基于發達國家的實證進行的研究,研究也大多表明FDI對東道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OFDI對母國的技術創新和升級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但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經濟結構還處于一個轉型期,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技術密集型產業正在不斷發展,但與發展國家相比還是具有一定差距的。目前我國的正處在以引進外商直接投資(FDI)為主的階段,對外直接投資(OFDI)規模較小,不是主流。在我國積極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貿易政策的背景下,FDI、OFDI,以及兩者的交叉技術效應對我國的技術創新是否也與發達國家的一致還是有差別?本文在中外學者的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假設:(1)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顯著正相關影響;(2)O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3)FDI、OFDI兩者的相互影響對我國的技術進步也有正相關的關系。
三、分析模型和數據的選取
根據有關理論分析,可以發現FDI會刺激東道國增加研發資金的投入,FDI本身在東道國也要設置自己的研發機構,這也會在數量上增加東道國的研發資金。另外,FDI的進入也會是東道國的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產生影響。對外直接投資(OFDI),一方面,市場的擴大,規模的增加,會降低單位產品的研發費用,同時對外直接投資獲得高于國內的收益,使企業有能力增加研發投入;另一方面,海外研發投資會刺激東道國政府或企業分攤部分研發費用,由此使母國企業騰出部分資源用于核心項目的研究與開發,這也會對母國的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等產生影響。因此,本文以研發經費的支出和國內專利的申請授權數作為衡量我國技術進步的衡量指標。同時考慮物質資本對研發活動的影響,加入人均GDP作為控制變量。
1.分析模型。我國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技術獲取有三種可行途徑,分別為進出口貿易、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外溢。本文利用中國1987—2012年數據綜合檢驗對外直接投資、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對我國以R&D經費支出為表征的技術創新投入活動和以專利授權數量為表征的技術創新產出水平的影響。構建分析模型:endprint
RD=f (OFDI,FDI,ITR,PGDP) (1)
PT=f (OFDI,FDI,ITR,PGDP) (2)
其中,RD 表示研發經費支出,PT表示專利授權總量,OFDI表示對外直接投資額,FDI表示引進外商直接投資,ITR 表示進出口貿易額,PGDP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一般而言,通過對原時間序列取對數后得到的新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將得到很大改善,并且更容易滿足線性回歸模型的經典假定條件,因此對式(1)、式(2)取對數來檢驗各變量對R&D 投入和專利授權數量的彈性,即各因素對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水平的貢獻度。
LnRD=β1LnOFDI+β2LnFDI+β3LnITR+β4LnPGDP+c (3)
LnPT=β1LnOFDI+β2LnFDI+β3LnITR+β4LnPGDP+c (4)
2.數據說明
《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
四、數據檢驗的結果和相關的分析
1.檢驗結果。本文首先對式(1)、式(2)進性相關性檢驗。由于本文也要對FDI和OFDI的相互滲透作用對我國的技術的影響進行考察,所以本文設A為FDI、OFDI的交叉項,表1中的(3)、(4)是其對應檢驗的結果。檢驗的結果(見表1)。
為了結果的精確性,再次對式(3)、式(4)進行相關性檢驗。由于同樣原因設B為LnFDI和LnOFDI的交叉項也參與檢驗。檢驗的結果(見表1)。
2.相關結果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FDI對我國的R&D和專利申請授權數量都呈負相關的關系,對R&D具有顯著性。OFDI對我國的R&D和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尤其對R&D具有顯著性。其中進出口貿易額和人均GDP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DI與OFDI的交互作用對R&D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對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呈負相關,但并不顯著。
表2是取對數之后的分析結果,FDI對我國R&D仍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OFDI對我國R&D也具有負相關關系,但對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當考慮到FDI與OFDI的交互作用事時,發現其對我國技術的進步影響并不是太大。
綜合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就有負相關關系,OFDI對我國的技術進步整體來說還是成比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二者的交互作用對我國的R&D和我國的專利申請授權數會有正有負,對技術的進步的影響還是不能太早的下定論。
五、結論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的研發支出有正面影響,影響系數為0.789,通過p < 0.01的顯著性檢驗;對國內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提高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對于發明專利的影響系數1.234,他們也通過顯p < 0.01著性檢驗。此處的結論就證實了假設2。
2.國外對我國的投資對我國的研發支出具有負面影響,影響系數為-0.461,也通過了p < 0.01著性檢驗,我國的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就有沒顯著的負面影響,沒有通過p < 0.1的顯著檢驗。但對我國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數量的負面影響顯著,影響系數為-0.837,也通過了p < 0.01著性檢驗。假設2沒有通過檢驗。可能的解釋是跨國公司帶來的競爭沖擊會對內資企業的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從而影響內資企業R&D 融資能力。同時,外資技術溢出帶給內資企業的模仿優勢可能會削弱自主創新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R&D投入。另外一方面就是國外的一些核心技術是不會輕易溢出,他們都有保護機制。再者就是國外的有些外資在中國的動機并不是尋求技術的突破,是把中國作為“環境規制”的避難所,或是獲取我國的廉價的勞動力(下轉193頁)(上接187頁)與開拓我國市場。
3.FDI與OFDI的交互作用對我國的技術進步是有影響的,對我國的研發經費的支出影響系數為0.00151,通過了p < 0.01著性檢驗,但是對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量的影響系數為-0.00368。對發明專利的申請授權數的影響系數是0.0263,通過了p < 0.01著性檢驗。所以,FDI與OFDI的交互作用對我國技術的進步的影響還不確定,需要進一步研究。可能也要考慮到二者的融合程度,或是我國對FDI知識溢出和對OFDI的逆向知識溢出的吸收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