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發明
摘 要:旅游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旅游業的特征符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要求,以旅游業為主導發展新型城鎮化,有助于提高區域經濟質量、區域經濟結構轉型。通過分析解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內在關系,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新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旅游業;新型城鎮化;經濟;產業
中圖分類號:F59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182-02
旅游業作為國家現代新型戰略性支柱產業,是目前重要的內需拉動產業,也是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因此,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指出旅游業具備經濟功能、社會功能,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對旅游業進行了全新的定位。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明確確立了新型城鎮化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是擴大內需最為雄厚的潛力所在,同時也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城鎮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的道路。
同傳統的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的“新”在于強調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城鎮化的建設,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大、空間的擴張,逐步轉向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使城鎮真正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人類宜居之所。主要體現在:
(一)新核心
以人為本為核心,合理有序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過去的城鎮化缺乏對人的重視度,造成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分離,人口城鎮化的進程滯后。城鎮規模擴大,進城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夠享受到城鎮化發展成果的卻是少數。新型城鎮化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合理推進農民的市民化,降低城鎮進入的門檻,通過城鎮化改善農民的生活,讓他們享受到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成果。
(二)新理念
更加注重包容性發展,使所有人群共享發展成果。通過包容性發展,為農村和城市居民提供均等的機會、服務,使得城鎮化的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所有的人群。這體現在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二元結構的破除,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關系。社會管理制度得到改善,為農民進城享受城鎮化發展成果成為可能。城鎮承載能力的提高,為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三)新動力
“四化”同步發展,以產業為支撐,體現出就業優先。十八大提出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具有很強的同步性。信息化的發展使得城鎮功能和產業結構得到提升、優化,同時,城鎮化為信息化提供需求和發展空間。城鎮化的基礎在于農業的現代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新型城鎮化必須要處理好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推進關系,著力通過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
(四)新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把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的議事日程,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十八大對生態文明進行了專門論述,突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著力發展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需要把握的關鍵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走“四化”同步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城鎮在產業集聚、公共服務、人口集聚和吸納就業功能,提高新型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把握:
(一)產業支撐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需要以產業支撐為依托。李克強總理在關于城鎮化的有關講話中反復指出,城鎮化發展需要不斷地強化產業支撐。產業支撐體系的形成,是城鎮化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它還能解決城鎮的就業問題,就業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農民“市民化”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可持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重要途徑。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在未來的時間里,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在于推進人口城鎮化的發展。
(三)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新型城鎮化是堅持綠色低碳,體現出承載能力強、和諧宜居的城鎮化,堅持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統一、與資源節約集約相結合,同時要根據城鎮人口不斷增長的變化趨勢、資源環境的變化態勢,著力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一是需要提升城鎮的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依據布局合理和協調統籌原則,加強交通、通訊、電力以及城鎮信息基礎網絡等的建設力度。二是提升城鎮的管理水平。城鎮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加大對教育、文化和醫療的投入力度。不斷推進城鎮公共服務主體的多樣化、多元化,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管理。
三、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一)旅游業對新型城鎮化的促進作用
1.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作為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旅游業,它的發展為現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實現農業人口向城鎮居民轉變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我國明確規定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是實現農業人口向城鎮居民的轉變,由于我國人口多這一特殊國情,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有效解決,城鎮化的建設發展是我國經濟實現轉型、內需拉動的最為重要的途徑。endprint
旅游業的帶動效應強、涉及面廣、市場潛力巨大,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尤其是對就業問題的帶動作用非常顯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城市居民的休閑度假提供服務,勞動力的轉移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人力資源。城鎮化推進人口的集聚、相互間的交流,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重要改變,影響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2.旅游業發展有利于產業融合、產業聚集。產業融合、產業聚集是旅游各要素之間的延伸帶動泛旅游產業發展所形成的,旅游產業的聚集,促使產業各部門在聚集的程度、分工與合作、產業的空間布局結構方面影響著城鎮化發展在旅客流、信息技術流和資金流等要素的聚集,帶動著城鎮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的聚集從而形成了人口的聚集,加上旅游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形成就地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得到迅速發展,使得該地區逐漸具備集聚功能和輻射功能,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兼具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出現了城鎮。
3.旅游業促進城鎮經濟的生態和集約化發展。旅游業作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產業,它與生態、資源、環境等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需要選擇綠色城鎮化道路,可以促進旅游基礎設施向著生態化方向發展,提高市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進而推動生態旅游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旅游發展的重要依托,它具有消耗低、綜合效益好、可持續性強等特點,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產業。
(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發展對旅游業的推動作用
1.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旅游品牌的推廣。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可以依托當地的文化古跡資源、民風民俗等特色資源,打造屬于自身的城市品牌和形象,充分利用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城鎮化開發當地旅游,不斷吸引游客來觀光、感受和體驗,以此作為宣傳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象,刺激消費,推動當地旅游業向著個性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一般都是依托該地區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或者結合民族特色來發展旅游。因此,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在于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強化和維持地方的獨特性,引領城市的特色化發展,彰顯出城市個性,并促進當地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同時,大量旅游產品在區域內整合集中,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得到迅速擴散,區域競爭力提高,品牌效應逐漸形成。
2.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助于促進旅游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旅游業應該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科學合理,避免因不正當的開發而導致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立足于生態城鎮、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的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系統規劃,避免同質化現象的出現,將保護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地區旅游資源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從而有助于旅游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3.新型城鎮化各項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是旅游業發展的保障。城鎮基礎設施是旅游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承載平臺。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基礎服務設施體系,如發展立體交通網、信息服務和生態環保等等項目,為旅游業良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完善城鎮交通的輻射功能。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網絡要求實現功能完善、結構布局合理、運行效率高、服務質量優越,同時高速公路、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以及城鎮交通網之間的銜接要協調,這不僅對城鎮的發展至關重要,還能增強城鎮旅游的通達能力。最后,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增強了城鎮的旅游功能,有助于提高城鎮旅游的接待能力,積極發展地區特色餐飲和民族品牌。不斷增強和完善城鎮的休閑度假功能,建設相關的文體服務設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