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麗
摘 要:區域產業關聯理論是研究區域內各經濟體之間要素流動和產業投入產出關聯特征的一種重要方法。基于《2005年金磚國家國際投入產出表》的國際投入產出模型,利用BRICsIIOT 2005的數據,對中俄雙邊產業關聯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中俄產業結構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比較優勢互補特征較為明顯,俄羅斯在農林牧漁、采礦業水平上要高于中國,中國的比較優勢在貿易及交通運輸業上,俄羅斯對中國產業結構的依賴程度很高,而兩國在制造業上各有優勢;中國對俄羅斯各產業的需求拉力和供給推力都要大于其反向作用,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和原材料有很大需求,兩國的產業關聯具有顯著的非對稱競爭壓力。
關鍵詞:中俄貿易;產業關聯;經貿合作
中圖分類號:F74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191-03.
引言
中俄兩國作為最大的鄰國,同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兩國交流加深,兩國雙邊貿易額快速增長。2014年5月20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過程中,兩國元首共同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的聯合聲明》認為,中俄關系已進入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新階段,而推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關鍵在于加強經濟合作。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七部門整體結構下的BRICsIIOT2005中俄投入產出“中間需求—中間投入”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制造業下十四部門交易矩陣中中俄產業關聯現狀,為促進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發揮比較優勢,借“一帶一路”機遇,發展中俄貿易提供理論基礎。
一、BRICsIIOT簡介
本文使用的《2005年金磚國家國際投入產出表》,是由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和日本貿易振興會(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共同整理并發布的,包括巴西、印度、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和美國7個經濟體,并通過各國間的進出口,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數據關聯[1]。
在投入產出表的內部,體現著完整的數量均衡關系。在不細分產業部門的前提下,行方向體現一個經濟體所有產業產出的均衡關系(每一個單一產業部門均具有此均衡關系),即:
Aij+Fij+Li+Qi=Xi (1)
i代表直接發生關聯的7個經濟體(i=1,2,…,7)。式(1)反映了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出,即來自其他全部經濟體的總需求,是由包括中間需求(Aij)7×7、最終需求、向其他國家出口和統計誤差共同組成。這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產出,除了滿足本國和其他國家的中間需求、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最終需求之外,還有一部分流出到關聯外的國家和地區。
將所有行向國家匯總,即可將上述均衡關系整合為:
Aij+Fij+Li+Qi=Xi ? (2)
列方向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所需全部產業投入的均衡關系,即:
Aij+BAj+A*j+DAj+Qj+Vj=Xj ? ?(3)
式(3)反映了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總投入,即來自其他全部經濟體的總供給,是由包括中間投入(Aij)7×7、附加值、從其他國家進口、運費保險、關稅和統計誤差共同組成。這表明任何一國的產業需求,除了由來自本國和其他國家的中間投入、本國和其他國家的附加值之外,還有一部分由關聯外的國家和地區提供。
將所有列向國家匯總,即可將上述均衡關系整合為:
Aij+BAj+A*j+DAj+Qj+Vj=Xj (4)
而由于任一國家或地區的總需求(總產出)和總供給(總投入)具有平衡的特征,所以整合上述關系有:
Aij+Fij+Li+Qi=Aij+BAj+A*j+DAj+Qj+Vj ?(5)
整個區域依然保持投入和產出的均衡關系,即:
Aij+Fij+Li+Qi=Aij+BAj+A*j+DAj+Qj+Vj ? ?(6)
有關國際投入產出的各類模型的構建,如投入產出分析、關聯分析、波及效果分析等,均是基于這些數量均衡關系。
二、七部門下中俄產業關聯的投入產出分析
本文基于《2005年金磚國家國際投入產出表》的數據,初步分析了七部門下中俄兩國投入產出的“中間需求—中間投入”的整體結構特征。區別于以往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本文一方面采用最新的2005年的數據,有利于分析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在這期間中俄產業關聯表現出的新特征和變動趨向;另一方面,本文利用區域內兩國之間的投入產出模型,通過構建兩國交互產業關聯下的“中間需求拉力系數”和“中間供給推力系數”等指標,分析中間需求結構對產業關聯的影響及反饋。
(一)七部門下的“中間需求—中間投入”分析
在研究中國與俄羅斯的投入產出關系時,需從2005 BRICsIIOT投入產出模型的結構中,將兩國直接的關聯數據單獨提取。例如,利用BRICsIIOT 七部門交易矩陣,從中分析“俄羅斯一中國”產業關聯的中間需求數量關系時,需要從投入產出矩陣中,提取俄羅斯國家AR001-AR007各行數據項分別對應的中國AC001-C007各列數據項,得到一個7×7的方陣。用AR900表示AR001-AR007的行向加總,AC900表示AC001-AC007的列向加總,ETRi900表示俄羅斯的第i類產業貢獻的全部中間需求(向前文所述的7個經濟體,含本國),ETCj900表示中國第j類產業獲取的全部“中間投入”,TD(R→C)i ? ? ? ? /ETRi900表示中國吸納的俄羅斯第i類產業向中國提供的中間需求,占俄羅斯第i類產業提供的全部中間需求的比重,TS(R→C)j ? ? ? ? /ETCj900代表中國第j類產業吸納的全部中間投入中,俄羅斯國家提供投入所占的比重。同理,按相同的方法提取匯總,得出“中國—俄羅斯”產業關聯的中間需求數量關系。endprint
分析中俄中間需求結構的“俄羅斯—中國”一欄,從中可以發現,俄羅斯分產業部門下的制造業(Manufacttiring,AR003)、采礦業(mining and quarrying,AR002)分別對中國產業整體中間需求貢獻名列前兩位,由中國吸收的中間需求為55.573(十萬美元)和20.412(十萬美元),占到俄羅斯兩類產業中間需求的2.293%和2.217%。另外,中國產業吸收的俄羅斯國家的中間產出,占俄羅斯國家全部產業的總中間產出(7325.023(十萬美元))的1.472%。由“中國—俄羅斯”一欄所示,中國的制造業(AC003)、貿易及交通運輸業(ACOO6)對俄羅斯中間需求貢獻名前兩位。從占中國各產業部門中間需求的比重上來看,制造業、貿易及交通運輸業占比最高,分別為0.094%和0.079%,均比整體0.067%的水平高。因此,可簡單得出結論:中俄在產業結構水平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具有較為明顯比較優勢互補特征。中國在貿易及交通運輸業上的水平要高于俄羅斯,俄羅斯的比較優勢在農林牧漁、采礦業上,兩國在制造業上有各自優勢。
分析所有產業的絕對數額,俄羅斯向中國所提供的中間投入為107.852(十萬美元),大于中國對俄羅斯的27.227(十萬美元),但由于彼此產業容量有巨大差異,如中俄產業的總中間投入分別為40 932.691(十萬美元)和7 325.023(十萬美元),其相互提供的供給對對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則另當別論[2]。
(二)產業關聯中間需求拉力系數和中間供給推力系數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俄產業關聯特征,本文借鑒李曉(2009)提出的中間需求拉力系數PDCRi ? ?和和中間供給推力系數PSRCj ? ?[3]:
PDCRi ? = ?i=1,2,…7 ? ?(7)
分子項TD(R→C)i ? ? ? ? /ETRi900表示中國全部產業吸納俄羅斯第i類產業部門貢獻的中間需求,占俄羅斯第i類產業部門貢獻的全部中間需求的比重,反映出中國產業整體發展,對俄羅斯七類產業的需求拉力;分母項TD(C→R)i ? ? ? ? /ETCi900表示俄羅斯吸納的中國第i類產業部門貢獻的中間需求,占中國第i類產業部門貢獻的全部中間需求的比重,反映出俄羅斯產業整體發展,對中國七類產業的需求拉力。PDRCi ? ? 表示兩種需求拉力的比。由式(7),通過計算即可得到中俄產業關聯整體效應下,各產業部門間的中間需求拉力系數。
從中間需求方面來看,中俄的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業(Electricity,gas and water supply,004)、建筑業(Construction,005)互不為對方提供中間需求,兩個產業部門間并無產業關聯。從整體來看,中國對俄羅斯各產業需求拉力的綜合水平為對方的22.14倍,比反向需求拉力大得多。其中,采礦業、農林牧漁業、制造業、貿易及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的系數均高于1。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以上分析中,得出中國在貿易及交通運輸業表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中間需求拉力系數來看,在貿易及交通運輸業,中國對俄羅斯的需求拉力反而大于反向的需求拉力,這表明中國貿易及交通運輸業發展表現出對能源的高度依賴,較強地拉動了俄羅斯制造業的發展。
同理進行列向匯總后,構建交互產業關聯中間供給推力系數:PSRCj ? ?:
PSRCj ? ?= ?i=1,2,…7 ? ? ?(8)
分子項TS(R→C)j ? ? ? ? /ETCj900表示俄羅斯全部產業供給被中國第j類產業吸收的的部分,占中國第j類產業吸收的全部中間投入的比重,反映出俄羅斯產業整體發展,對中國七類產業的供給推力;分母項TS(C→R)j ? ? ? ? /ETRj900表示中國全部產業供給被俄羅斯第j類產業吸收的部分,占俄羅斯第j類產業吸收的全部中間投入的比重,反映出中國產業整體發展,對俄羅斯七類產業的供給推力。PSRCj ? ? 表示兩種供給推力的比。由2005 BRICsllOT中俄交易矩陣,分別進行列項細分和行項匯總,得到“中俄投入產出表:中間投入結構”,通過式(8)進行計算,即可得到中俄產業關聯整體效應下,各產業部門間的中間供給推力系數。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俄羅斯對中國供給推動作用的綜合水平為0.62,要小于中國對俄羅斯的供給推動作用,可見對中國的產業發展及其結構升級而言,有比俄羅斯更為重要的產業供給國,如日本、美國。其中,中國的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業受俄羅斯產業整體推動的程度要更高,其他產業則表現出中國對俄羅斯較強的推動效果。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俄羅斯對中國產業發展表現出更大的依賴性,中國對俄羅斯的產業結構,無論在需求拉力還是供給推力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效仿關志雄(2003)和姚枝仲(2006)的研究方法,將其定義為產業關聯的“非對稱競爭壓力”,而中俄產業“中間需求—中間投入”結構則表現出中國→俄羅斯單向的非對稱壓力[4]。
三、中俄產業關聯研究的結論與啟示
中俄產業關聯的研究結論:第一,中俄在產業結構水平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互補特征。中國在貿易及交通運輸業上的水平要高于俄羅斯,俄羅斯的比較優勢在農林牧漁、采礦業上,兩國在制造業上有各自的優勢。第二,中國對俄羅斯各產業需求拉力的綜合水平為對方的22.14倍,比反向需求拉力大得多;俄羅斯對中國供給推動作用的綜合水平為0.62,要小于中國對俄羅斯的供給推動作用。第三,中國對俄羅斯各產業的需求拉力和供給推力都要大于其反向作用,兩國的產業關聯具有顯著的非對稱競爭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