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力 趙曉榮
摘要:討論“體驗觀、突顯觀、注意觀”及三觀之間并非“一致”的關系,探討認知行為當中注意的定義,揭示注意從淺層到深層在三觀中的認知本質,闡釋注意在三觀之間的統領作用,在一切認知活動中是認知行為產生、發展、終止、進行的必要條件。注意和大腦及感官的認知活動極具象似性,注意認知觀是認識、理解、研究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方法和理論。
關鍵詞:體驗觀 突顯觀 注意觀 非一致性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雖然在體驗哲學之下已經形成,但是它對語言基本問題的探討和分析仍然是一個離散的聯合體,內部學派的觀點紛繁復雜,甚至相同概念也有幾套。多數學者似乎已經接受了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論為體驗觀、突顯觀和注意觀,有學者認為三觀之間內部一致統一,“經驗里有突顯和注意的因素,突顯和注意以經驗為基礎,突顯和注意又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三種語言觀忽視淺層注意與深層注意中認知的本質。為了建立正確認識、理解、研究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三者及其之間關系亟待重新探討和深入研究。
二、注意認知的本質與大腦、感官活動極具象似性
“注意”,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早在一百多年前,注意作為人類行為的中樞和心理活動的調節機制就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注意認知觀認為注意是喚醒狀態下大腦的本能意識通過經驗過濾作用,借助感覺器官對一定事物的定向和集中。注意對事物定向和集中的行為能力,就是注意力。注意行為可以被認知主體覺察、是有知覺的,也可以是無知覺的。因此,注意一系列的感知活動都屬于早期的認知活動。這些早期的認知活動直接影響后期經驗、表象、記憶、判斷、推理、想象及概念化的方式和認知結構等復雜思維的形式。在概念形成、思維、推理、想象等認知過程中,思維是認知的核心,是高級階段的認知過程。思維是在感知覺、表象、記憶等基礎上形成的,又反過來影響著感知、表象、記憶等認知過程。對注意認知而言,抽象思維、想象、推理、判斷是一種外在的注意對象激活內在經驗而成為不被刻意知覺的深層注意狀態,如專心致志、出神入畫,深入思考、苦思冥想。因此,深層注意過程,就是在知覺、經驗基礎上的互動、表象、記憶、推理、判斷、想象,也是更高級的認知過程。深層注意包涵了任何不被覺察的精神活動對外界的反映,甚至是不被覺察的精神意志對物質世界的改造(如情緒激動時的不知所為)。由此可以看出,注意在整個認知過程中伴隨大腦與一切感官的所有認知活動,最終形成智慧、語言等各種精神產品。
在注意認知的整個過程中,人的生理構造、身體經驗以及感知覺能力、已經具備的想象力扮演著客觀條件的重要角色,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大腦、視覺感官的注意行為可以涉及到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各種維度,如注意的主體、對象、路徑、方向、角度、頻率、速度、起點、終點、機制、階段、方法、條件、原理,言語、行為、結果等。不僅如此,我們從這些條件和維度中可以找到認知語言學核心理論的各種理據,還可以發現注意認知的基本方式、過程和人的生理構造,大腦及一切感官的認知行為的過程極具象似性。需要提醒的是,在注意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的目的、意圖、興趣、需要、決心、意志,是一切主觀能動性認知活動的內驅力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建立在智能生物的經驗記憶(或者體驗)之上。大腦是否興奮并且發生注意的聚焦是激發智能生物經驗記憶及各種智能認知活動的首要條件。
三、體驗觀中的“注意認知觀”
注意認知觀認為,認知語言學中的“意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詞語來自于范疇化和范疇建構時被從不同視角的切分。語言意義參照百科全書知識以及人對情景的解釋和分析。“界定一個語義單位語境”的“域(domain)”,以認知的經驗為基礎,而認知經驗包括有空間、視覺、溫度、味覺、壓力、痛苦、顏色,和框架、腳本、事件框架以及視覺等客觀突顯的基本維度。“意義”形成過程中,注意認知的模式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遵循格式塔或完形原則進行整體感知。這是因為作為注意對象的事物的完形性越高,典型性越強,區別性才能明顯。第二步,是將注意認知的對象分解成個別屬性進一步認知。淺層注意的感知和深層認知不一定一次性完成,可能需要若干次的反復認知,并逐漸加深,遵循“實踐、認識,在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原則。注意認知過程中,注意完形感知的特點通常是在一個閉合的圖形中進行組織和建構;各注意認知對象成分之間無缺口時常被注意感知為一個整體;距離小的會被注意感知為相互聯系的;相似的常被感知為相同的。以上原則符合認知神經科學中大腦范疇化過程的機理。
四、突顯觀中的“注意認知觀”
在注意認知過程中,突顯的根本作用首先是激活(經驗中的)參照點(范疇化中的原型),然后凸現認知目標,引起認知主體的深層注意(即深層認知對象),或者是產生進一步聯想,開始新的認知活動。
注意在認知和經驗外界事物和內部感受的過程中,必然是認知主體感覺器官對認知對象進行感知,感知過程必然受到感知對象的屬性如大小、輕重、遠近、顏色、材料等的影響,也受感知的視角、情感等的影響。這也是注意的突顯問題。注意認知觀之下,突顯同樣順應上述注意認知過程的基本模式,遵循格式塔或完形原則;注意認知中,知覺組織認知對象的基本模式是認知語言學中的焦點和背景理論,即圖形位于背景之前,有形狀、結構、連續性的特征。背景處于注意圖形之后,無形狀、結構,但具有勻質性。當注意將圖形和背景之間的關系作為認知對象時,便形成了認知語言學對介詞的研究,形成了表示圖形和背景之間關系及其含義的方位介詞的語言現象。這樣,也可繼續產生出認知語言學介詞分析的重要概念。
五、傳統注意觀之下的“注意認知”
傳統的注意觀作為認知語言學三種語言觀之一,嘗試用框架理論描寫句法結構,直接涉及到了注意認知觀中認知主體的注意力分配和視角。Unger和Schmid稱為“注意路向”,其他代表Fillmore、Marvin Minsky、Roger Schank和Robert Abelson.Fillmore等同時認為,在“商業事件”框架中,框架是“作為詞語概念先決條件的知識”,話語則是注意認知從不同視角對信息各個維度的組織。
六、結論
傳統語言觀中的“體驗觀、突顯觀、注意觀”三者之間并非是“一致性”的。這種語言觀未能將注意置于認知主體、受體、對象等注意認知觀之下來全面正確認識、理解、研究認知活動,忽視了三觀之中注意認知的本質:不同層次注意都是大腦和感官對于來自外界和機體內部各種信息的定向、集中的認知過程,語言認知也不例外,而且注意在三觀中起統領作用,是大腦及感官認知活動和一切行為產生、發展、提高、終止、進行的必要條件。注意和大腦、感官一切認知活動極具象似性,注意認知觀是認識、理解和研究認知語言學的基本方法和理論。
參考文獻:
[1]Friedrich Ungerer,Hans Jorg Schmid.An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60.
[2]George Lakoff.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Press,1987.267-268.
[3]Lamb,S.The semantic approach to structural semantic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3,(66):57-78.
[4]Ronald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ò: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