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英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問題是打開學生思維的最重要的鑰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還是科學探究的第一個環節,如何有效地提出問題,尤其是如何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不少初中物理教師感覺比較困惑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問題產生的基礎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問題意識,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對此,筆者以課題的形式展開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初中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的來源探究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初中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的教學,給學生的感覺就是新奇與有趣,學生因而也容易產生一些問題.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看到的情形更多的是,學生在面對“有趣”的物理現象時,常常無問題可問,即使教師多方引導,整個班級也常常如死水一潭一般.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對教師認為有趣的現象沒有產生真正的興趣,或者沒有認識到有趣之處;二是學生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問題,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比較被動,絲毫不想提出問題.筆者以為這里就需要先探討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的來源.
筆者的研究表明,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更多的來源于認知上發生的沖突.這一發現對之前所認為的需要通過有趣、新奇的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認識是有區別的,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認知需要,而這一發現與相關理論研究也是一致的,即只有當學生的認知發生失衡的時候,問題更容易產生.同時根據筆者對學生的調查也發現,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也更在乎自己的認知是否得到滿足.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探究中,為什么要設計那個斜面實驗?很多時候教師都認為學生難以提出這一問題,因而常常是自己提出然后去展開探究.而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是可以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如學生在生活中有乘坐過山車的經驗,那么結合這個實例,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從高處下來然后一直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結果將會如何?在此問題的基礎上,再結合如何獲得不同的運動速度等問題,學生的思維就可以展開.學生會在大腦中構思教師假設的情形,會對情形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理解,同時又會遇到一些困難:過山車在平直軌道上到底是一直運動還是最終停止?速度可能有快慢嗎?又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確實會自然出現,而其出現原因,就在于學生在思維加工的過程中有了認知需要,這證明認知需要確實是問題的來源.
2初中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的激發策略
研究發現,學生自己并不會自然發現問題的來源,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確實會自發產生問題,但如果引導不當,問題就無法產生.這從表面上來看,是教師的引導影響著學生的問題提出,而實際上卻是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外界或自身的有效信息刺激,進而激活自身的問題意識.筆者以為,如果能夠從學生的自身去著力引導,有助于讓學生養成不依賴于教師的教而高效地學習物理的習慣.那么,源于自身的問題意識如何被激發呢?
研究表明,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其一,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學會發現矛盾.矛盾的背后就是認知的失衡,就是問題意識的源泉.在分子運動理論的學習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分子運動理論的重點,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物理知識的矛盾.當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如果引導學生建立分子運動的具體情形,比如說讓學生想像班級上所有的學生是一個個分子,且在不斷地運動,那么學生就會發現分子的運動是需要空間的,于是分子之間是否存在空隙的問題就會自然產生.沒有這樣的矛盾引導發現與同步的認知失衡的話,這個問題學生就難以自發地提出來.
其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物理概念或規律去描述矛盾.用物理概念或規律去描述矛盾是物理學習的重點,也是由生活經驗向物理知識過渡的重要階段.事實上在筆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學生起初會用生活語言或之前學過的物理語言去描述矛盾,比如說上例中學生會問:分子與分子之間是不是有距離?距離雖然也屬物理語言,但其描述的是一維空間,與“空隙”所描述的三維空間是有區別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引導的辦法自然還是讓學生認識“距離”是否能夠完全描述分子運動的實際情形.一旦引導成功,學生就會發現物理概念的適切性.這其實也為學生的問題提出奠定了語言基礎,即將抽象的問題意識形成具體的物理問題.
其三,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養成內省習慣.內省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途徑,只有經過內省,學生才會擺脫對外界(如教師或教材)的依賴,真正將物理學習內化為一種內在習慣.在分子運動理論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提出的過程.學生會發現有時候即使不經教師提醒或引導,只要自己能夠積極地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與內斂思維同時運用,也能夠發現問題,也能夠提出問題解決的初步思路.這樣的內省,使得學生擁有一種內在的問題意識,從而讓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
3問題意識的激發需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嚴格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是有著很強的問題沖動的,只不過由于應試的原因,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因而問題意識也逐漸被埋沒.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夠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那就為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初中生的年齡決定了其心理特征是介于感性與理性之間,介于形象與抽象之間,這其中好奇心是最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其又為屬于智力因素的問題提出提供了保障.筆者的研究發現,初中物理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地利用學生能夠有效認知的現象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話,問題就更加容易被學生自行提出.這印證了一個認識,那就是好奇心是可以為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保證的.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意識的激發要從學生的認知入手,要從思維激活的角度研究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綜合作用,只有這樣,問題意識才能有效被激發,后續的物理知識構建與科學探究才能有效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