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中較為經典的作品之一,它所倡導的孝道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急需的。針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存在的思想問題,《孝經》在教育內容上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字:《孝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孝經》的思想內涵
《孝經》共十八章文字雖然簡略,思想內涵卻非常豐富。它主要包括的內容有:敬親,奉養,恍病,立身,有后,諫浄,死祭等。敬親,《孝經》中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這就是說對父母的愛敬是對別人的愛敬的基礎。奉養,奉養父母,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奉養父母?《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在儒家看來,奉養父母不是簡單地供給父母衣食,儒家衡量奉養父母的標準是“養則致其樂”,讓父母感到溫馨,感到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愿。憂病,生老病死雖說為人之常態,但父母生病,子女沒有不揪心的。《孝經》中說:“病則致其憂”。父母生病的時候,要為父母請醫醫治,盡心服侍,父母之病一日不愈,子女之心則一日不安。立身,孝敬父母的前提是自立。自立,首先我們要做到的就是保全自己。《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中說:“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不僅僅是讓父母吃飽穿暖,而是要讓父母安心。有后,《孝經》中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我們都知道傳宗接代歷來被中國人所重視,這也是孝道原始意義的延續。是否有后,在古代是衡量是否孝順的重要指標,但是在今天,我們應該以開放的也態來看待這一問題,不可再因循守舊。諫浄,《孝經》記載:“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孝敬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順從父母,要視情況而定,不能盲從。死祭,《孝經·喪親章》有專門論述這一問題,指出孝子在父母逝世后應如何行孝,作為孝子事親的終結。祭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喚起人們對死去親人的懷念之情,而喚醒這種懷念之情的重要目的,是激發人們的孝心。如今中國也有上元節、清明節等專門祭祀故亡親人的節日,而且清明節還被定位法定節日。由此可以看出,祭祀不但是孝道的重要內容,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們在祭祀活動的傳承中懷念親人,激發孝心。
2 《孝經》教育內容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借鑒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有:價值取向扭曲。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大多是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新鮮事物,很容易受外界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使價值觀發生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高校有些大學生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對于個人前途與利益更加關注。生命意識缺失。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恩意識的喪失。90后的當代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備受寵愛,視父母、他人的一切關愛與幫助為理所當然,在這一代人身上,感恩意識正在慢慢喪失。《孝經》是古代儒家知識分子道德倫理的高度濃縮,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和智慧,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責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感恩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于整體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推動《孝經》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對其進行富有時代意義的解讀,去其糟稍,取其精華,讓以《孝經》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仍能發揮其育人的功能,指導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習與工作。
第一,關于價值觀上的教育。《孝經》所倡導的價值觀是關于孝和忠的價值觀。孝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仍然發揮著作用,忠的價值觀由原來的狹隘的忠君思想擴大為對社會、對國家的忠誠、負責。關于孝,《孝經》無處不在講孝,孝的價值觀涉及到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方方面面。從個人行孝到國家孝治,孝的價值觀無不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對于個人來講,孝的價值觀引導人們愛惜生命、孝養父母、安身立命、修養道德。相較于當今部分大學生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盛行,《孝經》道德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可謂是針對與當代大學生的有效方法。
第二,關于責任教育。《孝經》中的道德責任倫理觀念在文中有多處體現。《孝經》中的道德責任倫理包括了個體的自我責任、個體間的責任、當權者群體的責任、圣人和君子群體的責任。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講,《孝經》所倡導的“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和“對自己的道德品質負責”的倫理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學習《孝經》中尊敬父母,贍養父母,關心父母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對父母的錯誤給予規勸,擔負起的責任和義務,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學習古代臣子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精神。學習《孝經》中的圣人和君子不隸屬于國家的行政體制,但主動承擔教化百姓、道德導向的社會責任,有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道德責任意識。
第三,關于生命教育。《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認為,保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是我們踐行孝道的開始和基礎。《孝經》所倡導的珍愛生命的倫理觀,正是為當前缺乏生命教育的大學生所需求的。《孝經》的“五等之孝”體現出來的倫理精神,對于幫助我們確定人生目標、確定人生方向、找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說《孝經》所倡導的以踐行孝道來涵養生命的生命教育觀念,涵蓋了保護生命、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等多個方面,不僅可教育大學生學會珍愛生命,還可以指導大學生找尋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深化對思想境界的提升。
第四,關于感恩教育。《孝經》中感恩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孝為報親恩,忠為報君恩,尊為報師恩三方面。從“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到“立身巧道,揚名于后世”,都是對父母感恩的具體表現。我們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還把我們撫養長大,供我們讀書,父母對我們有生育和養育的恩情,因此我們都應該知恩、感恩。我們還要學習其中“忠君愛國”的思想,將其轉化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忠誠,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對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堅決擁護。對于大學生而言,《孝經》所倡導的尊師重道、感念師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孝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禮儀文化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它可以很好地解決現在大學生不知道如何感恩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平生,陳美蘭,等.禮記·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韓晶.孝經·二十四孝[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
[3]趙晉.《傳統孝道美德在現代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西:山西農業大學,2013.
[4]何得桂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対策[J].學理論,2012:(9)
[5]張耀燦.鄭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曾艷紅,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