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斌
摘 要: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的課題。本人針對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結合新課程下有效教學的理論,分析歸納了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因素,提出了一些個人對策。
關鍵字: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1 理解有效教學的概念
“有效教學”是引導全體學生的學習收到實效的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教師通過調動全體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和技術素養,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
2 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
1.教材設計的教學活動無法有效組織
比如滬教版選修三《網絡技術應用》中的第二章,教學任務一、二是學習構建局域網,但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了任務的完成。首先對于我省多數高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均很薄弱;其次學校投入教學用的機房也不會提供組建網絡實踐的軟硬件條件。
2.各方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偏見
其一,計算機目前雖已普及,但青少年學生利用計算機幫助學習的鳳毛麟角。問高一新生用電腦能做什么,回答:上網、打游戲、聊天、看電影……有個別的同學說可以幫助學習,但到底怎么幫助學習,卻一點概念也沒有。
其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會的公認,但在目前的高中教學中,它被認為是與升學無關的“副課”,學不學都無所謂的觀念嚴重影響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其三,因為沒有把信息技術課放到和其它學科同等的地位,信息技術課堂秩序往往極不規范。一是忽視上下課儀式,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二是缺乏傾聽的習慣,教師在講解時,學生只顧自己玩或做文化科目的作業,對課堂上的評價交流很難聽得進去。
3.高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差異極大
由于環境、觀念問題,導致了計算機在普及階段,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電腦相當陌生。在機房完成操作任務的時候,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會的學生3、5分鐘完成,剩下時間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因為前面的技能沒有掌握而無法進行后續的學習。
因此,對“學生喜歡上信息課”的說法,真實情況卻是:學生喜歡信息課上可以玩一玩游戲。
在教學過程中還經常出現這樣的尷尬狀況:部分學生遇到問題時,既不向老師求助,也不問身邊的同學,結果后半節課都在鼠標盲目的點擊中度過。
3 提升有效教學的對策
(一)制定靈活合理的教學設計
1.做好學情分析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每一節課下來,教師都應該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對學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強調,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創設生動教學情境
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進行成功的課堂引導。如滬教版必修一《信息技術基礎》第2章“信息獲取”,我首先展示視頻:去年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閱兵三軍儀仗隊出現的錄像,然后先后拋出問題:你們覺得中國的儀仗隊軍人形象如何?大家知道成為三軍儀仗隊一員有多難嗎?他們對體形有什么嚴格的要求嗎?大家知道儀仗隊總共有多少人?身高和體重是多少嗎?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取這些信息呢?由于講授此節內容時大閱兵剛剛結束,對于這個熱點問題學生都很熟悉,很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這時同學們就會踴躍回答 “可以打電話咨詢、上網百度一下、咨詢老師或朋友”等等,我也順勢引導講解獲取信息的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1.巧設任務驅動教學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操作性較強的特點,“任務驅動”教學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普遍應用。如滬教版必修一第三章“信息加工與表達”,在介紹“文字信息的加工”一節中,我首先通過投影一篇用word軟件制作的電子板報作品,這是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大賽中的一份獲獎作品,主題鮮明,布局合理,文字格式美觀大方。在趁同學們驚嘆的同時,提醒他們這是一份小學生制作的word作品,并提出問題:我們可不可以仿照制作一份屬于自己班級的主題板報呢?要做出如此效果,需要學習哪些方面的操作知識呢?帶著這個任務,就此展開第三章的教學。學生有了探求成功的欲望,學習興趣頓時提高起來。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我還進行了小組分工,組內協作,組間競賽。既培養協作意識和能力,又倡導合理健康的競爭。
2.加強課堂紀律管理
只有良好的課堂紀律,才能保證正常的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課上,常有部分學生只顧玩游戲、聊QQ,原因多是因為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或沒有興趣。我在實際教學中采取過以下一些措施:(1)注重信息技術課堂上下課儀式,自始至終課堂上都充滿熱度;(2)搜集整理在社會各領域被應用的最新信息技術視頻,讓學生感受掌握信息技術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美如畫”,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淡化他們的游戲情結;(4)分配給學生一定時間玩游戲,但前提是先完成學習任務等等。
3.進行合理課堂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可以分別從基礎知識技能、自主創新能力、協作能力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按照教參提供的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可以有效地呈現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發展狀況。
總之,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信息技術提供空間和機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實現有效、多向和高質量的互動,更好地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教育部 2003年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 教育部2000年
[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之有效性李天明》《科技資訊》 2011年18期
[4]《分層教學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劉炳榮 《中小學電教》 2015年12期
[5]《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混合學習模式的設計與實踐》 孟延靈 《河北師范大學》 2015年
[6]《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個性化教學引導》 梁迅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