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杰 朱力
摘 要: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全面司法改革已拉開序幕,而在各機關、單位貫徹“法治”之精神更是我國真正實現“中國夢”之重要思想及制度保證。高校,作為國家孕育思想,培養人才之思想高地。“依法治校“在高校中的貫徹將影響到“法治”思維在全社會之落實。而“法治”之精神早就融入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之中,作為以學術為先的高校,本文試圖從法治的源頭--古希臘哲學中尋找并真正解構“依法治校”之精神內核,為高校真正貫徹落實“依法治校”提供有力之思想武器。
關鍵詞:依法治校;正義;古希臘哲學;理想國
本文之所以想要嘗試引入古希臘法哲學視域來進行當下“依法治校”政策的解讀,是出于如下兩點原因:
第一,從“依法治校”提出的背景和內涵來看,“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無訴”時代結束后國家試圖規整高校秩序所提出的方針,其主要內涵包括高校的師生員工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管理學校的事務,保證學校各項工作依法進行,維護學校的利益,保障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3。雖然“依法”直觀依據的是成文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但是其根本原則是基于正義的法律原則。原則產生成文法,成文法體現正義原則。故而,本文試圖在司法之上,從立法的原則——正義角度進行“依法治校”的合理解讀。
第二,眾所周知,人是一種有限度的存在者。有限度意味著人類需要依靠他人才可以互相保存,并且生活得更好。人有著互相之間的需要,于是可以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在共同體中人與人的差異是無法忽略的,為了保證共同體的穩定,使不同的人在共同體內可以形成共識,保持和平狀態,秩序因此產生。這樣的共同體形成的理論模型是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共同體形式通用的,它在古希臘成立,在當代中國也是成立的。這也是本文試圖聯系兩個時代不同的文明形式進行比較聯系得以可能的原因。維持共同體穩定的秩序,其原則為正義,其表現形式為成文法,其通行保證為共同體信用,其為人所接納在于符合大多數共同體成員的約定需要。
基于上述闡述,本文首先要做的是厘清古希臘哲學家對正義的論述——以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相關論述為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從個人的、經驗的、具體的正義入手,上升到國家正義,最后進入到理念的正義境界。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干自己的事情。”個人的靈魂中有著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國家的組成中也包含治國者、衛國者和勞動者三個部分。于是在這里理性對應著承擔管理職責的治國者,激情對應著執行輔助的衛國者,而欲望則對應著勞動者。簡而言之,柏拉圖試圖構建城邦的整體正義和個人的正義相對應的秩序體系,而這樣的秩序體系一旦被構建出來,他所設想的和諧的共同體,也就是“理想國”便可以現實于人間了。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看中的是作為品質的“公正”。“由于我們把違法的人看作是不公正的,把守法的人看作是公正的,那么顯然,一切合法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公正的。由于通過立法所規定的的東西才是合法的,我們才把每個具體的立法規定稱作是公正的或者當做法。4”這段話揭示的正是在立法之前所通用的原則經過法律成文表述后被人所理解和考量的過程。
立法與正義原則相關,正義則往往與公平、平等、自由等范疇相聯系。哲學家,立法者都試圖通過闡析運用這些概念原則來達到改進現實之域的目的,讓生來在能力上有差異的人們可以在人格上得到平等,享有同樣的權利:那拒絕不合理要求的權利,那可以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的權利,那得到尊重和保全的權利。它涉及的范疇很多,而最終的目的地都在于人的尊嚴的實現。因此,單從司法的角度來考量這些原則的具體運用是不完善的,而從致力于達到完滿的善的哲學角度聯系實際進行正義的論述則成為了可能。
在正義的論述后,本文將轉向“依法治校”的現實論述。前文簡短提過,“依法治校”的背景在于高校“無訴”時代的終結,以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劉燕文訴北京大學等一系列高校管理訴訟案為標志。這樣的背景形式表現為訴訟,究其實質則是高校內部成員組成之間涉及權利和義務的矛盾。日常經驗里我們會羅列出一大堆不合法的行為:偷竊,暴力,歧視,作弊等等。不合法的不一定違法,卻一定違背了正義原則,法律出于現實操作難以實現的考慮可能未必能夠量化的進行規范某些行為,比如某些尚未實施的犯罪意圖,因為還未在現實中產生所以不能說它違法,但是這樣的意圖一定是違反正義原則的,法律不能“誅心”,可是成員心中所依據自我立法的正義意志則可以進行自我拷問。因此本文再次強調“依法治校”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依據成文法,還有依據法律原則這一層含義。本文發現,許多思想家,哲人力圖構建出達到人類至善的理論時都在寄希望于人類個體自身的德性為善,很少有哲人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制度身上。這個原理很簡單,因為只有適合于人類本性的制度,而沒有適合制度的人性,對人性的改善本身就在序列上重要于制定制度,“依法治校”的必要性正在于此。本文不欲對這四個字做過多的闡述,不過出于以往政策出臺每字必力求精確的經驗考量,依法治校的落實應當在“依”上。“依”而非“制”,是根據已有的成文法和立法原則而非制定新法來治理校園,因為國家對高校建設的方針是始終的,高校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和需要的倫理規范是不變的,如同“理想國”中三個組成一樣,高校也分管理者,輔助者以及被管理者三個部分。不同的部分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并且享有不同的義務,而這些都已經有成文的制度規章了,所以解決高校現存問題的關鍵既不在重新制定新的規章,也不在于如何按照規章來治理,而在于如何依據規章,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規章想要表達的原則在校園內通行。
本文曾經進行過一次粗略的抽樣調查,西南地區部分高校內僅百分之四十多的同學表示在形勢政策教育課上會聽講,僅百分之三十多的同學認為學校相關的德育是落實了的。而這些,都反面印證了本文的觀點:“依法治校”的關鍵在于讓盡可能多的校園參與者能夠真正依據心中的正義原則進行正義的生活。類似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強調“出自義務”與“合乎義務”的差別,“出自‘法原則的生活”同樣遠比“合乎‘法原則的生活”更加重要,其主體不僅僅是作為被管理者的學生,它同樣要求作為管理者的管理層和作為輔助者的教職工群體出自這樣的原則進行工作。這樣的原則落實于現實中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易不在于其操作的難易,而僅僅是接受的難易,本文推翻之前很多設想的通過制度來達成的方式,現在認為“依法治校”的落實路徑還在于校園文化的加深和氛圍營造,具體的方式又因各校情況不同,本文作為闡釋者和探究者而非確實的管理者身份不宜越俎代庖,故不予列出。
注釋
[1]《高等學校依法治校中的問題及對策》 李景義1,鄭云娟2[期刊論文]-教育探索2009(7)
[2]《試析柏拉圖的正義論——<理想國>的政治哲學解讀》李秋華[期刊論文]-江西社會科學2007(3)
[3]柏拉圖《理想國》郭斌河,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P15)
[4]亞里士多德《呢各馬可倫理學》鄧安慶譯,人民出版社2010(P168)
參考文獻
(1)李景義,鄭云娟.“高等學校依法治校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年07期.
(2)劉新軍,許放. “試論高校依法治校考核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3)李秋華. “試析柏拉圖的正義論——<理想國>的政治哲學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4)柏拉圖著. 郭斌河,張竹明譯《理想國》[M].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
(5) 亞里士多德著.鄧安慶譯.《呢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