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娜++黃湛冰
摘要:企業到注冊地外生產經營需按法律規定辦理稅務外管證,本文采用博弈論交互影響的思路,從企業精細化管理角度,對企業辦理外管證相關業務的流程進行分析和展示,發現在外管證業務辦理實踐上,企業與稅務部門的互動不僅能夠更清晰地顯示企業自身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與成效,而且稅務部門的反饋能夠成為從企業外部判斷企業內部精細化管理成效的一個有益的外部指示器,企業和稅務管理部門間的互動對整個經濟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外管證 精細化管理 稅務部門 指示器 價值
一、引言
精細化管理(Lean management)理念如今已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接受,然而許多企業狹隘地認為精細化管理只涉及企業內部,從歷史上看,雖然精細化管理最初的目標的確是為了在企業內部減少資源浪費,如豐田企業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在上世紀40年代后期就針對生產過量的浪費、等待時間造成的浪費、搬運上的浪費、工藝流程造成的浪費、庫存的浪費、材料尋找造成的浪費、產品缺陷造成的浪費等七種浪費,提出著名的豐田生產管理方式(沃麥克,2008),但當我們認識到企業是生存在利益相關者構成的環境之中,并且在發展中國家政府稅務部門是這些利益相關者中具有明顯強勢地位的一方時,處理好與稅務部門的關系無疑對企業具有重要的價值。進一步分析,當我們注意到企業與稅收部門具有頻繁互動關系時,我們就會意識到外部稅務部門的反饋對本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目前就這一議題探討的較少,為此本文從企業辦理外管證業務與稅務部門形成互動這一具體事項上探討政府稅收部門對促進企業內部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潛在價值。外管證是指如果企業的具體業務項目發生在注冊地以外縣(市),企業具體業務部門就需向業務機構營業所在地地稅局辦理外管證,其依據是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二、現有研究回顧
國內外現有精細化管理文獻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營利性組織的精細化管理,另一類是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精細化管理。營利性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文獻相對較早,重點探討精細化管理的理論模式、實踐效果等方面,目前主要的認識是認為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和制勝法寶(寶貢敏,2005;周立宏,2010 ;Moyano-Fuentes and Sacristán-Díaz, 2012);另一類是針對非營利部門的精細化管理,如政府、高校、醫院等,這類文獻相對較近一些,與近年來我國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相一致,國內研究者主要關注于如何降低這類組織的運行成本、提高效率。認為精細化管理是政府管理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高效化的直接有效途徑(汪智漢,宋世明,2013);在稅務部門上,針對以往稅收成本居高不下,稅源異質性、稅法的不確定性、稅制缺陷等問題,稅務部門的精細化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視(賀焱,崔穎,2005;蘭太萱,董其文,2006)。
雖然研究精細化的文獻數量巨大,但現有國內外文獻較少關注企業和政府部門互動過程中政府部門精細化管理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促進和提升作用,國外研究雖有企業精細化管理與外部組織的關系研究,如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企業與供應鏈各主體間的關系(Hines et al., 2004;Taubitz, 2010;Martínez-Jurado et al,2014),但國外學者很少探討政府對企業的精細化管理作用,而在我國當前新常態環境下對這種相互影響的探討對于國內企業管理水平乃至我國企業事業單位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無疑都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
三、辦理外管證過程中企業和稅務部門間的交互
企業辦理外管證的過程,并不是一個單方面就能決定一切的最優決策過程,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它是企業和稅務部門之間的一個連續的交互過程,在這一系列交互過程中,企業和稅務部門之間相互影響,一方面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影響稅務部門的效率,另一方面稅務部門的精細化要求和效果反饋同樣對企業能夠形成積極的影響。本文用圖1展示這一交互關系。
在圖1中,左邊方框是企業主體,右邊方框是稅收管理部門,企業的外管證業務分為申辦、核銷和續辦三類,連接企業外管證辦理業務和稅收管理部門的是中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CTAIS)。
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理念通過C途徑在外管證的具體業務辦理上被體現出來,并通過B途徑與CTAIS相連接,CTAIS本身就是稅務管理部門精細稅收管理的一個工具,它能夠存儲大量基礎資料和數據資料,實現信息共享,提高稅務部門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賀焱,崔穎,2005),CTAIS通過途徑D被稅收管理部門掌握。B、C、D三個連接途徑將企業的業務與稅收管理部門連接在一起,使企業的信息能夠及時被稅收管理部門所掌控,解決了信息互不相通“信息孤島”、數據多重采集、平臺不統一等問題。
圖1連接還有一個被以往所忽略的回路,就是圖中A連線所示的作用通道,它表示稅收管理部門本身的精細化要求能夠反過來作用于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在這條通道上,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效果通過稅務部門的工作反饋被清晰地展示出來,比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的企業經常會出現頻繁往返辦理業務、呈遞資料出差錯、檔案建立不完善、CTAIS上記錄總是存在問題等現象,這些負向信息反饋到企業管理層,便成為企業進一步改進自身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有益的提示,因為它可能涉及企業的管理理念、業務管理、人員培訓、激勵、工作流程、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在這種角度下,客觀公正的稅務部門定期進行外部反饋成為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一種非常有利的外部指示器。
在現實中,國內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實踐如何從外部負面反饋上提升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如石油采掘業的精細化管理。
四、外管證辦理過程中精細化互動的具體體現
辦理外管證時稅務部門會對企業提出非常具體的精細化要求,本文通過建筑業務辦理外管證時必須滿足的要求對這種精細化互動進行具體闡述,以下具體地從外管證辦理、核銷、續辦過程及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幾個方面進行展示。
(一)外管證的辦理
企業需在簽訂建筑合同30天內或項目開始動工30天內持開工許可證向企業注冊機構所在稅務局申請辦理外管證。申請時首先需要在地方稅務局管網上通過CTAIS填寫外管證申請表。辦理外管證所需資料如下(以下資料除原件外都必須加蓋企業公章,稅務部門對這些資料的要求無一不反過來體現著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要求):(1)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表一式兩份(需要在陜西地稅官網上錄入);(2)稅務登記證副本復印件;(3)合同原件及復印件;(4)項目負責人身份證復印件; (5)經辦人身份證復印件;(6)根據合同金額印花稅稅率按0.0003計算交納的印花稅交稅憑據。
企業辦理人需要持以上資料在企業機構所在地地稅機關辦理完外管證后,持外管證在項目所在地稅務局辦理開票事項。項目所在地稅務局根據項目大小及時間長短估計發票用量情況。如果項目工期時間較長,一般指工期在一年以上,并且合同金額比較大,項目所在地稅務部門就會要求企業辦理臨時稅務登記證并購買發票領用簿,由企業自行購買發票,根據項目需要給建設方開具發票,并每月向當地稅務局申報納稅。如果項目合同金額較小且時間短,企業每次需要向外開具發票時,項目所在地稅務局要求企業直接將稅款交到項目當地稅務局,然后由稅務局代開發票。可以看到在申辦過程中,企業和稅務部門的精細化管理就頻繁發生相互影響。
(二)外管證的核銷
外管證到期前10天,企業業務人員就需持外管證先到項目所在地稅務局進行核銷,項目所在地稅務機關人員會根據外管證期限內所開具的發票及所交的全部稅額在外管證上注明,審核完后簽字并加蓋稅務局公章。然后企業拿著辦理完結的項目所在地稅務局外管證核銷單據,再次到企業機構所在地地稅官方網站上通過CTAIS填寫核銷申請表,申請辦理核銷。辦理核銷所需資料(這些資料再次體現了稅務部門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要求):(1)項目所在地稅務局退回的加蓋稅務局公章的外管證;(2)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核銷表一式兩份(需要在陜西地稅官網上按每個稅種分別錄入所交稅額,錄入的稅額匯總數據要和項目所在地稅務局給的數據相一致);(3)在外管證期限內所有開的發票和交稅的單據復印件。企業業務人員憑以上資料在企業機構所在地稅務局進行核銷,經過稅務人員審核所提交單據后,如果不存在問題,稅務機關人員就會給企業發放核銷表并在稅務局電腦系統中將其核銷。
總結上述申辦和核銷過程,可用一個簡單的圖2來說明其中稅務部門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推動作用。
(三)外管證的續辦
外管證到期前10天,持稅務機關返還的核銷資料及與新辦外管證所需相同的資料到企業機構所在地稅務局辦理續辦手續。續辦期限一般為180天或項目到期日,如項目沒完工,到期再核銷續辦,直到工程項目完工,徹底核銷完。續辦業務又一次體現出稅務部門對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五、企業辦理外管證時的注意事項
(一)時間要求
在時間上,稅務部門的精細化要求是企業在簽完合同30天以內或工程項目開工30%以內必須到稅務局辦理。一般根據合同有效期辦理,最長時間為180天,工程項目可核銷完后再續辦。如果外管證期限超過180天稅務局就要對企業進行處罰。
(二)外管證需首先在企業所在地稅務局申請辦理
在申辦次序上,辦理外管證首先必須先到企業機構所在地稅務局申請辦理,然后才能持外管證到項目所在地稅務局辦理交稅開票事宜,這個次序要求不能錯。
(三)核銷需要先在項目所在地的稅務局進行
外管證到期前需先在工程項目所在地稅務局辦理核銷,然后拿著核銷資料再去企業機構所在地辦理核銷,直到在稅務局的網站上查到徹底核銷才算完成。有時企業業務人員以為將資料提交稅務機關就沒事了,但這時如果由于各種原因稅務機關并沒有進行核銷,這時企業必須自己主動查找原因直到網上數據徹底銷完為準。
(四)資料的齊全性要求
不管是外管證的辦理、核銷及續辦,每次企業去稅務部門辦理這些業務所帶資料都必須齊全,少一樣資料就會辦不成業務,辦不成業務就得業務人員多次往返稅務局和企業之間,增加企業管理成本。
(五)稅務資料的歸檔
企業辦理外管證的稅務資料還要按時間進行整理,整理完成后要進行歸檔管理,以便稅務局不定期的檢查。
以上對企業辦理外管證具體業務的分析展示表明,由于外管證的業務均在企業和稅務部門之間的頻繁互動中完成,而稅務管理部門的精細化要求反過來又從多個具體方面倒逼企業提高自己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這種推動具有強制的特點,稅務管理部門成為企業提高自身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一個很好的外部指示器,利用好這一外部指示器,不僅有助于企業做好外管證相關工作,更好地履行依法納稅的責任,而且能夠積極推動企業提高自身的精細管理水平,由于稅務管理部門是面向所有的企業,這種推動對企業整體層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就具有重要的價值。
六、結論和建議
針對企業到外地進行項目生產經營需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到稅務管理部門辦理外管證,本文剖析了外管證的申辦、核銷、續辦業務流程,發現這種在企業和稅務部門之間進行的業務具有明顯的博弈交互特點。在這種雙方的交互活動上,不僅包含和體現著企業管理層對精細化管理理念的重視程度和推行效果,更體現了以往未被重視的稅務部門精細化管理對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倒逼作用,企業與稅務部門的互動能夠更清晰地顯現企業自身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與成效,稅務部門的反饋成為企業判斷自身精細化管理成效的一個非常有益的外部指示器,企業與稅務部門間外管證辦理互動過程具有重要的精細化管理價值,這一價值對單個企業和整個企業群體精細化管理都有促進作用。
基于對這種價值的新認識,一方面可以增加從企業外部的政府組織達到提升企業內部精細化管理水平目標的新途徑,使企業對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夠有一個更加客觀實際的認識,避免過度自信和盲目樂觀,使企業決策層從這些外部客觀反饋上得到不失真的信息,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另一方面,稅務管理部門在認識到自身精細化管理對眾多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有促進價值后,不僅有必要對這一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予以高度重視,還應將其納入日常工作規劃,有意識地對企業群體進行積極引導。
參考文獻:
[1]寶貢敏.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競爭——現代企業競爭優勢來源剖析[J].科研管理, 2005,(06).
[2]周立宏. 精細化管理——企業制勝的法寶[J].管理現代化, 2010,(06).
[3]唐麗娜.也談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精細化管理[J].商業會計,2009,(10).
[4]汪智漢,宋世明.我國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內容和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