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溫室效應是全球變暖的重要原因,而二氧化碳氣體是溫室效應的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因此,要解決全球變暖帶來的環境問題,就必須限制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碳排放權交易已被證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減排制度,也必將是今后中國低碳經濟的必選模式。近年來碳排放權交易在我國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由于碳排放權交易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現在市場還不完善,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權;問題;建議
1.概述
1.1 碳排放權交易的定義
碳排放權交易又稱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根據《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靈活履行機制所產生的碳減排量和碳吸收量可在國與國之間進行有償轉讓,以協助各國完成相應的減排義務,最終實現全球減排的方式,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來源于排放權交易。
1.2 碳排放權交易的理論基礎
1.2.1產權理論
產權理論是一個經濟學理論,是指通過法定形式明確規定某種資源的所有權,以便使這種資源具有稀缺性。產權理論在碳排放權交易理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碳排放權交易的設計目的就在于希望通過碳排放權市場來實現環境資源容量的效率化,而產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認為,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基,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有什么樣的效率。產權制度對資源配置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1.2.2公共物品理論
長期以來,環境資源容量屬于公共物品所有,具有外部性。在缺少合理的政府規制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所謂的“公有地悲劇”,造成環境容量公共物品的濫用。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就在于,通過政府積極的政策引導,最大程度地把環境容量資源引入市場,并在政府的規范下,實現環境容量資源的市場化運營。通過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的數量化、資產化、市場化的途徑,使是成為非公共物品,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得到的資源。
2.中國碳排權交易中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保障可以規范和約束碳排放權交易的有序發展。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雖然已經提到了排污總量控制及排污許可制度,但依然缺少碳排放權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規,甚至連一個碳排放權交易指南都沒有。關于碳排放權內涵、排放權交易規則、交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交易糾紛解決機制以及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法律授權等關鍵性問題都亟待解決。雖然國家四部委通過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作為協調、規范我國碳排放活動的立法準則,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后來隨著基于配額的交易在氣候交易所交易的逐漸增多,該管理辦法立法層次過低的問題便逐漸暴露出來,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2.2 初始分配制度不公平
通常來說,碳排放權交易國家要首先對排放總量進行限制,在限定總量的前提下,把排放指標分配給各個企業,然后允許企業對自己未用完的排放額度可以進行轉讓、出售。我國目前的制度體系存在著缺失,一方面主要還是采取的自愿減排措施,難免會使許多企業擔心,現在減排的越多,日后一旦實施總量控制時,自己所能分到的排放權就會相應減少。同時,也存在新成立的企業與已成立企業之間在排放權初始分配方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失靈的問題存在,原始排放權由管理部門分配也不公正。如果排放權只為政府管轄,成為管理部門的權利資源,在受到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權力尋租行為。
2.3 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市場混亂
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國家環保部門監督和管理下的自愿市場行為。但現實不容樂觀,首先是不能做到準確計量和監督污染源的排放,使得相關環保部門不能掌握碳排放單位的真實排放數據,對交易情況的跟蹤記錄和核實無法全面,有效開展,進而會影響到政策的有效實施。另外,在監督方面來看,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決定了環保部門的監督執法水平要相當高,需要依靠嚴厲的懲罰措施來遏制排放企業的過度違法排放行為,但是相關部門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的問題,給政策的執行帶來了相當的難度。
3.提出相關意見建議
3.1 健全法律法規,提供交易保障
有法可依是建設、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法律上保證了碳排放權的產權屬性,使其真正具有了稀缺性、排他性,其才能在市場中進行交易、流通。所以,我國應加快針對二氧化碳等碳氣體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應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涵蓋碳排放權交易的初始配額分配、所涉及的氣體和行業、市場主體界定及其權利、交易和定價方式、交易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運作、懲戒措施等方方面面,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完善提供法律基礎和保障。
3.2 實現初始分配公平性
目前,根據歐盟及其他一些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國家的經驗,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有無償分配和有償分配兩種。
無償分配由于帶有很強的行政性,很容易出現“權利尋租”現象以及市場的混亂,但其能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快速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償分配無疑更能體現減排的作用,保證企業間的公平,但容易造成市場壟斷,從而導致碳排放權價格的被個別企業所操縱。因此,中國在設計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模式時,應綜合兩種方式采取漸進式推進。初期以無償方式分配,初步形成市場時選擇一些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實行有償分配,最后形成以有償分配為主要初始分配模式的公平而高效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市場。
3.3 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市場監管
目前,我國進行的環境交易所建設以及排污權交易試點大都由各地方政府扶持、推動,組織實施情節發展機制的工作主要由國家發改委下設的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我國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就離不開一個統一的、覆蓋國家范圍的監管體系,該監管體系應從國家層面上擬定戰略和規劃、制定法律和法規,以保證整個市場的效率和透明,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公開性和公正性。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碳減排行業的行業自律監管作用,成立碳減排行業協會,將相關權利下放,同時保證這一行業自律組織的獨立性,使其在審核碳交易經理人的資質、進行低碳標準論證、培訓從業人員以做好人才儲備、監督和檢查會員的碳減排行為、協調國家的碳減排政策等方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曹付強.試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2]李志學,張肖杰,董英宇宙.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狀況、問題和對策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1876-1882
[3]張澤文.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完善[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
[4]何晶晶.構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法初探[J]中國軟科學.2013,(9)10-22
[5]趙捧蓮.國際碳交易定價機制及中國碳配方權價格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賀惠(1989-),女,漢族,山東省五蓮縣,碩士研究生在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