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柳蕓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云南大理 671000
?
睡前口服二甲雙胍治療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解柳蕓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討睡前口服二甲雙胍治療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該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治療,對照組繼續西格列汀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有下降且低血糖、嚴重低血糖以及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次數和例數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是安全、有效的,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嚴重低血糖以及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次數。
[關鍵詞]二甲雙胍;睡前口服;空腹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效果
隨著我國老齡化特征的日漸明顯,糖尿病發病率急劇上升,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糖尿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血糖控制不良大大增加微血管與大血管的并發癥發生率,加重糖尿病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與生活壓力。現階段,2型糖尿病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治療過程中,低血糖屬于2型糖尿病控制的最大干擾因素。相關糖尿病治療顯示使用降糖藥物不能很好控制患者血糖的可以睡前口服二甲雙胍[1]。為了探討睡前口服二甲雙胍治療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以及安全性,該文選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該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5~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1±2.9)歲;對照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在26~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0±3.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對于該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經簽署了相關的知情同意書,經醫院有關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1.2臨床診斷標準
①兩組患者都有1~15年的2型糖尿病史。②兩組患者都已經經過了相對嚴格的飲食控制以及運動控制,并單純使用二甲雙胍藥物治療≥3個月,藥物劑量已經達到了最大的推薦用量,患者的空腹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患者的HbAlc≥7%且≤11%,患者的PBC>7.0 mmol/L。③排除標準: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繼發性的糖尿病患者;排除3個月之內患有嚴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有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嚴重低血糖以及患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排除肝臟功能受到損害的患者,具體為患者的谷丙轉氨酶或者是谷草轉氨酶大于正常數值上限大約2倍;排除腎功能受到損害的患者,具體為患者的血肌酐大于正常數值上限的大約1.5倍;排除有失代償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以及在之前12個月內出現心肌梗死以及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排除之前進行過降壓治療且收縮壓≥180 mmHg以及舒張壓≥110 mmHg的患者;排除患有嚴重慢性且缺氧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排除患有全身性疾病,不能完成試驗的患者。
1.3方法
給予觀察組患者采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治療,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繼續在晚餐前給予患者口服西格列汀治療(西格列汀藥物屬于一種新型的糖尿病降糖藥物,是一種可逆且具有高選擇性的DPP-4抑制劑,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2]),劑量為100 mg,QD,并且給予患者睡前口服二甲雙胍0.5 g,QD治療。對照組繼續西格列汀治療劑量為100 mg,QD。在治療過程中,利用拜耳血糖儀實施指尖血糖監測,觀察兩組患者的血糖測定情況。
1.4觀察項目和指標
①詳細觀察兩組患者的FBG情況、2 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I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與對比比較。②詳細觀察兩組患者的所有低血糖發生情況、嚴重低血糖發生情況以及夜間低血糖發生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與對比比較。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
2.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FBG情況、2 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I情況上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在治療之前的FBG情況、2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I情況沒有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BG情況、2 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T指標含量有了明顯的改善變化,指標都明顯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與治療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FBG情況、2 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I情況上的對比(±s)

表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FBG情況、2 hBG情況、HbAlc情況以及BMI情況上的對比(±s)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P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時間10.21±1.51 5.91±0.84 10.07±1.46 9.87±1.42 <0.05 FBG情況(mmol/L)14.31±2.11 10.31±1.52 14.56±2.02 13.90±1.89 <0.05 2 hBG情況(mmol/L)9.52±0.81 6.87±0.92 9.47±0.74 9.33±0.72 <0.05 25.16±1.32 25.01±1.02 25.15±1.41 25.14±1.42 <0.05 HbAlc情況(%)BMI指數(kg/m2)
2.2兩組在患者治療后低血糖發生情況、嚴重低血糖發生情況以及夜間低血糖發生情況上的比較
經過觀察對比,在患者所有低血糖發生情況、嚴重低血糖發生情況以及夜間低血糖發生情況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在患者治療后低血糖發生情況、嚴重低血糖發生情況以及夜間低血糖發生情況上的比較
近年來,2型糖尿病的實際發病率正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隨著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日益降低,可以有效延緩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等并發癥情況的發生以及發展[3]。
空腹血糖的上升主要是受到肝臟胰島素抵抗不足或者是分泌量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肝糖原的分解速度加快,增加肝糖原的輸出量[4]。二甲雙胍屬于一種口服降糖藥物,在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二甲雙胍能夠有效降低肝糖原的輸出量,提高患者外周組織攝取的葡萄糖量,降低腸道吸收的葡萄糖,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同時二甲雙胍能夠減少患者的攝食量,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的體重,為患者血糖的控制提供有利條件。隨著我國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二甲雙胍能夠對二肽基肽酶IV[5]具備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提高胰升糖素樣肽-I產生的生物學效應,從而發揮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作用。二甲雙胍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例如腹部不適、食欲下降、腹瀉等胃腸道不適,與患者用藥劑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該文觀察組患者進行了睡前口服二甲雙胍臨床治療,對照組繼續原治療,觀察組患者的FBG情況、2 hBG情況以及HbAlc情況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降,對照組FBG情況、2 hBG情況以及HbAlc情況沒有變化,且觀察組患者所有低血糖、嚴重低血糖以及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次數與例數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實際BMI指數,其臨床效果是安全有效的,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嚴重低血糖以及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次數。與張明等人[6]的探究結果相差不大。
綜上所述,睡前口服二甲雙胍治療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患者低血糖的發生次數,而且大大降低夜間低血糖與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次數,減輕患者的體重,臨床療效較為理想,具備良好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此外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的同時可聯合西格列汀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在臨床治療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邵洋,杜強,王艷軍.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24):34-37.
[2]《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年第22卷主題詞索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12(21):1-29.
[3]《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年第21卷主題詞索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12(7):1-32.
[4]丁雷,吳吉平,石國斌,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藥,2012,8(42): 1149-1151.
[5] Fábio Brasil,Andreia Mara Brolezzi Brasil.Controle glicêmico e lipídico de pacientes com diabete tipo 2 em tratamento combinado de metformina e insulina Glycemic and lipid 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ombined treatment of metformin and insulin[J].Revista Brasileira de Medicina de Família e Comunidade,2013,5(17).
[6]張明,徐春榮,李雪俠,等.口服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聯合西格列汀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4,9(8):1-3.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oor Fasting Blood Glucose
JIE Liu-yun
Endocrine Department,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State, Dali,Yunnan Province, 67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Methods From June 2012 to April 2015, 2 patients with type 80 diabete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Western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e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hypoglycemia, severe hypoglycemia and nocturnal hypoglycemia was no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Oral metformin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ho are not good at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no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severe hypoglycemia and nocturnal hypoglycemia.
[Key words]Metformin; Bedtime oral;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not good; Type 2 diabetes; Effect
(收稿日期:2015-11-06)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3.040
[作者簡介]解柳蕓(1978.12-),女,白族,云南云龍人,本科,主治醫生,主要從事內分泌科臨床診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6)02(a)-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