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聞銘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蘇州 15000
?
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
曹聞銘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蘇州15000
[摘要]目的討以酮癥酸中毒(DKA)起病的初發糖尿病的臨床特點。方法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3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行常規血糖、血液、尿液檢查,計算體重指數,給予血氣分析。酮體轉陰次日,對患者的胰島細胞抗體(ICA)、谷氨酸脫氫酶抗體(GAD-Ab)、胰島素抗體(IAA)、糖化血紅蛋白(HbAc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及總膽固醇進行檢測,酮癥糾正3 d后,測驗患者的血糖值和C肽。治療依照患者實際病癥情況采取常規治療,統計治療周期內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病因、病癥特點、胰島功能、血糖血脂及誤診情況和治愈等情況。結果30例患者均急癥起病,發病明顯,“三多一少”癥狀平均持續時間(7.42±1.03)周,患者首次入院血糖檢測平均(21.86±0.97)mmol/L。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7例,肥胖病例19例,高甘油三脂11例,高血壓者6例,分別占病例總數的56.7%、63.3%、36.6%和20.0%,誘發病因中,不明確誘因居多,占病例總數的46.7%(14/30);②與非酮癥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比較來看,該臨床研究所選30例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各項血糖指標均較高,C肽、胰島素、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標則不同程度的低于非酮癥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③7例患者為1型糖尿病,占病例總數的23.3%,8例患者為2型糖尿病,占病例總數的26.7%,15例未確定病型,占病例總數的50%。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診斷,6例誤診,誤診率20.0%,經臨床治治療,無病例死亡,救治成功率100%;④酮癥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人群的血脂較高,標準體重人群的胰島素缺乏更為嚴重,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患者多急癥起病,發病過程無明顯免疫依據,誤診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空腹血糖高,餐后胰島素分泌減少,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后可有不同程度改善。對此,臨床需加強監測并積極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做到早干預、早治療。
[關鍵詞]酮癥酸中毒;初發糖尿病;臨床特點
糖尿病屬代謝性疾病,其主要病癥特征為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臨床表現主要是“三多一少”癥狀,即由代謝紊亂所致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尤以I型糖尿病居多[1]。長期高血糖會對心、腎等重要人體組織造成慢性損害,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當患者病情加重時,急性代謝紊亂可誘發酮癥,危及生命[2]。酮癥是酮血癥的臨床表現,所謂酮血癥即糖尿病人遭受應激時酮體生成增多而造成的血中酮體堆積,由于酮體是酸性物質,當其在血液中的積蓄量達到一定濃度,則可導致血液變酸,誘發中毒,使患者出現糖尿病嚴重并發癥——酮癥酸中毒。酮癥酸中毒通常起病急,在合并感染狀態下常因原發病被忽略而耽誤治療,故臨床危害極大。為有效確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現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3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為研究對象,對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該院收治的3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為初發糖尿病,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糖尿病診斷標準:①空腹血漿靜脈血糖值7.0 mmol/L以上,糖耐量損傷6.1~6.9mmol/L或餐后2 h血漿靜脈血糖值11.0 mmol/L以上,糖耐量損傷7.8~11.0 mmol/L;②空腹全血靜脈血糖值6.1mmol/L以上,糖耐量損傷5.6~6.0 mmol/L或餐后2 h全血血糖值10.0 mmol/L以上,糖耐量損傷6.7~9.9 mmol/L;③有糖尿病癥狀,尿糖陽性。酮癥診斷標準:①尿酮體陽性;②血酮體陽性。病例排除標準:①妊娠糖尿病者;②特殊糖尿病者;③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④其它病因所致酮癥酸中毒者。入選病例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47.12±3.37)歲。
1.2方法
治療前,給予患者血壓、血糖檢測和尿常規,通過測量患者的體重和身高掌握患者的體重指數(BMI),對患者行血氣分析,掌握患者血液酸堿度、二氧化碳分壓等相關指標,詢問患者糖尿病及相關疾病家族史。治療后,于患者酮體轉陰次日,對患者的胰島細胞抗體(ICA)、谷氨酸脫氫酶抗體(GAD-Ab)、胰島素抗體(IAA)、糖化血紅蛋白(HbAc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及總膽固醇進行測量。酮癥糾正3 d后,對患者行饅頭餐試驗,測驗試驗不同時間段內患者的血糖值情況。同時,給予患者胰升糖素試驗,測定C肽。治療依照患者實際病癥情況采取常規治療。統計治療周期內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病因、病癥特點、胰島功能、血糖血脂及誤診情況和治愈等情況。
1.3臨床判定指標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診斷標準:患者惡心嘔吐,心率及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現象,膚燥少尿,嚴重時伴意識障礙;實驗室檢查尿酮體陽性,血糖明顯偏高,通常超過20.0 mmol/L,血氣分析血液酸堿度和二氧化碳分壓分別在7.35以下和40 mmHg以下,通過化驗和離子檢查,患者尿素氮升高、納離子減少。BMI指數采用中國標準,18.5-23.9為正常范圍,理想BMI指數22。
1.4統計方法
以SPSS 17.0系統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標準差(±s)表示,結果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病癥表現及誘因構成
30例患者均急癥起病,發病明顯,“三多一少”癥狀最短持續時間3周,最長持續時間15周,平均持續時間(7.42±1.03)周。患者入院時首次血糖檢測,最低值17.4mmol/L,最高值25.1mmol/L,平均血糖(21.86±0.97)mmol/L。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7例,占病例總數的56.7%,肥胖病例19例,占病例總數的63.3%,高甘油三酯者11例,高血壓者6例,分別占病例總數的36.6%和20%。患者發病誘因詳見表1。

表1患者的發病誘因[n(%)]
2.2實驗室檢查結果
經常規血糖、血液、尿液檢查及血氣分析,患者治療前各項生化指標詳見下表(見表2)。對比非酮癥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該臨床研究所選30例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各項血糖指標均較高,C肽、胰島素、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標則不同程度的低于非酮癥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

表2患者各項檢查的生化指標結果
2.3糖尿病分型結果及臨床療效
經臨床診斷,7例患者為1型糖尿病,占病例總數的23.3%,8例患者為2型糖尿病,占病例總數的26.7%,15例未確定病型,占病例數50%。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診斷,6例誤診,誤診率20.0%,經臨床治治療,無病例死亡,救治成功率100%。
2.4肥胖病人的胰島功能情況
依據30例患者的體重指數將患者分為標準體重人群(BMI指數18.5-23.9)和肥胖人群(BMI指數24.0及以上)兩組。其中,標準體重者13例,肥胖者17例。兩組患者酮癥酸中毒發病期間,通過血檢發現肥胖者血脂較高,標準體重者的胰島素缺乏程度較重,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患者肥胖情況與胰島功能關系比較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高血糖[3]。這一病癥多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所引起,會造成人體重要組織的損害及障礙[4]。糖尿病分為1型、2型、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4種[5]。其中,當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量不足或2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應激時,很容易因代謝紊亂加重造成體內酮體生成增多,引發酮血癥。由于酮體具有酸性,酮血癥持續加重時,則過多的酮體會導致血液變酸,引發中毒,臨床稱之為酮癥酸中毒(DKA)。
DKA屬糖尿病嚴重并發癥,該臨床研究中,30例患者均急癥起病,發病明顯,“三多一少”癥狀最短持續時間3周,最長持續時間15周,平均持續時間(7.42± 1.03)周。患者入院時首次血糖檢測,最低值17.4mmol/ L,最高值25.1mmol/L,平均血糖(21.86±0.97)mmol/L,可見DKA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的特點[6]。在胰島素應用于糖尿病治療前,DKA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病因,現階段,隨著胰島素的推廣使用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開展,DKA發病率已經下降,由此所致的死亡率也有明顯下降,該臨床選取的30例患者,經入院救治,全部患者均存活,救治成功率100%,可見醫療技術水平進步在保障人類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意義。
數據結果顯示,該試驗對象中14例患者酮癥酸中毒的誘發病因不明確,占病例總數的46.7%,提示以酮癥酸中毒患者起病的初發糖尿病患者自發酮癥酸中毒所占比重較大。此外,感染和酒食不規則也是誘發DKA的主要誘因,其中,酒食不規則者多年長,而感染誘發DKA者年齡無明顯規律,主要原因為患者在酮癥酸中毒狀態下血糖異常偏高,這會在弱化白細胞功能的同時導致蛋白質代謝負平衡、促進細菌生長繁殖,使患者易遭受感染。
在過去,無明確誘因的酮癥酸中毒多被誤診為1型糖尿病[7]。但是近年來,有學者發現,2型糖尿病中也有患者以酮癥酸中毒起病,且這些患者中以肥胖人群居多。以往,臨床多將酮癥酸中毒視為不可逆性胰島素缺乏,屬I型糖尿病特征,但近年研究發現,無誘因酮癥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并非一定具備I型糖尿病表現[8]。
II型糖尿病也可以酮癥起病,故目前臨床對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分型目前仍存在爭議,該臨床研究結果顯示,30例患者中,15例未確定病型,占病例數的50%,已確定病型中,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8例,差異對比也無明顯統計學意義,筆者認為,對于此類糖尿病患者,臨床需加強胰島功能監測,以保證患者生命健康。
總之,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患者多急癥起病,發病過程無明顯免疫依據,誤診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空腹血糖高,餐后胰島素分泌減少,其中II型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后可有不同程度改善。對此,臨床需加強監測并積極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做到早干預、早治療。
[參考文獻]
[1]伯偉,汪四虎,黃大祥,等.以酮癥酸中毒起病的初發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J].安徽醫藥,2015(2):332-333,334.
[2]侯敬茹,辛穎.初發1型糖尿病患兒酮癥酸中毒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8):585-588.
[3]方壯盛,賴樹初.53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15):189-191.
[4]侯敬茹.初發1型糖尿病兒童酮癥酸中毒的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醫科大學,2014.
[5]張玉英,王玲,石根萍,等.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2例急診診治分析[J].醫藥前沿,2013 (28):60-60,61.
[6]孫雅軍,王勇,姬媛,等.兒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9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215-216.
[7]錢泓學.合并酮癥酸中毒的初診2型糖尿病27例臨床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2,34(1):31-33.
[8]劉碧秀,楊小玲,門宇春,等.以酮癥酸中毒為首發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護理[C].//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教育管理研討會暨2012國際糖尿病教育管理論壇論文集,2012: 141-142.
收稿日期:(2015-05-18)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3.130
[作者簡介]曹聞銘(1970.9-),男,江蘇蘇州人,博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專業。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62(2016)02(a)-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