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喜武(安徽省宣城中學 安徽宣城 242000)
?
測定O2溶解水中的體積
魏喜武
(安徽省宣城中學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一瓶250mL的氧氣,并向瓶中注入150mL冷開水。用兩端開口穿過橡皮塞的瓶塞封住瓶口,再向瓶外的玻璃管管口加水至某一高度。不斷搖晃瓶,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下降,用注射器向瓶內灌注大氣,使玻璃管水位恢復原來位置,這樣就可以測出冷開水溶解氧氣的體積。
關鍵詞:氧氣;溶解;體積;實驗
在室溫下,O2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約30mLO2。而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往往認為,致密無間的水不易摻和其他物質,不應該有O2。因此,用實驗讓學生親眼見到O2與CO2溶于水中,對于學生建立起科學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
按圖1所示裝置好實驗器材,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O2。點燃酒精燈,來回均勻加熱試管后,再向試管中高錳酸鉀處集中加熱。當試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時,把導管伸進裝滿水的集氣瓶(250mL)中,待集氣瓶中的水完全排完后,在水下面用玻璃板蓋住集氣瓶口,并小心地移至桌面,這樣就收集到了一瓶O2。這一過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然后把導管移至水面,熄滅酒精燈,拆去實驗裝置。

圖1
打開集氣瓶的玻璃蓋(盡量減小瓶中氧氣與大氣連通部分),用量筒向集氣瓶內倒入150mL冷開水,并迅速把穿有兩段開口的玻璃管橡皮塞蓋緊集氣瓶口,其中伸入集氣瓶內的玻璃管開口處要浸入冷開水中,使集氣瓶中的氧氣不能外漏(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再用注射器向集氣瓶外的玻璃管開口處注水,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到某點A處,并用色筆打上記號,如圖2所示。
手拿集氣瓶,在水平面上不停地搖晃幾十次,使冷開水與氧氣充分接觸,然后把集氣瓶放回水平的桌面,當玻璃管的水柱液面靜止時,發現玻璃管水柱從A點下降到B點。設大氣壓強為p0,集氣瓶中氧氣的壓強為p,玻璃管液面距冷開水液面的高度為h,就有p=ρ水gh+p0上式中,大氣壓強p0為定值,當玻璃管中液面距冷開水液面的高度為h減小時,集氣瓶中氧氣的壓強為p也必定減小,從而說明有一小部分氧氣溶于水中。

圖2
進一步討論還可以發現,在不考慮由于玻璃管液柱下降引起集氣瓶中氧氣微小壓強變化時,可以認為,氧氣溶解水中的體積就等于玻璃管中AB段水柱的體積。若另配一個注射器(最小體積分度值為1mL)就可以測定氧氣溶解水的體積。
測定時,首先拉動注射器活塞,吸進6mL空氣,并記下這個值(稱為V1);保持活塞在針管的位置不變,用針頭戳穿橡皮塞,使針管內空氣與集氣瓶內氧氣連通后,再用力推動活塞。在推動活塞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變化,當液柱上升到A點時,停止推動活塞,并記下針管內空氣的體積V2。顯然,注射器排出空氣的體積也就等于氧氣溶解水中的體積,若設為V,V =V1-V2實驗中測得V2=1.6mL,表明1500mL水能溶解4.4mLO2,這與教材中“1L水只能溶解約30mLO2”的結果基本相符。
本實驗采用了“轉化”與“放大”的
方法,把無色氣體的體積變化轉化為可視的液柱的變化,把氣體的微小體積變化放大為明顯的可以觀察到的液柱伸縮的變化,符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教學要求。
本實驗裝置,經過簡單改造,還可以成為測定氣體溶解水中體積的專業儀器,實驗更為方便。如,把玻璃管的一段堵住,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入10mL水,量出10mL水柱的長度除以10,就可以得到1mL水在玻璃管的長度。以這一長度為基準,就可以在玻璃管上標上對應的體積數。這樣,在實驗中通過讀出玻璃管中水柱下降的體積數,就可以直接得出氣體在某一體積水中溶解的體積。
參考文獻
[1]陳學東等.壓強傳感器在CO2性質和制法中的應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10):30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35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3-0095-01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