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云 經江紅 張萍萍(揚州市新華中學 江蘇揚州 225009)
?
NO與NO2相互轉化裝置的改進
陳云經江紅張萍萍
(揚州市新華中學江蘇揚州225009)
摘要:氮氧化物的產生與轉化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經探索對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質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利用單連球與氣球并結合分液漏斗儀器特點將NO與NO2之間轉化在一個密閉體系中進行,實驗改進后,現象明顯,可用于教師課堂教學時多次使用,實用性強,且安全可靠,符合環保原則。
關鍵詞: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分液漏斗;單連球;氣球
一氧化氮與二氧化氮的性質是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必修1專題4第二單元第一節內容,其中這兩個物質之間的轉化原理是:2NO+O2=2NO2,3NO2+H2O =2HNO3+NO。通常我校教師在本課時講授時是直接先講解知識點,然后在講解硝酸的氧化性時一并帶進去講解,如在講解硝酸與銅的反應時再結合NO與NO2之間的轉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將Cu與HNO3在注射器中反應[1],污染小,現象較明顯。不少教師也設計了不少改進方法或裝置[2],但是主要針對的是銅與硝酸的反應。但是就我校實際情況及其蘇教版課程安排來看,要先講氮氧化物的產生與轉化,就需要考慮如何將這個課時講授得生動且效果好[3]。本實驗儀器改進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階段,在教師授課中也做了嘗試,最終找到了適合課堂教學的一個簡易裝置。
1.大試管的運用
利用Cu與HNO3反應,用排水法收集NO氣體,留少量水于大試管中,用橡皮塞塞好,如圖1。可準備多個作為教師演示實驗。

圖1
教師課上演示時,將橡皮塞拿下來,大試管中NO接觸空氣,無色氣體瞬間變成紅棕色,NO轉化為NO2。塞上橡皮塞,振蕩,大試管中氣體由紅棕色變成無色。
這個裝置簡單易操作,得到教師普遍認同,但是也存在著幾個不足:
(1)若要檢驗HNO3,必然要拿掉橡皮塞,而拿掉橡皮塞的瞬間氣體必然會逸出,對大氣造成污染。
(2)若不檢驗HNO3,該裝置可以重復使用,但是由于NO2與水反應后試管內壓強減小,在打開橡皮塞時較為吃力。
2.分液漏斗的運用
將分液漏斗倒置,旋好旋塞,用排水法收集NO,留少量水于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如圖2。可準備多個作為教師演示實驗。

圖2
旋開旋塞,分液漏斗中NO接觸空氣,瞬間變成紅棕色,旋好旋塞,振蕩,大試管中氣體由紅棕色變成無色。
這個裝置解決了大試管使用時由于壓強原因難以拔掉橡皮塞的問題,簡單易操作,有效減少了氣體的逸出。若不檢驗HNO3可以多次使用。
但是旋開旋塞時,分液漏斗內壓強降低,空氣進入,會造成氣體對流,一部分氮氧化物逸出,若檢驗HNO3,將液體放出,必然要拿掉玻璃塞,這兩個操作都對大氣造成污染。
NO和NO2都是有毒氣體,在其相互轉化過程中必須減少或避免逸出。實驗過程中不僅只有這兩種物質,另一種物質HNO3的檢驗也要考慮進去。教學結束后必須對氣體進行尾氣處理。
(1)實驗用品
分液漏斗、單連球、銅片、稀硝酸(4mol/L)、蒸餾水、硫酸亞鐵溶液、NaOH溶液(6mol/L)。
(2)實驗步驟和現象
將分液漏斗倒置,旋好旋塞,用排水法收集NO,留少量水于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將單連球接到分液漏斗上,如圖3。可準備多個作為教師演示實驗。

圖3
旋開旋塞,輕輕捏擠單連球,分液漏斗中NO接觸空氣,無色氣體瞬間變成紅棕色,NO轉化為NO2。旋好旋塞,振蕩,大試管中氣體由紅棕色變成無色。反復操作幾次。旋好旋塞,拔掉單連球,將氣球套在玻璃塞處。隔著氣球的橡皮拔掉玻璃塞,將反應后的溶液放出,向其中滴加硫酸亞鐵溶液,溶液呈黃色則說明反應后溶液是稀HNO3。
(3)氣體處理
對于本實驗儀器中殘留的氮氧化物,待所有教師使用過后,回收到實驗室,統一處理。處理方式:帶上橡膠手套,將分液漏斗倒置,伸入NaOH溶液,拿掉玻璃塞,慢慢擠捏單連球,將氣體和液體注入NaOH溶液,吸收多余氣體。

本套實驗儀器主要利用單連球可以向分液漏斗中鼓入空氣,且裝置內氣體不會逸出的特點進行改進。同時利用氣球,分液漏斗中的氣體不會逸出,有效避免了對大氣污染。結合分液漏斗的儀器特點取出HNO3,有效實現了NO與NO2之間轉化過程的分析。該裝置收集氣體后由于要檢驗HNO3,因此可以使用2-3次,若不檢驗HNO3,則可以多次使用,現象也很明顯。
參考文獻
[1]潘祥泰.NO的制備和性質實驗的改進與創新[J].化學教學,2014,2:44-45
[2]岳云華.二氧化氮與水的循環吸收反應實驗設計[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9,5:15-16
[3]鞠霞.實驗“失敗”后的意外精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J].化學教與學,2014,3:56-57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36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3-0096-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