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談農田水利建設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
李文娟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根據德州市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分析了農田水利工程、農村水生態、城鄉供水一體化、節水灌溉等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
德州市;農田水利;農業現代化
近年來,德州市以節水挖潛改造為中心,實施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節水增效示范、末級渠系改造、水權轉換等工程項目,有效提高了水資源調控能力和利用效率。尤其自2008年以來,德州市以大水網建設為契機,完成流域面積30 km2以上的102條骨干河道清淤治理,建設平原水庫13座,城鄉供水一體化覆蓋率達到95%。目前,全市有機井130 744眼,固定排灌站1 053座,整治排澇溝道2 527.74 km。同時,積極推廣低壓管道灌溉技術、恒壓變頻、射頻卡、測水量水設施、土壤墑情和灌溉水量遠程測報、多功能給水栓等新技術,全市共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47萬hm2,總投資18.24億元。初步構成了防洪除澇、農業灌溉、城市供水和水土保持工程體系,為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障。
1.1小農水重點縣建設
自2009年以來,德州市已開展了5批、42個項目的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涉及11個縣(市、區),累計完成投資14.04億元,新打維修機井3 072眼,鋪設低壓管道9 129.44 km,整治排澇溝道2 527.74 km,建成“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10.75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8%。按照“系統化規劃、規模化推進、高標準建設、新技術支撐、用水戶參與”的建設思路,不同年度、不同來源的項目連片實施,集中推進,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在引黃上游自流灌區,采取“泵站+防滲渠道”的灌溉模式;在引黃中游提水灌區,采取“泵站+低壓管道”的灌溉模式;在引黃下游及邊緣高亢引黃困難地區,采取“機井+低壓管道”的灌溉模式。改變了節水工程零散、規模小的特點,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2城鄉一體化建設
把握水利的民生導向,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圍繞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統籌抓好以農村河道疏浚、農村飲水安全為重點的民生水利工程,進一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
1)打造城鄉一體水系生態環境。自2009年開始,德州市計劃10年投入175億元,建設以“六縱三橫”為主框架的水網體系,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做到水系聯網、庫河聯調,能引、能灌、能排、能蓄、能節,實現黃河水、長江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大力實施田間水利工程建設,構建河渠相通,庫庫相連,遇旱能澆,遇澇能排的現代農田水利灌排體系,徹底改變德州水利基礎薄弱的面貌。縣級河道、鄉級河道以鎮為單位根據淤積情況結合疏浚時間分年度實行輪浚,村莊河塘以村為單位,實行整村推進。目前,完成清淤治理骨干溝渠102條,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2.05萬hm2。
2)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2013年12月25日,德州市提前2年整建制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目標,累計完成飲水安全投入53.84億元,建成平原水庫13座,總庫容2.59億m3,規模化供水水廠18處,日供水能力45.3萬t,鋪設村外供水主管網8 486.3 km,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90%以上,全市4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了“同源、同網、同質”的優質安全水,結束了幾千年喝苦咸水的歷史,使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得到質的提升。
2015年市水利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編制了 《德州市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管理工作方案》,對水源保護、水廠運行、水質監測、供水水價、信息化建設、供水服務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實行管理一條龍,從水源頭管到水龍頭。德州12個縣(市、區)均已出臺水源地保護辦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護辦法,建立了9處42項檢測指標和1處106項檢測指標的水質檢測中心和供水信息化中心,極大提高了城鄉供水水質達標保證率和水廠運行管理效率,更新改造600個村莊的村內老舊管網。各供水管理單位設施齊全、先進,各項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有序,廠區衛生整潔,嚴格執行相關水費收繳制度,設立供水維修資金賬戶,使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
德州是農業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問題,不久的將來,農場與合作社建設將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流。隨著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土地面積規模化,可以實施統一管理、機械化農作和灌溉,大面積發展噴灌已成為可能。
以德州市德強農場為例,該農場成立于2013 年5月8日,位于陵城區滋鎮,農場先后在小郭村、滋鎮街、王元梅村、三泗河、東宋等13個行政村流轉土地666.67 hm2,以種植小麥、玉米大田糧食作物為主。工程布置以泵站自成系統,共劃分獨立的灌溉系統8處,建設獨立泵站8座,同時配套電力設施。建設時針式噴灌機噴灌203.80 hm2,卷盤式噴灌機噴灌442.87 hm2,固定式噴灌20 hm2,灌溉模式為 “固定泵站+恒壓變頻技術+管道+田間噴灌”。在德強農場,噴藥、施肥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還實現了“五網一體系”:即完善的路網、水網、電網、林網、信息網和高效的管理體系。高效灌溉節水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產出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有效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工收入的增加和區域水資源平衡,改善了生態環境,使傳統農業實現了質的跨越。
為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德州市相繼出臺 《德州市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運行管護辦法》《德州市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德州市關于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通知》等辦法,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管護工作,建立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
在全面實施“三位一體”模式的同時,德州市積極探索創新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制,圍繞“明確水利工程的管理主體,實現權、責、利相統一”,各縣逐步建立起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武城縣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健全了 “供水服務中心+鎮水管站+用水協會+村水管員”的4級管理模式,形成了各級灌溉管理機構職責明確、環環相扣、層層管理的新型農村灌溉管理體系;平原縣探索出“農村灌溉供水服務中心+農民用水戶協會”的管理模式,由“中心”統一管理,協會具體運作;寧津縣采取移交村委會、協會管理或承包給個人管理或由水管站直接管理等多種模式,建立起“產權明晰、多元管理、政府考核、以獎代補”的新型管理機制。新型管理體制的實行,保證了農民參與農村水利事務的權利,通過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不斷增強群眾的民主管理服務意識和能力,構建基層水利管理服務機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準公益性專業化服務隊伍三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促進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
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田水利建設密不可分。水利發展為農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因此,應深入研究探索農田水利現代化發展的具體措施,堅持不懈地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不斷開創水利發展新局面,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改革,打造環境優美、飲水安全、渠通河暢、灌排自如、管理規范的農業水利體系。
(責任編輯張玉燕)
S27
B
1009-6159(2016)-05-0051-02
2015-10-29
李文娟(1977—),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