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說起敦煌,人們會想到什么?是莫高窟珍貴的彩塑和壁畫,還是橫貫中西的絲綢之路?是充盈于曠野間裊裊的梵音和深藏的經卷,還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自然風光?無論是哪一方面,敦煌都有著其無與倫比的深厚與豐富,因而,千百年來,敦煌也格外受文人雅士的青睞。以敦煌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很多,但是這并不會阻礙人們繼續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它,因為,敦煌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總能從中挖掘出你想要的美。
2016年元月6日,由甘肅省歌劇院推出的大型交響合唱《敦煌》在甘肅大劇院首演,這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美的作品。詞作者為甘肅本土作家王彬,作曲為著名作曲家鄭冰,指揮為著名指揮家許知俊,總導演為甘肅省歌劇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彭德明。100多人的合唱隊,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甘肅省歌劇院合唱隊,二是甘肅隴韻合唱團,三是蘭州城市學院、西北民族大學等學生合唱團。除了舞臺上的合唱隊,還有一部分合唱隊成員在觀眾席二樓,在最后第三樂章時發聲,臺上臺下交相呼應,蔚為壯觀。
交響合唱《敦煌》由序曲、第一樂章《絲路篇》、第二樂章《舞夢篇》以及第三樂章《朝圣篇》組成。詞作者以詩歌化的語言,寫意敦煌的萬千景象和千年滄桑。從序曲的《一沙一世界》開始到接下去的三個篇章,看似獨立,實則有一種關聯和遞進,從絲路懷古,到夢回敦煌,直至最終的朝圣敦煌,可以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敦煌之旅,是心靈與敦煌的對話。敦煌的神圣和大美,在音樂的流動中娓娓道來。
交響合唱《敦煌》最精彩的當數音樂。作曲家鄭冰臨危受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音樂的創作。敦煌是世界文化的交融點,曲作者將《敦煌》的音樂風格設定為多元化的結構,沒有拘泥于某一種特定風格,即使在一個樂章(歌曲)中都會有不同風格音樂的展現。這部作品采用的音樂元素很多,序曲是中國的《茉莉花》素材,然后依據歌詞提供的內容逐漸加入其他元素,比如甘肅民歌《刮地風》《下四川》《花兒》,新疆民歌、西域民間音樂、中東音樂、土耳其音樂甚至意大利音樂素材等。充分體現敦煌的世界性、包容性。而所有這些素材的使用,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全新的創作,因此,現場的聽覺感受是民族和地域風格與交響性的有機融合,時時處處能夠體會到那種味道,但用了什么材料卻看不出,那種感覺就好像《紅樓夢》中的茄鲞,味道有了,原材料卻似是而非,韻味無窮。
交響合唱《敦煌》,三個樂章共有12首聲樂作品。序曲的《一沙一世界》,開篇就將人們帶入到一種澄凈、空明的境界當中,音樂由輕到漸強,慢慢展開,仿佛金色的流沙。第二樂章中,《飛翔的精靈>是一首藝術欣賞性和演出效果都非常好的作品。曲作者將花腔的無詞歌與合唱部分巧妙結合,花腔時而如飄逸的云彩,時而是靈動的沙粒,與合唱部分的穩重厚實形成對比,演唱的難度也是整部作品中最高的。上海歌劇院青年女高音謝榭的現場演繹讓作曲家的創作構思得以較好的體現。第三樂章中的《多彩絲路》,可以說是整部作品中最精彩也最受觀眾歡迎的。據了解,這個段落在原來的創意文案中是沒有的,前期討論時,鄭冰突發奇想,感覺應當有一個類似協奏曲里的華彩段的部分,在人們對于合唱和管弦樂產生審美疲勞時,突然出現一種新的音樂元素、新的音樂音響,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能夠把整體的氣氛推向高潮。從首演的效果來看,這個創意非常成功,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且手鼓、嗩吶、琵琶、二胡都是從絲綢之路引入中國的樂器,在這里出現恰到好處。四個演奏家的表現也很到位,使得這個樂章精彩紛呈、驚喜不斷,高潮迭起,場內的氣氛空前熱烈!特別是手鼓一出來,全場的氣氛瞬間被調動起來,觀眾和著節拍鼓掌,節奏一絲不差,完全不似首次觀看演出的樣子。
《敦煌》既然是交響合唱作品,就要把合唱發揮到極致。鄭冰在總體設計時就把合唱的各種形式都加以合理布局使用。比如《敦煌的月牙》用了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兩關懷古》用了男聲合唱的形式,《飛翔的精靈》用了花腔女高音與女聲合唱的形式,《聽說的地方》用了童聲與女高音合唱的形式……這些不同的形式用在不同的結構點,既有對比、又有新意,很好地呈現了歌詞的意境。在《敦煌》合唱部分的創作中,曲作者有意識地加入器樂化的織體和演唱方式。如男低音聲部模仿手鼓的音效,男高音和女中音模仿維族彈撥樂器的唱法,甚至還加入了用人聲演唱出風聲、水聲的效果,很有特點。鄭冰說,他在構思階段就設定每一個樂章都可以獨立成章,即串起來是項鏈,分開來是珍珠。每一個樂章都有跌宕起伏的設計,都要有高潮點、興奮點,以應對現代人的欣賞習慣。
內容的美還要以形式的美來體現。交響合唱《敦煌》的二度創作有很多用心的處理,精美的舞美燈光、與觀眾互動的簡單的舞蹈、體現敦煌滄桑變遷的沙畫,以及合唱隊排列成流沙形狀蜿蜒的隊伍、不同場景不同色彩的服飾等,這些舞臺元素雖然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合唱作品中采用的,但不可否認,這樣的處理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帷幕開啟,舞臺上燈光一亮,臺下觀眾就發出一片驚嘆和掌聲,一個從未演出過的作品,叫好聲、掌聲可以從頭至尾,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在這部交響合唱作品中,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每個篇章開始的那段朗誦。朗誦者是甘肅省歌劇院黨委書記、男中音歌唱家王躍春,他的音色醇厚,節奏穩健,其朗誦與音樂相得益彰,而朗誦的內容也可以讓觀眾對于這部作品的內核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遺憾的是,可能主創考慮演出中樂隊與朗誦無縫對接,因而沒有現場朗誦,而是采用提前錄音現場播放,這就在音質上與現場演奏有一些出入。希望在今后的演出當中能有所改進。
所謂創作,其實就包含著創新,而每一種創新,恐怕又離不開“觀眾”這個舞臺藝術最無法忽視的群體。一部作品,或許不一定要迎合觀眾,但是一部作品,如果有了觀眾,那就可以說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交響合唱《敦煌》連演兩場,一票難求,特別是首演結束后,第二天的票就變得更為搶手。彭德明說:“明天一早就得關機,因為我也沒票了!”或許這是一句玩笑,但是作品受群眾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甘肅省歌劇院的掌門,彭德明被大家稱為“雞血哥”。從接手這部作品創排到首演,滿打滿算兩個月的時間,而這兩個月,彭德明沒有一天是深夜11點半之前回家的;兩個月,彭德明沒有在家里吃過一頓飯。作為院長、作為這部作品的總導演,他要背負的東西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雖然給大家的時間都不多,可能歌唱演員只需要熟練背譜演唱,演奏員只需要熟練自己負責的聲部,但他們所需考慮的畢竟只是一部分。而對于彭德明來說,哪一部分都不能有差錯,一招大意,就會滿盤皆輸。他的精力早已經滿負荷,可他不讓自己倒下,于是就要自己給自己“打雞血”,也給他的團隊“打雞血”。首演結束后,彭德明的疲憊是顯而易見的,而他的興奮和自得也是有目共睹的。
總是被彭德明這樣的領軍人物和他的團隊深深打動。在大西北這片高雅藝術并不豐饒的土地上,他們能幾十年艱苦地堅守,仿佛在沙漠中澆水,雖然艱難,但從不放棄。難能可貴,令人心生敬意。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交響合唱《敦煌》集藝術性、觀賞性于一身,歌詞優美、音樂動聽,演唱起來難度也不高,且地域特色明顯,很有群眾基礎。可以預見,這是一部未來具有一定普及前景的作品。期待《敦煌》能夠在更多的舞臺上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