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高波 李政 王建軍

感恩是一種博愛,是一種境界,也是最起碼的一種人文素養。感恩作為一種校園文化,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人文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壽光市圣城小學是山東省壽光市的一所完全小學,現有在校生24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這些孩子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他們平時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關愛,家庭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失衡。這種教育的不完整性和不連續性導致有的孩子缺乏愛心和責任感,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孩子們不懂得感恩,長此以往,這種性格便會成為成長中的絆腳石。近年來,壽光市圣城小學立足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注重開發感恩教育課程,教育學生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祖國、感恩自然,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品質,成為學生成長的堅實基石。
學校里,感恩從習慣養成做起
走進壽光市圣城小學,這樣的場景處處可見:學生們見到老師、同學時,親切地說聲“你好”;領餐時對餐廳工作人員說聲“謝謝”;看到環衛工人工作時說聲“辛苦了”……一句句簡單的問候,讓人感受到一種由心而發的尊重和感恩。
從2014年開始,學校開展“推行延時服務,打造放心校園”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放心小餐桌、溫馨午休室、特色興趣小組等活動,讓600余名中午放學時不能及時被家長接走的學生,有固定午休、午餐和等待的場所。但在開始實施的過程中,這群孩子特別難管理,飯前打鬧、饅頭隨意丟棄的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學校結合感恩教育內容,從尊重他人入手,對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男生飯前集中閱讀《中國傳統美德故事》,舉行宣誓活動,讓“止語”變成每個人自覺的行為;女生飯前誦讀感恩詞,從感恩他人到感恩自然。經典故事、感恩詞時刻提醒學生文明就餐。現在,飯前誦讀感恩詞、飯中安靜就餐、飯后自覺打掃已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學生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文明謙讓在學校蔚然成風。
為突出感恩教育主題,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通過理論學習來提升孩子們的感恩意識。本校老師著手編寫《經典浸潤心靈》感恩教育校本教材,結合本校實際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同時,注重感恩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充分運用并挖掘語文、思想品德、音樂、美術等教材中的感恩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提示和講解,從而達到在學科教育中有機地、不露痕跡地滲透感恩思想。另外,學校將傳統文化作為學生感恩教育的切入點,強化學生的感恩概念。在學校網站、校園廣播、宣傳欄中開設感恩教育板塊,設置名人名言和中華經典詩句,修建“孝德”文化墻,并在校園內懸掛《弟子規》《三字經》《新二十四孝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魅力。每到上下學,《感恩的心》《讓世界充滿愛》《奉獻》《讓世界因我而美麗》等歌曲開始在同學們的耳邊縈繞。通過感恩音樂的熏陶,學生處處體會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孩子現在上一年級,很多行為習慣和品質性格正處在養成的關鍵期,感恩意識的培養尤其重要,這種不動聲色的感恩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將感恩培養貫穿在潛移默化的習慣中,我相信對孩子會很有幫助?!?一位學生家長對此深表贊同。
家庭中,感恩從理解父母做起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細心呵護著,在家里,他們是父母關注的中心,他們只有索取,沒有回報。一旦有錯誤時,父母多說幾句,他們就埋怨父母的嘮叨,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下孩子缺少愛心,尤其對父母、師長、他人缺乏最起碼的感恩?;诖耍コ切W的感恩教育也開始從家庭教育入手,從理解父母做起。
“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在學校元旦晚會上,學生們表演的節目《跪羊圖》讓家長們內心激動,潸然淚下,他們感動于孩子懂得了感恩,感謝于學校的教育;親情體驗作業“今天我當家”活動中,孩子負責家人一天的飲食起居,體驗父母的辛苦,享受為他人付出的快樂……五年級二班夏冰的媽媽感慨地說:“以前孩子從不體諒我們的付出,但自從學校開展這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后,孩子有了明顯改變,回家看到我做家務,總是幫著做,這讓我很欣慰!”在母親節的時候,孩子們紛紛給媽媽寫了感恩卡,有的同學還寫了長長的感謝信,感謝媽媽多年來給予自己的疼愛與呵護。四年級一班王子翔的媽媽讀完孩子的信忍不住激動地說:“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和孩子交流,沒想到孩子有那么多話對我說,他真的懂事了?!庇泻芏嗉议L表示,感恩教育開始以來,孩子變得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做,也能夠主動地幫助家長干家務,也不亂發脾氣了。
為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學會換位思考。學校通過舉行各種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明白感恩之心的可貴:組織觀看親情電影,讓學生感受父母深厚的愛;布置親情作文,讓學生用充滿愛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感激;開展親情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艱辛……學校還結合節日滲透感恩意識:三八節“大聲說出你的愛”;母親節“感恩成雙”;父親節“我跟爸爸過周末”;五月“感恩季”等。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的開展構建起了一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由小家到大家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的橋梁,讓學生在感恩中學習,在感恩中成長。
社會上,感恩從責任擔當做起
如果說把校園課堂當成小課堂的話,那么社會就是大課堂。當走出校園的孩子,邁進社會的“校門”,課本上的知識怎樣真正發揮作用、為己所用,需要的不僅僅是他們基礎文化知識的支撐,更需要有一種肯擔當、愛擔當、敢擔當的感恩情懷。在壽光市圣城小學,孩子們經常會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門,去近距離體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去用心感受各行各業的辛酸經歷,去揭開生活最真實的模樣和狀態,去觸摸這個城市最生動的發展脈搏,以此激發每個孩子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在“身臨其境”的社會實踐中去感恩,去學著盡義務、有擔當。
在壽光市圣城小學,小到班級大到全校,每年都開展各種規模和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斷豐富著孩子們的感恩意識,也不停刷新著他們內心深處的感恩概念。在全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期間,學校開展了“我當一日小城管”活動,孩子們跟隨城管叔叔一起上路執法,體驗“文明執法”背后的辛苦。看著城管叔叔一天的匆忙和勞碌,四年級三班李雅婷形象地稱城管叔叔為“最可愛的人”。五年級二班李文婕在一天 “腰酸背痛腿抽筋”的體驗后,思考到正是城管叔叔每天這樣辛勞地工作,才換來壽光市市容市貌的美好,換來交通出行的暢行無阻。
在“我是小小環衛工”活動中,孩子們第一次放下書包和鉛筆,拿起掃帚,俯下身子清掃衛生。粉塵撲面、氣味熏人、垃圾成堆,這對他們來說都是在學?;蚣依飶膩頉]有過的生活體驗。活動結束后的他們,每次再遇到隨意丟棄的紙張、果皮,他們都會自覺地撿起。因為有了這樣難得的經歷,才讓他們更加理解了環衛工人背后的辛苦付出,也更加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同學們走進高溫蔬菜大棚,體驗不同溫度下的另類工作,進行“當家一天”體驗活動,體驗柴米油鹽背后的繁瑣雜事;走進桃園點花除草,體驗著桃農辛勞的付出;走進企業,近距離感受工人叔叔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步驟……多樣的體驗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將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道德觀念。孩子們通過一次次實踐活動的體驗,讓感恩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勇于擔當的社會義務,成為自己在課本之外學到的最生動形象的“知識”。
感恩是一種博愛,是一種境界,也是最起碼的一種人文素養。感恩作為一種校園文化,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人文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系列活動的開展,喚醒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并成功轉化為感恩行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在以后的日子里,壽光市圣城小學將不斷探索與實踐,推進感恩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讓每個學生成為心懷感恩、樂于奉獻的有志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圣城小學】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