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呈瑞 趙 松 李向楠 趙 佳 朱登彥 吳 愷 曹克鑫(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河南 鄭州 450052)
?
外周血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的相關性
喬呈瑞趙松李向楠趙佳朱登彥吳愷曹克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河南鄭州450052)
〔摘要〕目的探討食管鱗狀細胞癌( ESCC)患者術前外周血纖維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計數與其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相關性。方法對2011年1~12月行食管癌根治術的83例ESC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比較不同性別、年齡、吸煙、飲酒、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患者術前外周FIB及PLT之間的差異,分析患者FIB及PLT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ESCC患者術前外周血FIB增高(≥4 g/L)與腫瘤大小、腫瘤浸潤程度、淋巴結是否轉移有關( P<0.05) ; PLT與臨床病理特征無統計學意義( P>0.05)。經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單因素分析,FIB、浸潤程度和淋巴結轉移與預后相關;經多因素分析,FIB和淋巴結轉移與預后相關( P<0.05)。結論FIB增高與ESCC腫瘤大小、浸潤程度、淋巴結是否轉移有關,PLT增多與之無關; FIB可作為評估ESCC預后的獨立指標。
〔關鍵詞〕食管鱗狀細胞癌;血小板;纖維蛋白原;臨床病理特征
食管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六位〔1〕。高凝狀態常伴隨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并隨病情發展顯示動態變化〔2,3〕。纖維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直接或間接參與凝血過程,并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FIB、PLT與食管鱗狀細胞癌( ESCC)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的關系。
1. 1臨床資料83例ESCC患者均為2011年1~1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行手術治療,術前均未行放、化療。其中男72例,女11例;年齡58~72歲,中位年齡64歲。將PLT計數≥300×109/L定義為血小板增高,其中血小板增高21例,血小板正常62例。將FIB≥4 g/L定義為FIB增高,其中FIB增高40例,FIB正常43例。
1. 2隨訪隨訪方式包括門診復查和電話隨訪。生存時間按月計算,以手術日至末次隨訪時間為準,隨訪截止日期為2015 年1月1日,中位隨訪時間24個月( 3~44個月) ;至隨訪終止日期,83例患者獲得隨訪,其中46例死亡,32例生存,失訪5例,隨訪率為94.1%。
1. 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s檢驗。
2. 1外周血FIB及PLT與ES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PLT增高與ES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ESCC增高與ESCC腫瘤大小、浸潤程度、淋巴結是否轉移相關( P<0.05)。見表1。
2. 2 ESCC的Cox比例風險模型及生存分析83例患者均按常規進行手術和術后治療,死亡均由食管癌引起。通過Cox回歸分析得知,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及FIB高表達( P<0.05)是獨立的預后不良因素(表2,表3)。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FIB的高表達預示差的生存期。見圖1。

表1外周血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計數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n)

表2食管鱗狀細胞癌單因素生存分析

表3食管鱗狀細胞癌多因素生存分析

圖1 FIB≥4 g/L組和FIB<4 g/L組生存曲線
食管癌患者的預后較差,對于進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術的患者,預后仍不佳,因此,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診斷技術,預測患者預后并及時給予最佳的治療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FIB增多及PLT增多與惡性腫瘤之間的關系。FIB增多及PLT增多已經在很多惡性腫瘤中發現〔2~4〕。
FIB是人體血液中的重要凝血因子,是凝血系統的中心蛋白質,臨床上主要作為凝血疾病的診斷標準。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它與ESCC進展及轉移有關,且可作為預測ESCC術后復發的指標〔5〕。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國內外文獻基本一致,其產生機制可能為:①纖溶啟動蛋白水解過程破壞血管壁的基膜,使腫瘤細胞脫落,而FIB作為不可黏附分子配體,增加白細胞、血小板及腫瘤細胞間的黏附結合,在腫瘤轉移中起重要作用〔6〕。②FIB可能結合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等生長因子,從而調節內皮細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從而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發育〔7〕。③FIB尚可形成瘤核的基質,并彌散于血管外組織和腫瘤細胞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腫瘤細胞不受化療藥物和抗體的殺傷〔8〕。
PLT主要來源于骨髓中巨核細胞,近年來發現PLT在腫瘤細胞增殖及腫瘤細胞的轉移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9〕。本研究結果表明PLT增高與ES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無統計學意義,與國內外文獻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為:①本研究納入患者均為可行手術治療,分期相對較早。國內外文獻研究對象為各個階段食管癌患者;②本研究分析病例數較少,也可能引起誤差;③統計學誤差也可能造成結果不同。
本文僅研究術前外周血PLT及FIB與ESCC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的關系。存在相對的局限性,故PLT與ESCC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是否相關、不同分期FIB水平是否均與臨床病理及其預后相關、血小板及FIB是否與食管非鱗狀細胞癌相關均有待于今后研究進一步證實。總之,外周血FIB水平在ESCC發展轉移中起一定的作用,術前外周血FIB的檢測對于預測ESCC患者分期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 61( 2) : 69-90.
2連長虹,趙強.賁門癌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7; 24( 11) : 1428-9.
3 Wang H,Gao J,Bai M,et al.The pretreatment platelet and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correlate with tumo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J〕.Platelets,2014; 25( 5) : 382-7.
4 Gonzalez-Barcala FJ,Garcia-Prim JM,Moldes-Rodriguez M,et al.Platelet count: association with prognosis in lung cancer〔J〕.Med Oncol,2010; 27 ( 2) : 357-62.
5 Matsuda S,Takeuchi H,Fukuda K,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s a predictive marker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treatment〔J〕.Dis Esophagus,2014; 27( 7) : 654-61.
6 Yano HJ,Hatano K,Tsuno N,et al.Clustered cancer cells show a distinct adhesion behavior from single cell form under physiological shear conditions〔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1; 20( 3) : 407-12.
7 Sahni A,Francis CW.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inds to fibrinogen and fibrin and stimulate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J〕.Blood,2000; 96( 12) : 3772-8.
8黃松音,段朝暉,梁穆興,等.腫瘤患者凝血指標變化的臨床意義〔J〕.血栓與止血學,2002; 8( 4) : 156-7.
9王蕾,胡其艷,易鐵男,等.TD/PD-ECGF表達與血小板增多在胃癌中的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1; 19( 5) : 944-7.
〔2015-01-26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趙松( 1963-),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胸部腫瘤的基礎與臨床診治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 No.13IRTSTHN011)
〔中圖分類號〕R655.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 2016) 02-0348-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43
第一作者:喬呈瑞( 1990-),男,碩士,主要從事胸部腫瘤的基礎與臨床診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