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 目的 探討臨產孕婦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 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285例臨產孕婦(臨產孕婦組)與15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凝血四項進行檢測并作統計分析。結果 臨產孕婦組PT、APTT、TT、FIB分別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對照組PT、APTT、TT、FIB分別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臨產孕婦組與對照組PT、APTT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TT、FIB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產前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對預防產婦異常出血、血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關鍵詞】 臨產孕婦;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
妊娠是婦女一段特殊的生理過程。妊娠婦女體內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般會伴隨孕周增加而逐漸升高, 并影響肝臟的代謝合成和分泌功能, 從而使孕婦的凝血、抗凝功能發生改變。臨產孕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1], 易誘發異常出血, 血栓、栓塞性疾病和DIC等。本文對臨產孕婦凝血功能進行分析, 有助于出凝血疾病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3~6月住院分娩孕婦285例作為臨產孕婦組, 年齡20~38歲, 平均年齡26.9歲, 孕周38~42周, 血壓、肝功能、腎功能正常, 無其他合并癥。對照組150例為本院健康體檢已婚未孕婦女, 血壓、肝功能、腎功能正常。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6.0歲。兩組均無出凝血方面疾病、血栓性疾病, 采血前未使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兩組觀察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儀器與試劑 普利森CA-2000A全自動血凝分析儀以及配套裝試劑、質控品。
1. 3 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管抽取靜脈血1.8 ml與109 mmol/L枸櫞酸鈉0.2 ml充分混勻后3000 r/min離心15 min, 上機檢測PT、APTT、TT、FIB 4項凝血指標, 2 h內檢測完畢, 本實驗室檢測項目參考范圍PT 10.0~16.0 s;APTT 22~40 s;TT 10.7~17.8 s;FIB 2.0~4.0 g/L。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產孕婦組PT、APTT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T短于對照組, FIB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正常人體內血液中凝血、抗凝與纖溶機制處于動態平衡之中, 凝血與抗凝系統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使凝血過程實現自我的控制與調節[2]。健康孕婦在整個孕期內凝血機制發生一系列變化,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凝血酶以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會明顯升高, 凝血功能增強, 抗凝類物質減少, 抗凝功能減弱, 血液呈高凝狀態。這一生理變化有利于產后迅速有效地止血, 另一方面也易導致產科DIC的發生, 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DIC發生的直接原因。
PT、APTT、TT、FIB是目前臨床上凝血功能檢測最基本最常用的檢測指標, 是產前、術前必查項目。外源性凝血系統檢測常用的篩選項目為PT, 反映體內Ⅱ、Ⅴ、Ⅶ、Ⅹ凝血因子含量情況。APTT能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Ⅷ、Ⅸ、Ⅺ因子的水平, 是非常敏感的指標和常用的篩選項目[3]。TT主要反映血液中是否含肝素類抗凝物質, 延長說明纖溶亢進。FIB是肝臟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 是纖維蛋白的前體。纖維蛋白原由α、β、γ三對不同的多肽鏈組成, 多肽鏈間以二硫鍵相連, 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纖維蛋白單體, 進一步在Ca2+與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 單體之間以共價鍵相連, 變成穩定的不溶性纖維蛋白凝塊, 完成凝血過程。因此凝血四項指標共同檢測可更好地判斷臨產孕婦血液的凝血狀態, 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本實驗結果顯示, 臨產前孕婦在凝血四項檢測中PT、APTT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TT、FIB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產孕婦TT縮短明顯, 原因可能為:①臨產前孕婦凝血因子Ⅷ減少可導致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產物增加致使TT縮短;②由于纖溶酶的消耗減少而總量相對增加也可引起TT縮短。FIB顯著增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IB參與凝血的過程是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 在Ca2+與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最后形成不溶的纖維蛋白而完成凝血過程。正常妊娠期機體纖維蛋白明顯增加, 凝血功能處于高凝狀態, 這是機體的一種生理保護, 可以有效地預防產時過量出血, 對分娩過程中以及分娩后胎盤附著面的迅速止血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4]。
綜上所述, 臨產前孕婦凝血機制處于高凝狀態, 致使生產時意外的風險增加。根據有關資料報道, 引起DIC產科意外占50%左右[5], 因此臨產孕婦進行凝血功能檢測是非常必要的。臨產孕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不僅有助于防止生產中大出血而且有助于分娩過程中和產后迅速止血, 還可維持胎盤的完整性, 但引起妊高癥、DIC或栓塞性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嚴重者甚至危及母嬰生命安全[6]。為防止產時意外發生, 在臨產前進行凝血功能檢測可了解孕婦機體的凝血狀態, 為臨床提供可靠實驗數據, 以防止產婦分娩意外, 確保母嬰平安。
參考文獻
[1] 謝幸, 茍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212.
[2] 劉成玉, 羅春麗.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86-91.
[3] 柳益群, 曾赤佳, 陳仲桓.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變化分析.醫學檢驗與臨床, 2007, 18(2):31-32.
[4] 李健茹, 劉光明, 陳世豪.臨產孕婦D-二聚體與4項凝血指標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8(3):309-310.
[5] 蘇麗艷.妊娠晚期孕婦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航空航天醫藥, 2010, 21(8):1350-1351.
[6] 張景丹, 李影.妊娠婦女纖維蛋白原含量變化的特性分析.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09(8):1845-1846.
[收稿日期:2015-10-12]